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箭塔底层的密室,是联盟最高级别的议事场所。这里原本是储存武器的地窖,战后被改造成密室,墙壁用加厚的砖石加固,仅留一道狭窄的石门,门口有两名精锐亲卫全天候守卫,确保任何讨论都绝对保密。密室中央,一张长条木桌摆放着最新的军事地图,桌上点着两盏油灯,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围坐的核心骨干,刘江、张文弼、陈武、孙小宝、李虎、王启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压力。
刘江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众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咱们现在的处境,像什么?像一颗钉在北方山区的钉子,死死钉在这里,暂时牵制了清军的部分注意力,也守住了一方天地。但钉子的命运是什么?要么永远钉在原地,要么等待被锤子狠狠敲碎。”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所以,我想问大家——我们是永远做一颗钉在北方,等待被锤子敲打的钉子,还是……能成为一把可以主动刺出去的匕首?”
“匕首”二字,像一道惊雷,炸在众人心头。密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细细品味着这两个字背后的深意。陈武眼中率先闪过一丝狂热,他猛地攥紧拳头,身体微微前倾:“总制的意思是……主动出击?”
“是。”刘江点头,手指指向地图上清军控制区与根据地交界的区域,“清军主力被牵制,对我们采取战略封锁和骚扰策略,这给了我们喘息之机,但也让我们陷入了资源匮乏的困境。粮食勉强自给,铁料、硫磺缺口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缓慢,长此以往,就算清军不回师,我们也会被困死在这片山区里。”
他的声音愈发坚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组织精锐力量,对清军控制薄弱的边缘据点、地主庄园、小型关卡进行有限度的机动出击,目标不是占领地盘,而是获取人口和物资——抢回被清军掠夺的粮食、铁料,解救被压迫的流民和工匠,补充我们的力量。”
“主动出击!好!”陈武一拍桌子,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早就该这么干了!那些降清的地主团练,仗着清军撑腰,到处欺压百姓,掠夺物资,咱们正好趁机教训他们,既能抢回物资,又能扩充人手,还能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
李虎也立刻附和:“末将赞同!联军精锐营训练了这么久,燧发火铳和火炮也装备了不少,正好借此机会检验战斗力。而且机动出击,打了就走,不会陷入持久战,风险可控。”他作为军务堂副统领,深知部队训练的成果,也明白资源匮乏对军队的制约,主动出击无疑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孙小宝挠了挠头,脸上带着几分犹豫:“主动出击俺不反对,能抢回铁料和工匠,工匠营的生产就能提上去。可咱们兵力有限,精锐战兵只有三百多人,要是分兵出击,后方防御会不会空虚?万一清军的骚扰部队趁机进攻屯田区或工匠营,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联盟的兵力本就紧张,分兵出击必然会削弱后方的防御力量。
王启年作为民政司主事,更关注民生和后勤:“李虎统领说得对,出击能获取人口和物资,缓解我们的困境。但流民的安置、物资的运输都需要大量人手和精力,民政司目前的人手已经很紧张了,怕是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出击行动。而且,主动出击可能会激化与清军的矛盾,虽然他们主力被牵制,但调动部分兵力围剿我们,还是有可能的。”
密室里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支持主动出击的一方,强调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这是打破封锁、壮大自身的唯一出路;担忧的一方,则顾虑兵力分散、后方防御、后勤压力和清军的报复,主张谨慎行事。两种观点碰撞交锋,各有道理,让气氛变得愈发凝重。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一直沉默的张文弼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诸位的顾虑都有道理,但主动出击确实是我们不得不走的一步。不过,除了主动出击,我们是否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他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区域,继续道:“如今抗清势力并非只有我们一家。东南沿海,郑成功部纵横海上,多次击败清军,占据金门、厦门等地,实力雄厚;西南地区,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屡创佳绩,收复多处失地,是目前抗清的主力。我们是否应该更积极地与他们建立联系,互通有无,甚至结成松散的同盟?”
“与郑成功、李定国建立联系?”刘江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张大人的意思是,将我们的根据地,置于更大的抗清棋盘之中?”
“正是。”张文弼点头,“我们孤悬北方,势单力薄,仅凭一己之力,很难长期对抗清军。若能与郑成功、李定国建立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海上或西南的通道,获取急需的战略物资,打破清军的封锁;另一方面,彼此呼应,相互牵制清军兵力,让清军不敢轻易集中主力围剿任何一方。更重要的是,加入更大的抗清体系,能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抗清义士前来投奔,壮大自身力量。”
这个提议,像一道新的光芒,照亮了密室里的讨论。陈武沉吟道:“与郑成功、李定国联合,确实能形成掎角之势。但他们远在东南和西南,与我们相隔千里,中间隔着清军的重重封锁,建立联系难度极大,就算建立了联系,相互支援也很困难。而且,郑成功、李定国各自为政,与南明政权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未必愿意与我们这样一支北方山区的势力结盟。”
“难度确实很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张文弼语气坚定,“我们可以派遣精锐信使,携带我们的战报和诚意,通过秘密商路,绕道前往东南或西南。郑成功、李定国都是抗清志士,只要我们展现出足够的实力和诚意,相信他们会考虑与我们合作。即便不能结成同盟,至少也能建立贸易往来,获取急需的物资。”
密室里再次陷入沉默,每个人都在权衡着两个提议的利弊:主动出击,风险与收益并存,能快速获取资源,却可能激化矛盾,分散兵力;战略外联,前景广阔,能融入更大的抗清体系,却难度极大,短期内难以见效。
刘江看着众人的神色,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想法。他缓缓开口,总结道:“主动出击和战略外联,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并行推进的两条路。”
“第一,关于主动出击,由陈武、李虎负责制定详细计划,挑选两百名精锐战兵,组成机动突击队,专门针对清军薄弱据点进行突袭,目标明确——获取铁料、硫磺、粮食和工匠、流民,打了就走,绝不恋战。同时,加强后方防御,抽调部分自卫力量补充核心区域防务,确保屯田区、工匠营和学堂的安全。”
“第二,关于战略外联,由张文弼负责组建联络使团,挑选忠诚可靠、精通谋略的亲信,携带我们的战报、武器样品和诚意,通过秘密商路,先尝试与郑成功部建立联系。联络过程中务必谨慎,避开清军关卡,确保使团安全。”
“第三,王启年和孙小宝全力配合两项计划的实施。民政司做好流民安置、物资储备和运输的准备;工匠营加快武器生产,确保机动突击队的装备供应,同时打造一批精良的燧发火铳作为礼物,送给郑成功部,展现我们的实力。”
刘江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主动出击,是为了眼前的生存,解决资源匮乏的困境;战略外联,是为了长远的发展,为联盟寻找更广阔的出路。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我们不能只做一颗被动的钉子,既要成为一把能主动刺出去的匕首,更要成为抗清大棋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信念。主动出击的风险,战略外联的难度,他们都清楚,但他们更清楚,在这乱世中,唯有主动求变,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守住抗清的火种。
油灯的光芒在密室中跳跃,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坚定。秘密会议的议题,最终化为清晰的行动方向,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联盟未来的道路。虽然前路依旧充满荆棘和未知,但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的钉子,而是即将主动出击的匕首,即将融入抗清大棋局的重要力量。
石门缓缓打开,众人陆续走出密室,夜色中的刘家堡一片宁静,只有远处工匠营的炉火依旧熊熊燃烧,像一颗不灭的火种,见证着这场决定联盟命运的秘密会议,也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与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