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撒母耳拿出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橄榄油,将这油倒在扫罗的头上,并且亲吻了他,说:“难道不是上主膏立你做他百姓的统治者吗?
今天你离开我之后,在路上会遇见两个人,他们在便雅悯境内的泄撒,靠近拉结坟墓的地方。他们会告诉你:‘你要找的那几头驴子已经找到了。你父亲现在不为驴子担心了,反而为你担忧,他问:我该拿我的儿子怎么办呢?’”
“然后你从那里继续往前走,会到达他泊的一棵大橡树那里。在那里,会遇见三个要到伯特利去敬拜神的人。一个人带着三只小山羊,另一个人带着三个饼,再一个人带着一皮袋酒。
他们会向你问安,然后给你两个饼,你要从他们手中接下来。”
“接着,你要去到神所在的基比亚。那里有一个非利士人的驻军哨所。当你快要到达那城的时候,会遇见一群先知从山冈上的祭台下来,他们前面有人弹着七弦琴、敲着铃鼓、吹着笛子、拨着竖琴,这些先知自己也正受感说话。
上主的灵将大有能力地临到你身上,你也会同他们一起受感说话,那时你就变了一个人。
这些兆头都应验之后,你就可以做你当作的任何事,因为神与你同在。
“你比我先到吉甲去。我一定会下到你那里去献燔祭和平安祭。不过,你要等我七天,我到了你那里以后,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
当扫罗转身离开撒母耳时,神就改变了扫罗的心。那一天,撒母耳说的那些兆头全都应验了。
扫罗和他的仆人到达基比亚时,果然有一队先知遇见他。神的灵大有能力地临到他身上,他就加入先知当中,和他们一起受感说话。
所有从前认识扫罗的人,看见他竟然同先知们一起说预言,都惊讶地彼此问:“基士的儿子这是怎么回事?扫罗也在先知当中吗?”
那时,有当地人解释说:“那么,这些先知的领头人(或指他们的背景来历)又是谁呢?” 结果,这话就传开成了民间的一句俗语:“莫非扫罗也在先知当中吗?”
扫罗停止受感说话后,就上山冈的祭台去了。
扫罗的叔叔(或译表亲)来找到扫罗和他的仆人,问道:“你们去哪里了?”
扫罗说:“我们去找驴子。但当我们发现实在找不到的时候,就去见了撒母耳。”
扫罗的叔叔问:“撒母耳对你们说了些什么呢?”
扫罗回答说:“他明确地告诉我们驴子已经找到了。” 至于撒母耳提到关于王位的事,扫罗没有告诉他叔叔。
后来,撒母耳召集以色列民众到米斯巴,在神面前聚集。
他对他们说:“以色列的神上主这样说:‘是我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领上来的,是我把你们从欺压你们的埃及人和所有其他国家的权势下救出来的。’
但是今天,你们却厌弃了这位把你们从一切苦难和祸患中拯救出来的神!你们竟说:‘不行,你得给我们立一个王来治理我们!’ 所以现在,你们各支派、各族人都要在上主面前列队站好。”
撒母耳让以色列众人按着支派一一来到前面,结果便雅悯支派被抽签抽中了。
接着,他让便雅悯支派的人按着家族一一上前,结果玛特利家族被抽中了。
最后,基士的儿子扫罗被抽中了。可是,当他们去找他时,却找不到他。
于是他们再次求问上主:“这人到底到这里来没有?” 上主说:“看哪,他藏在运送来的行李堆里了。”
众人就赶快跑去把他从行李堆里拉出来。扫罗站在众人当中,比任何人都高出一头。
撒母耳对全体民众说:“你们看见上主所挑选的这个人了吗?在所有的以色列民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这时,全体民众都欢呼起来:“愿王万岁!”
撒母耳向民众说明了王拥有哪些权利和职责。他将这些内容写在书卷上,存放在上主面前。随后,撒母耳让众人都各自回家去了。
扫罗也回到了位于基比亚的家。有一群心里被神感动的勇士跟着他一同去了。
但是,有一群无赖之徒却说:“这个家伙能救我们脱离困境吗?” 他们就藐视扫罗,没有向他进献任何礼物。扫罗却对此保持沉默,没有回应。
本章总结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受膏与确认:双重呼召的印证: 扫罗的登基经过了两次重要程序:私下的受膏(神的呼召与恩膏)和公开的抽签确认(民众的认可)。这提示我们,真正的领导力和呼召,往往需要内在的认定(来自神或良知)和外在的印证(机会、他人的认可)共同配合。
2. 恩膏带来改变与能力: 神的灵大有能力地临到扫罗,使他发生内在改变(成为“另一个人”)并能够说预言(表现外在恩赐)。这表明,承担神圣或重要使命时,人会得到超越自身能力的帮助与更新,而这更新是服务于使命的。
3. 顺服的证据:三个应验的兆头: 撒母耳详细预告了扫罗归途上会遇到的三个具体事件,均得到应验。这增强了扫罗的信心,证明神的确在其中掌权,并引导他前进。现实意义是,在追求重要目标或面对人生转折点时,留意身边发生的小巧合或印证,常能增强信心,表明方向正确。
4. 权力与责任相伴: 撒母耳特意向众人说明了王的权利与义务并记录在案(“写书存证”)。这强调任何权柄和位置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和规范,不能为所欲为。清晰的责任界定对于健康的关系和组织至关重要。
5. 人性挣扎与神恩保守并存: 被抽中为王时,扫罗竟然藏匿在器具中。这显示了他内心的惧怕、不自信和逃避,是极其人性的反应。然而神并未因此取消他的位份(“拉他出来”)。这表明,蒙召之人并非完美无瑕,神愿意使用承认自己软弱、且在软弱中被扶持的人。
6. 众人拥戴与异议并存: 尽管民众欢呼“愿王万岁”,仍有“无赖之徒”心怀蔑视与怀疑。这描绘了现实中,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常常伴随批评与对立。扫罗此时的“保持沉默”,可能反映出一种初期的谨慎、克制或不成熟,但这也是他需要面对的功课——如何面对否定?
7. 时机与预备: 撒母耳要求扫罗在吉甲等候七日,这预示着扫罗需要在忍耐中学习顺服和等候神的引导(也为日后的事埋下伏笔)。完成重大使命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学习等候合适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