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方舟”号被那股柔和却不可抗拒的引力缓缓吸入发光裂隙的瞬间,所有传感器骤然雪白,舰体传来一种奇异的、非物理的剥离感。仿佛穿过一层宇宙胎膜,从一个现实滑入另一个梦境。
当视觉恢复时,舰桥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生命维持系统低沉的嗡鸣。主屏幕上呈现的景象,超乎了所有科学预测和想象力的边界。
这里不是常规空间。
星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用传统几何描述的流体状介质,弥漫视野,微微发光,如同稀释的光之海洋。常规物理法则在这里变得暧昧不清。没有上下左右,没有明确坐标,方舟仿佛悬浮在一片无边无际、自我发光的以太之中。
“所有外部传感器失效,”科学官的声音因震惊而嘶哑,“无法测距,无法定位。常规物理参数……无定义。”
“量子通讯完全中断,”通讯官紧接着报告,语气中带着一丝恐慌,“连背景量子噪声都消失了。我们……与银河系彻底失联。”
绝对的孤立感,比深空的真空更加彻骨,瞬间攫住了每个人。他们不再是探索者,而是迷失在无边迷雾中的孤儿。
莉娜舰长强行镇定:“启动应急导航协议,尝试建立相对坐标系。全员一级静默,非必要系统功耗降至最低。”
但最令人震撼的,是这片光之海洋中散布的巨大结构。
它们如同宇宙尺度的发光神经元,蜿蜒伸展,构成无比复杂的网络。有些细如发丝,绵延至视野尽头;有些粗壮如星云山脉,表面流淌着脉冲般的能量光晕;节点处则如同巨大的星之突触,不同颜色的能量在其中交汇、 processing 、再流向远方。整个空间仿佛一个活着的、正在思维的超级大脑,而方舟如同误入其间的渺小微生物。
“能量读数……无法归类,”苏玥凝视着数据流,眼中闪烁着科学家独有的狂热与敬畏,“既非电磁力,也非强弱核力,更不是暗能量……是一种全新的基本相互作用形式?还是……某种信息本身的直接显化?”
凌烨闭目凝神,尝试展开共鸣感知。这一次,他的意识仿佛投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意识之海。没有具体的“思想”,只有浩瀚无垠的信息流和底层进程。他感受到了难以形容的“古老”与“浩瀚”,但也捕捉到了一丝……不协调?仿佛这片宏伟的网络中,有些区域运行顺畅,有些则充满了冗余循环、错误代码甚至死寂的断层,如同一个部分损坏的巨脑。
“这里……是‘星渊’,”凌烨睁开眼,缓缓道出他感知到的名字,“它并非生命,但……它‘存在’。它是一个系统,一个界面。我们感受到的‘引力井’,像是它无意识间的‘端口扫描’,而我们的共鸣频率……恰好通过了某种验证。”
“系统?什么系统?”莉娜舰长追问。
“不知道,”凌烨摇头,“但它的状态……不好。很多地方运行不畅,仿佛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创伤或……熵增退化。我感觉到一种深沉的……疲惫。”
方舟在这片光流体中小心翼翼地航行,如同在巨人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中蹒跚学步。常规引擎效率极低,仿佛在粘稠的蜜糖中移动。导航团队不得不完全依赖凌烨的共鸣感知作为“声纳”,感知能量流的方向和“星渊”本身的微弱“脉动”,寻找相对安全的路径。
孤立感与神秘感与日俱增。时间感变得错乱,舰载钟与生物钟产生了微妙偏差。偶尔,远方会爆发出无声的能量闪电,照亮更多匪夷所思的结构——如同晶体森林的信息簇、不断自我重构的几何迷宫、甚至巨大如行星的沉默单体,表面刻满了无法理解的运行日志般的纹路。
一次,方舟靠近一条尤其明亮的能量“神经元”。出于谨慎,苏玥只释放了最被动的传感器。
然而,当传感器轻轻触碰到那流动的光壁时,异变陡生!
并非爆炸或攻击。而是一股无法抗拒的信息洪流,瞬间沿着传感器冲入方舟的网络系统!
“防火墙被穿透!未知数据格式!无法阻断!”网络工程师惊呼。
主屏幕瞬间被疯狂刷新的、无法理解的符号和闪烁的几何图形淹没。更可怕的是,这股信息流似乎带有某种同化性,方舟的内部系统开始出现异常,部分显示屏开始显现出与外部“星渊”类似的流体发光纹路!
“切断所有外部连接!物理隔离!”苏玥厉声下令。
工程师们手忙脚乱地执行,用了整整十分钟才完全隔离污染。核心系统无恙,但所有外部传感和通讯单元彻底瘫痪,需要数日修复。
这次事件让所有人冷汗淋漓。他们意识到,“星渊”的威胁并非来自有意的恶意,而是其存在本身的不可兼容性。它的“物理法则”和“信息规则”与方舟所知的宇宙截然不同,简单的接触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理解错误或系统崩溃。
修复期间,方舟真正成为了信息孤岛,漂浮在这片神秘而危险的光之海洋中。压抑的气氛开始蔓延。虽然资源暂时无虞,但与已知宇宙的一切切断联系,面对完全无法理解的环境,一种文明层面的孤独与渺小感侵蚀着人心。
凌烨和苏玥再次成为稳定人心的核心。他们没有空泛的安慰,而是发起了“星渊研讨会”,鼓励所有学科背景的成员分享观察、提出假设,无论多么天马行空。
“恐惧源于未知,”苏玥在研讨会上说,“而破解未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作为探索者的使命。”
凌烨则分享他的感知:“我感觉到,‘星渊’并非充满敌意。它只是……太大了,太不同了。我们的存在,对它而言或许就像一滴水落入海洋。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对抗这片海,而是理解它的洋流,学会在其中‘呼吸’。”
这些行动逐渐凝聚了团队。科学家们沉迷于破解“星渊”奥秘,工程师们疯狂设计适应性的探测工具,人文学者则开始记录下这独特环境下的人类心理状态和文化变迁,本身就成了极有价值的研究。
数日后,利用凌烨的感知和最新研发的、极度屏蔽的被动传感器,他们终于有了一个突破性发现。
在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他们探测到一处巨大的“星渊”结构节点,其能量模式与周围区域的“疲惫”和“不协调”截然不同。它显得更加稳定、有序,甚至……散发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与阵列和古代守护者技术相似的和谐频率。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这个节点附近,他们探测到了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常规时空信号!仿佛那里有一个小小的“气泡”,包裹着他们所熟悉的物理法则。
“一个‘安全港’?还是……一个‘接口’?”苏玥分析着数据,心跳加速。
“或许两者皆是,”凌烨眼中重燃希望,“我感觉到,那里有……‘答案’的气息。关于‘星渊’,关于熵熄,关于一切。”
目标锁定。方舟调整航向,如同在无边迷雾中看到了一座灯塔的微光,小心翼翼却又坚定地向那稳定节点驶去。
航程依然充满未知与风险,“星渊”的流体环境中随时可能孕育新的怪异现象。但这一次,船员的眼中不再只有恐惧,更多的是坚定的好奇与肩负使命的决心。
凌烨与苏玥再次并肩站在观景窗前,窗外是流淌的光芒和巨大的神经元状结构。
“我们可能找到了理解这一切的钥匙,”苏玥轻声道。
凌烨握住她的手:“也可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奥秘的大门。无论是什么,我们一起面对。”
方舟向着微光,向着希望,向着未知的答案,继续深入这片被称为“星渊”的宇宙终极神秘之地。孤立感仍在,但已被探索的火焰驱散了大半。他们的旅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