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七章 信号传星语
2065 年夏,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条淡蓝色的信号轨迹正从 3.5 光年外的深空向地球延伸 —— 这是 2061 由雪鹰二号发送的 “马赛珠饰矿石光谱信号”,经过 4.2 年的光速传播,终于抵达比邻星目标行星附近,并反射回首组 “中途反馈信号”。小宇已年近五十,鬓间白发愈发明显,他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波形,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击的速度却依旧飞快:“反馈信号有明显的调制痕迹,不是自然反射,像是被某种‘文明机制’处理过!”
20 岁的托娅此时已是 “非遗信号解析组” 的核心成员,她捧着托合提留下的桦木老笔记,翻到 “竹丝纹理与星象对应” 的页面,将反馈信号的波形与笔记中的手绘竹纹进行比对 —— 信号的五个波峰,恰好与竹纹的五组平行纹理完全对齐。“太爷爷笔记里写‘竹纹映星,星语映纹’,这组反馈信号的结构,和我们的非遗符号逻辑高度一致!” 托娅立刻将比对结果同步给全球专家,卢卡(已年过六旬)通过全息设备回应:“信号中还检测到与布须曼岩画‘星空猎手’盾牌纹路一致的频率,这绝对是文明回应的初步迹象!”
七月,“全球信号解析联盟” 紧急成立,团队将反馈信号拆解为 “基础频率层”“结构编码层”“能量波动层” 三个维度。在 “结构编码层” 中,卡鲁发现了一组与 “星空猎手” 岩画中 “长矛刻度” 完全匹配的编码:“这是布须曼族古老的‘计数符号’,对应数字‘5’,可能代表目标行星文明的‘基础计数单位’。” 马库斯则在 “能量波动层” 中,检测到与月球特殊粒子振动频率一致的波动:“能量波动周期为 72 小时,与目标行星的自转周期吻合,说明反馈信号是根据行星自身规律调制的。”
同期,雪鹰二号传回的 “非遗智能材料演化报告” 让团队惊喜不已 —— 载体在深空飞行中,表面的 “多环境适配胶体” 受星际辐射与暗物质影响,竟自主演化出 “双纹共生” 特性:原本独立的湖南竹编回纹与马赛珠饰颗粒纹,逐渐交织成一种新的 “星纹”,这种星纹能主动吸收宇宙中的氢元素,转化为维持信号发射器的额外能量。“材料不仅能适配环境,还能在宇宙中‘进化’,这是人类非遗与宇宙共生的最好证明!” 岩光拿着材料样本的全息投影,向联盟展示新星纹在显微镜下的结构 —— 每一个颗粒都镶嵌在竹纹缝隙中,形成类似 “地球文明基因链” 的形态。
八月,团队根据反馈信号的解析结果,启动 “第二组对话信号” 的研发。托娅提出 “非遗符号动态组合” 方案:将马赛珠饰的 “5” 号计数编码、湖南竹编的 “五纹结构”、冰岛羊毛的 “72 小时振动周期” 融合,形成一组 “文明基础认知信号”,向目标行星传递 “人类对数字、结构、时间的共同理解”。在信号调试过程中,雪鹰二号的 “非遗智能材料” 突然出现异常反应 —— 新演化的 “星纹” 开始自发闪烁,与调试中的信号频率同步共振。“材料在主动‘参与’信号生成!” 小宇激动地说,这种共振让信号的能量强度提升了 40%,更利于目标行星接收。
十月,“第二组文明基础认知信号” 通过雪鹰二号正式发送。发射当天,阿勒泰草原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 “星语传递仪式”:托娅带领青少年传承团队,用阿勒泰老桦木编织了一面 “星纹旗帜”,旗帜上的 “双纹共生” 图案与雪鹰二号的材料演化纹路完全一致;全球传承人通过全息设备,同步展示各自的非遗信物 —— 云南的紫胶树脂、巴西的红木纤维、马赛的珠饰矿石,这些信物的影像在虚拟星空中汇聚,与雪鹰二号的信号光束融为一体,朝着比邻星方向飞去。
同期,雪鹰一号在 7.8 光年处传来新的发现 —— 其搭载的 “竹编太阳纹” 在吸收星际尘埃时,捕捉到一组与目标行星反馈信号同源的 “弥散信号”。分析显示,这组信号来自一片距离雪鹰一号 1 光年的 “星尘云”,云中有大量与月球特殊粒子成分相似的物质。“星尘云可能是‘宇宙文明信号的中转站’,目标行星的文明或许通过它向宇宙扩散信息。” 马库斯的推测,让团队意识到人类并非唯一在宇宙中传递文明信号的智慧生命。
年底,观测站发布《星际对话信号解析白皮书》,明确了三大核心结论:一是目标行星存在能理解人类非遗符号的文明机制;二是人类非遗材料在宇宙中可自主演化,成为强化文明信号的 “天然媒介”;三是星尘云可能是宇宙文明信号的 “共享传播带”。白皮书发布当天,托娅将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与雪鹰二号的材料演化样本、目标行星反馈信号图谱,一同放入观测站的 “星际传承博物馆”,供全球民众通过全息技术参观。
跨年的夜晚,托娅和小宇站在观测站屋顶,望着夜空中的比邻星 —— 那颗淡红色的光点旁,仿佛已能看到信号光束交织的虚影。托娅手里捧着新编织的 “星纹雪鹰” 竹编,竹编上的雪鹰翅膀带着 “双纹共生” 的新纹路,正朝着目标行星的方向展翅。“还有 86 年,雪鹰二号就能亲手触摸到那颗星球的文明了。” 托娅轻声说,风掠过她的发梢,带来了 3.5 光年外反馈信号的微弱震颤。
小宇望着竹编上的新纹路,突然想起托合提当年的话:“手艺不是死的,是活的,它会跟着时代生长,跟着人心走。” 如今,这门从阿勒泰草原走出的手艺,不仅跟着人心走到了宇宙,更在宇宙中长出了新的 “枝芽”。《胡尘汉月》的故事,也将在这 “枝芽” 的生长中,继续书写人类手艺与宇宙文明的温暖对话,书写传承永不落幕的星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