约伯接着说:
世上的人哪有一个不是劳碌终生?他们的日子岂不像雇工的岁月?
我就像奴隶渴慕荫凉,又像雇工等待工钱。
我却得到虚空的岁月,夜夜被派定愁苦。
我躺下便想:何时才能起来?黑夜漫长,我辗转反侧直到天亮。
我的肉体生满蛆虫,皮肤破裂流脓。
我的日子比梭更快,在绝望中终结。
上帝啊,求你记得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息,我的眼再也看不见福乐。
现在看见我的人,将来再也见不到我;你注目我时,我已不复存在。
云彩消散无踪,人下阴间也不再上来,
不再回家,故土也不再认识他。
因此我不能再沉默!灵里痛苦我要说话,心中苦恼我要申诉。
难道我是海洋或是海怪,你竟设防戒备我?
我本想床榻能给我安慰,卧席能减轻我的苦情,
你却用噩梦惊吓我,用异象使我惊恐。
我宁愿窒息而死,也不愿留在这躯壳里。
我厌恶生命,不愿永活!求你放过我,因我的日子全是虚空。
人算什么,你竟如此看重他? 为何时刻关注他?
每天早晨察看他,每时每刻试验他。
你何时才转眼不看我,哪怕让我喘一口气?
我若犯罪,与你何干?为何把我当作箭靶?
为何不赦免我的过犯,饶恕我的罪孽?
我即将躺卧尘土,到时你寻找我,我已不复存在。
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苦难中诚实表达的权利
约伯的哀歌显示,在信仰中保持情感真实比强装虔诚更为可贵。当他说我不能再沉默时,表明苦难中的质疑和哭号不是对信仰的背叛,而是人性真实的反应。这提醒我们,健康的信仰应能容纳人的脆弱与困惑,而非要求人压抑真实情感。
2. 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约伯问人算什么,你竟如此看重他?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这种追问本身具有价值,因为它促使人们从更深层面思考生命的意义与边界。在现代社会,这种追问鼓励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答案,而是勇于探索存在的本质。
3. 上帝与人类关系的复杂性
约伯将上帝描述为时刻和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神关系中存在的张力。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奖惩机制,而是包含奥秘的互动。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提醒我们避免将信仰简化为功利性交易,而是接纳其中的不确定性和深度。
4. 面对苦难的两种态度
约伯在极度痛苦中仍选择向上帝直言,而非完全放弃对话,这表明了一种坚持到底的勇气。相比之下,现代人面对困难时往往选择逃避或麻木。约伯的榜样鼓励我们,即使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仍保持心灵的开放和诚实。
5. 从个人痛苦到普遍关怀
约伯的质问虽然始于个人苦难,却触及了全人类的处境。这种从到的视角转换,提示真正的救赎可能在于将个人痛苦与人类共同命运相连。在实际生活中,这鼓励我们通过关怀他人来超越自身困境。
这段经文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真理:信仰的成熟不在于消除所有疑问,而在于能够在质疑中继续追寻。约伯在极度绝望中仍向上帝发声,这种不离不弃的对话本身,就是对其人性尊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