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唤杨起隆,其生得一张巧嘴能言善辩、口吐莲花,令人惊叹不已。
久而久之,凭着这过人的口才和交际能力,杨起隆竟然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焦三大哥之位。
自那以后,杨起隆暗中筹谋,妄图借助白莲教如日中天的声势来广纳信徒、扩张势力。
就这样,杨起隆摇身一变成为了白莲教的教主,而焦三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副教主一职。
这二人相辅相成、配合默契,杨起隆主要负责招揽信众入教。
而焦三则专注于与官府中人往来结交,并借机招募兵马以壮大声势。
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之下,白莲教的规模日益壮大,教徒数量不断攀升。
无巧不成书,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有幸结识了那位姓张的阁老。
这位张阁老年逾花甲已过耳顺之年,乃是前朝明朝的遗老旧臣。
想当年他家也曾显赫一时,但最终还是被大清铁骑所踏平,落得了个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自此之后,张阁老对大清朝廷恨之入骨,立誓定要为惨死的亲人报仇雪恨。
张阁老此人不仅头脑机敏,更是智谋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那两人交往日益密切,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后来,当他了解到那二人所谋划之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投身其中。
三人相见恨晚,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乎,张阁老灵机一动,献上一计道:“如今要想实现反清复明之大业,可谓困难重重。依我看,倒不如先从此处入手——那些满人的家奴们!”
原来,当初满人居住于东北之时,主要依靠捕鱼和狩猎来维持生计,对于农耕之事知之甚少。
待到他们挥师入关,挺进中原大地后,便蛮横地霸占了大量汉人的肥沃土地。
虽说如此一来,满人倒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耕种技术和经验,面对广袤无垠的农田却束手无策。
反观汉人这边呢,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顿时没了生活来源。
走投无路之下,众多汉人只能无奈地投靠满人,沦为其家奴。
一旦成为满人家奴,那就基本上等同于变为满人的奴隶一般。
平日里,这些家奴不仅需要辛勤地替主人们耕耘劳作,还要承担各种繁重的体力活。
然而,即便终年累月地辛苦付出,到了年终岁尾,所得到的报酬却寥寥无几。
更为过分的是,自家的姐妹乃至女儿,都被迫送进满人府邸充当女仆,待其长大成人后,还得被纳为小妾。
尽管这些家奴们心中大多怀有不满和怨恨,但慑于满人的权势,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张阁老推动此事,就招收了黄吉等人。
话说这黄吉乃是满人朗庭枢府上的一个家奴,但此人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着家主之位,心心念念想要除掉朗庭枢而后取而代之。
而这一切,竟被那心怀叵测的杨起隆看在眼里,并由此心生一计。
杨起隆深知这些满族家奴们内心深处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渴望,于是便暗中召集他们,巧舌如簧地蛊惑道:
“诸位兄弟啊!你们想想,平日里受尽主子的欺压与奴役,难道就甘心一辈子这样过下去吗?
如今有个绝佳的机会摆在眼前,只要你们能够狠下心来杀掉自家的主子,那么不仅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主子的爵位,就连其所担任的官职,也将由你来接替。
他的娇妻美妾、儿女眷属,统统都会成为你的;他积攒下的那些金银财宝,更是无一例外尽归你所有!”
这些家奴们听闻此言,一个个顿时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荣华富贵正在向自己招手。
就这样,在杨起隆的煽动之下,越来越多的满人家奴纷纷投身于他的麾下。
短短数年时间里,杨起隆竟然成功地招揽了多达两百余人。
然而,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其目标乃是要招募整整一千人。
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在一天之内,朝中能够有一千多名朝廷大员命丧黄泉,那么整个大清朝廷必然会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
不仅如此,杨起隆还煞费苦心地招募了数十名太监入宫。
这些太监不仅能够密切监视皇宫以及皇帝的一举一动,及时传递出各种重要情报,更为关键的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完全有可能发动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直取康熙帝的性命。
届时,整个天下恐怕都将会为之变色……
杨起隆此人,已在京城逗留多年。
他凭借着白莲教教主这一层神秘身份,在此地深深扎下根来。
其实,官府之中亦有人知晓他的存在,但对此却并未放在心上。
毕竟这偌大的京城之中,各类教派可谓繁多,而白莲教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再者说,白莲教所信奉的乃是佛教,与其他诸多教派相比,并无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故而也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起隆及其麾下的白莲教众人,竟暗中结交了众多朝廷重臣。
这些位高权重之人,不知出于何种缘由,对杨起隆等人百般庇护。
如此一来,杨起隆的势力愈发壮大起来,其信徒数量亦是与日俱增。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便来到了次日清晨。
此时的太和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只见一众大臣们整齐划一地跪地参拜,口中高呼道:“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响彻整个大殿,久久回荡不息。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康熙皇帝微微抬手一挥,缓声道:“诸位爱卿快快请起!”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众大臣们这才缓缓站起身来。
要知道,在清朝时期有着着名的三大节日,分别是:“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即皇帝的生辰之日)。”
除此之外,每月还有固定的三次大朝会,日期分别定在了初五、十五和二十五这三天。
每逢这些重要时刻,满朝文武百官皆需齐聚于太和殿内,共商国事,向皇帝禀报各种政务要事。
且说这三日,凡朝中大小官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皆需按时抵达朝堂之上,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