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调查的阴云如同悬顶之剑,让公寓内的空气都凝滞了几分。林小小忧心忡忡,坐立难安,反倒是墨千秋,在最初的凝重之后,迅速调整了心绪。他深知,恐慌与焦虑于事无补,唯有尽快理解并融入此界,方能增加一线生机。
“姑娘,”他主动对坐立不安的林小小说,“可否再与吾讲解此界……尤其是此城之律法、户籍之制?”
林小小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他是想知己知彼。她连忙翻出笔记本电脑,打开搜索引擎。“好,我给你查,边查边讲!”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公寓变成了一个临时课堂。林小小负责检索和讲解,墨千秋则如同最专注的学生,凝神倾听,不时发问。他从最基本的国家行政结构、法律法规,到S市的具体管理条例、流动人口政策,都力求理解透彻。
这个过程对他而言,不亚于重新研读一部浩瀚的经典。此界律法之详尽、社会结构之复杂,远超他的时代。他时而在笔记本(林小小给的)上,用他那依旧带着古意的笔触,记录下关键信息,如“身份证”、“户口本”、“暂住证”等概念,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原来如此,”他若有所思,“此‘身份证’,便是此界之‘符传’、‘牙牌’,一人一证,以辨身份,防奸宄。无此物,则寸步难行,如同黑户。”他精准地把握住了核心。
除了法律常识,他对周遭一切“器物”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那日险些引发“雷火灶惊魂”的微波炉,被他反复研究,终于弄懂了其利用微波使水分子震动生热的原理(林小小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后,他概括为“以无形之波驱动水精自相摩擦生热”),以及不同功率档位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他学会了使用电热水壶,并对其自动断电功能赞叹不已:“竟能感知水沸而自止,此等机巧,已近乎‘器灵’。”
洗衣机的工作流程被他拆解分析,从注水、洗涤、漂洗到脱水,每一个阶段他都观察得仔细,并评价道:“虽省人力,然过于粗暴,于衣物损耗必大,不及手浣之轻柔护料。”但同时也承认其效率之高。
他甚至开始研究起那个曾被他视为“勾魂魔音”的手机。在林小小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接听电话(虽然依旧觉得那铃声刺耳),了解了其最基本的通讯功能,并对其能“缩地成寸”、瞬间联系远方之人的能力感到震惊。“此物若用于军国大事,传递讯息,则天下格局,必将改写。”他敏锐地看到了通讯技术背后的战略意义。
林小小看着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知识,那种专注和严谨的态度,让她想起了备考中最刻苦的学生。不同的是,他学习的并非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整个鲜活而陌生的现代文明。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冲击,而是开始主动地、系统地去“格”这个新世界的“物”,以期“致”其运行之“知”。
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和具有思辨性。
“此界推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贫富差距显而易见,此平等是形而上之理念,还是形而下之律条?”
“尔等依靠电力驱动万物,若有一日,电力尽失,如此高度依赖‘外物’之文明,将何以自处?”
“信息传递如此迅捷,固然便利,然则谣言亦随之飞速流转,岂非更易惑乱人心?利弊如何权衡?”
这些问题常常让林小小语塞,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或者坦言自己也不清楚。她发现,墨千秋并非盲目接受,他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着批判性的思考,试图用他古老的智慧,来丈量这个现代世界的得失。
这种学习是艰苦的,但成效也是显着的。墨千秋的眼神中,少了几分最初的茫然与无措,多了几分沉静与了然。虽然他依旧不认同许多现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但至少,他不再觉得它们是完全不可理喻的“妖术”,而是理解了其内在的逻辑与成因。
一日傍晚,两人刚结束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讨论,墨千秋合上笔记本,轻叹一声:“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观此界物质之丰饶,技术之精进,确已达前人难以想象之境地。然,物质丰沛之后,礼节与荣辱,又置于何地?”他的目光投向窗外璀璨却冰冷的城市灯火,带着一丝深沉的忧虑。
林小小默然。她知道,他看到的,不仅是这个世界的繁华,更是繁华背后,可能存在的精神迷失。
经过连日高强度的学习,墨千秋对现代社会的认知飞速提升。然而,就在他似乎逐渐找到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时,林小小公司突然安排她次日紧急出差一天。这意味着,墨千秋将首次真正独自一人在家超过十二小时。面对这个“终极考验”,他能安然度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