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渔港的晨光刚漫过渔船的桅杆,王老大就扛着一筐刚捞的海带往晒场跑,盐粒粘在他的袖口,
海风里满是咸腥味——这是他晒的第三批海带干货了,往年只在胶东郡市卖,
可昨天吕雉商队的人路过,说西域人从没见过海带,要是运过去,肯定是新鲜货。
“王大哥,你这海带晒得够干!”
商队的押运官老李蹲在晒场边,捏了捏海带干货,“就是西域路远,怕受潮发霉,得用巧成城的防潮布包着才好。”
王老大直起腰,擦了擦汗:“俺也愁这个!
防潮布俺听说过,就是没钱买,要是能借点钱,俺再多晒几批,跟着你们商队去西域试试!”
“找互助社啊!”老李指着渔港边的互助社牌子,“俺昨天问过,渔民晒货卖往外地,能低息借钱买包装材料,你去申请,准能成!”
王老大赶紧放下筐,往互助社跑。
社里的张专员听他说要把海带卖到西域,笑着递过申请表:“你这想法好!
胶东的海带嫩,用咱们本地的盐腌了晒干货,味道更鲜,西域人肯定喜欢,借钱的事,俺这就给你办!”
当天下午,王老大就领到了三百钱,还从巧成城的代销点买了十张防潮油布——布面刷了桐油,水浸不透,包海带正合适。
他把腌好的海带铺在晒场,用盐粒均匀撒上,心里盘算着:
这批干货要是能卖好,就带动同乡一起做,让胶东的海带也能走丝路。
晒了五天,海带干货终于好了,王老大用防潮布一包,装了满满两大筐,跟着吕雉商队的货车往西域走。
货车走在驰道上,他总忍不住掀开布角看,生怕海带受潮,商队的伙计笑着说:
“王大哥放心,这油布是墨家造的,去年俺们运粟米走沙漠,一点没潮!”
走了二十天,商队抵达西域黑沙岭的市集。王老大刚把海带筐摆好,就围过来不少人,伊布拉欣凑过来,捏着海带皱起眉:“王大哥,这黑糊糊的是啥?能吃吗?”
“能吃!可鲜了!”王老大赶紧拿出一块,用随身带的陶锅煮了锅肉汤,丢进几片海带,
不一会儿,汤里就飘出鲜香味,“你们尝尝,这叫海带,煮肉汤、凉拌都好吃,还能存半年!”
阿巴斯闻着香味跑过来,舀了一勺汤,咂咂嘴:“鲜!比安息的香料汤还鲜!
俺要十斤,给俺的香料铺当配料,顾客买乳香,俺就送点海带试吃!”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掏钱,有的要煮肉汤,有的想腌着吃,不到一上午,两筐海带就卖了大半。
王老大拿着商票,心里乐开了花:“早知道西域人喜欢,俺就多带些来了!”
伊布拉欣帮他找了个临时摊位,还帮着写双语价目表:“海带干货,一斤两钱,商票、铜钱都收,买五斤送半斤!”
他指着市集里的异族商区,“下个月俺帮你申请个固定铺位,以后你每月来一次,俺们西域人离不开这鲜东西了!”
第二天,王老大又煮了锅海带豆腐汤,在摊位前免费试吃。
卖粥的吴大娘喝了一碗,当场订了二十斤:“俺以后熬粥就加海带,比光熬粟米粥鲜多了,顾客肯定爱喝!”
罗马商人马可路过,尝了口海带沙拉(王老大教他用醋和橄榄油拌的),惊讶道:“这东西比罗马的海草还好吃!
俺要五十斤,运到罗马去,给俺的商队当储备粮,煮肉汤能省不少香料!”
王老大赶紧答应,还教马可怎么保存:“用防潮布包好,放在干燥的地方,能存半年,要是受潮了,再晒一晒还能吃!”
商队要返程时,王老大的海带全卖光了,手里攥着厚厚的商票,还收到了不少订单。
伊布拉欣送他到驰道边:“下个月你一定要来,俺们都等着你的海带呢!”
王老大点头:“俺回去就组织同乡一起晒海带,用胶东的盐腌,用巧成城的防潮布包,保证每批都鲜!”
回到胶东,王老大把西域的情况跟同乡们一说,渔民们都动了心。
互助社也来了劲头,帮着联系巧成城的防潮布,还请了农科的人来教大家怎么腌海带更入味:
“用粗盐腌三天,再晒五天,味道最鲜,还不容易坏!”
第二个月,王老大带着十个渔民,拉了满满五车海带干货,再次前往西域。
这次,伊布拉欣不仅帮他申请了固定铺位,还把他的海带介绍给了周边部落的首领:
“这是胶东的好东西,煮肉、熬粥都鲜,你们部落要是要,王大哥能给你们送过去!”
部落首领们当场订了两百斤,还跟王老大约好:“以后每季度送一次,俺们用羊毛换,一斤羊毛换三斤海带,咋样?”
王老大笑着答应:“行!俺们胶东产海带,你们产羊毛,互相换,都划算!”
夕阳西下时,王老大站在自己的干货铺前,看着往来的顾客,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他回忆起初次踏上这片西域土地时的情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紧张的情绪。
然而,如今的他却已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
西域人对他带来的海带情有独钟,这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他同样也喜爱这里的热闹氛围,与当地人的交流让他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此刻,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既然西域人如此喜爱海带,那么是否可以将胶东的其他特产也一同带到这里呢?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下次再带来一些胶东的海盐。
他兴奋地掏出纸笔,准备给家乡的同乡写信。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西域人对海带的喜爱,并建议同乡们多晒一些海带,下次一同带来。
此外,他还提到了海盐,认为将渔盐结合起来销售,生意一定会更加火爆。
写完信后,他将信纸折叠好,轻轻放在一旁。
然而,一阵微风吹过,信纸像一只轻盈的蝴蝶般飘起,最终落在了铺位上。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铺位上,照亮了旁边的价目表。
那张价目表在夕阳的映照下闪闪发亮,上面不仅列有海带的价格,还有其他各种商品的价格。
还多了一行“胶东海盐,一斤一钱”,王老大知道,他的渔盐贸易,才刚刚开始,
以后会有更多胶东的海鲜、海盐,通过丝路,走进西域的市集,走进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