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一张没有署名的请柬
午后日脚偏西,工地上新立起的“工礼石”尚在磨面。十条“工礼”刻到第七条,石匠换小凿,细纹里盛着水光。梆声按“二四落”轻轻敲着,少年“工士”把《考工记》的章节页夹在腰间,遇到不懂处就抬眼去看地听盘的白砂——砂面今天安静,回环如同一只躺平的贝。
黑衣护卫从北市回来时,腕上的盐粉没拍净。他抬手,示意门岗勿动,自己先把手伸到香听盘的上方。细盐先是无声地陷下去一丝,随后回弹,像被极轻的一缕香触过又缩回。他才开口:“北市布行后院,今日无人出入。祠前香灰冷。盐盘未起‘蘑菇’。”
“他们在等。”郭嘉不抬头,拇指在“工礼石”草稿上按住“礼不过度,工不越矩”八字,语调淡,“等我们先动一动。”
话甫落地,门外进来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童子,穿旧青布,脚上草鞋沾了土。童子抱着一只小漆匣,匣上并无封泥,只在角上粘了一点看不出色的粉。他走到门槛前不敢进,朝当值的小吏磕头:“是……是有人让我送的,说‘交给神工’。”
“谁?”护卫问。
童子摇头:“买布的人,戴着帷帽,我看不清。”
黄月英听见“神工”二字,才抬眼。她没有让人开匣,先招手:“把匣放到香听盘旁边。”童子乖乖照做。她俯身,指甲轻轻刮过木漆最薄的一角,起下一层看不见的粉末,放到盐面上。盐面起了一圈极浅的潮痕,不是花,也不是环,是一条断开的“逗”,逗点上方细得像发丝。
“是‘空香’做底,里头另有‘复香’。”她道,“底香压痕轻,藏得好。——再看匣足。”
护卫把匣翻起,四角足嵌着细铁钉,钉头微扁,非许都匠法。黄月英用青龙尺挑起一缝,尺齿与匣面只隔一指,尺影恰好照出木纹的方向。她低声:“北土木。”
“开不?”夏侯惇站在门口,左手拎着短甲,单眼里有火有笑。
“开。”黄月英点头,又补一句,“但先‘听’。”
她把匣轻轻靠近地听盘。白砂纹理未动。她才伸手。漆匣盖合得极密,却没有锁。她把手指从角上滑过,盖子像给“回环”里的风拎了一下,自己张开一指。里面只有一张纸,灰白,不厚,纸角上压着一粒米,长而狭,皮色发青,带着北土的腥气。纸上没有署名,只有四行小字,笔画清瘦,字脚收得极干净:
“夜半回环,听鼓观风。
三问:墙何以立?礼何以安?粮何以活?
以一换一:以香换盐,以路换路。
子时,祠后旧井旁,不见面,只对拍。”
纸的最下方,不署名,却画了一道细细的裂纹,形状与焦尾琴背的那道旧痕几乎一模一样。
屋里静了半息。杜畿把衣袖向上一收,便朝纸行了一礼,礼不重,像礼给“字”。礼官眼神一动,眉峰拢起,却没出声;博士抚须,低声把“以路换路”四字念了一遍,像在心里翻旧书找出处;夏侯惇则“哼”地冷笑,把手里的短甲挪到另一只手上:“好大的口气。‘以香换盐’,想让咱们收了盐盘?”
“更像试我们会不会先把盐挪开。”郭嘉把那粒米用纸角裹住,放到小铜盅里,盅底铺了一层极细的银灰,“不挪。挪了就是承认他‘路先’。——你们看第三行,‘以路换路’。”
“他要的‘路’,是进城之路。我们要的‘路’,是出城之路。”黄月英接上,“他若真掌‘香路’,便会要我们以‘工路’换他‘香路’。可今晚若我们照约去祠后旧井,他也照约不见面,就轮到我们‘听他的鼓’。”
她把请柬倒转过来,纸背无字,只有极浅的水纹,像在什么潮处晾过。童子还跪着,脖子伸得像一只紧张的小鹌鹑。黄月英把他叫到香听盘旁,拿一撮最细的盐捏在他掌心:“把盐放到你衣襟里,回去走你来的路,一步不多,一步不少。若路上有人问,就说‘给神工递了谢柬’。——记住,是‘谢柬’,不是‘请柬’。”
童子一愣,点头如捣蒜,夹着盐一路蹦出了门。
“你故意说反,让他回去的香味留‘谢’不留‘请’。”郭嘉笑,“对方若设了‘香路回环’,就会以为我们误解了他‘请’的姿态,他就要补一手。补在哪儿,就露在哪儿。”
“还得多补一手。”礼官插话,语气仍旧温文,“请柬‘不署名’,却借焦尾之裂作识。这是借‘礼器’自重。若我们以私会答之,是‘礼越矩’。今夜不得私行。”
“礼官所虑正是我等要用的‘弦’。”郭嘉道,“今夜我们不拆祠门,不掀旧井,不见‘人’,也不拔‘香’。——我们‘公开’。”
“公开?”夏侯惇挑眉。
“在祠后旧井外侧三丈地,搭一个小棚,只容四人。棚里摆一面清商小鼓,挂一张工簿,放一只香听盘。我们在城这边的工地照常按拍读《考工》,礼官按‘三拜’节哀,博士读‘匠人营国’,工士照章练‘小胸墙’。——子时一到,小鼓按‘二四落’自击三声,香听盘以三盐记痕,工簿留两行‘问’。他若有‘知音’,自然会在鼓上回拍。”
“谁去?”夏侯惇燃起的火在眼里往上一蹿,“我去守棚,我爱听‘鼓’。”
“你去守外环,不在棚。”郭嘉摇头,“棚里只坐两人:一礼、一工。礼官坐‘名’,神工坐‘术’。再多一人,便成‘逼会’。外环三十步处,暗哨六处。盐盘四盏,分布成‘回环’。”
礼官略一迟疑,终究点头:“我去。”他补了一句,“但不说话。我只‘在’。”
“我去。”黄月英只说两个字。
“工礼石呢?”杜畿看向石面,“第八条还没刻完。若今夜有变,这石得在子夜前立起来,路过的人看一眼,心里就有绳。”
“刻。”黄月英道,“刻到‘问可入,权不散’。”
“再加一条小字。”郭嘉提笔,“‘不署名之请,不可暗赴;无名之礼,不可暗取。’——刻在石背。”
“喏。”石匠应声,臂头的筋像贴着石上爬。
天色渐沉。北门风向缓缓偏东,香听盘上的盐面起了两道淡淡的潮线,像天空里两缕看不见的云换了位。护卫在院里拎起一个小鼓,试了三下拍子,声音轻到刚好不穿墙。博士把《考工记》的篇目摊开,按今天问对的顺序折好页角;礼官换了一身稍旧的深青衣,衣领宽,袖口窄,方便行礼又不拖泥。
天子没有来,只遣近侍送来一物:一方干净的素帛。帛上只写两行字,笔划并不漂亮,却收放有度——“礼在前,法在侧。 朕不见人,只见路。”帛下压着那枚玉圭的影印拓片,线条淡淡,像一枚心灯。
“把帛挂在小棚背后。”郭嘉说,“叫他先看‘路’。”
夜阑。宫墟方向的黑像铺开的墨。祠后的旧井在黑里不显,倒是新搭的棚子,四根桩、两面薄篷、一张小案、一只香听盘、一面清商鼓,清清楚楚地立着。棚边插了一根细杆,杆上系白布条一缕,不写字,只随风轻摆。礼官先坐,黄月英后到。她没有带锤,手上只缠一圈细布,遮住指腹上的小伤。
子时未至,香听盘上的盐已先潮了一圈,三盐三层。第一层黏,第二层润,第三层几乎看不见,像在跟第一层打躲藏。礼官垂目,像不见。黄月英轻轻把盘旋转半指,让那道几不可见的第三层潮痕面向北。
子时。城内的梆声停了两息,工棚里的清商简声也停了两息。祠后小棚里,清商小鼓自己“咚——咚——咚——”三下,声不大,却穿得远。风在这一刻像收住了衣角。旧井里的黑向上推了一寸,又落下去。
第一下“回拍”不是声,是香。香从回环之外某一处折入,过盐盘时留下一朵极小的潮痕,形状像一朵未开的花苞,花苞的顶端有一点极细的粉,粉细得像砂,却比砂更轻。这一朵停在盘边,没有进中。
“他在等我们的‘问’。”礼官低声,“先礼,后声。”
黄月英把工簿推到案前,用很直的字写两行:
“墙立于律,不立于奇。
礼安于节,不安于饰。”
她写完,把笔交给礼官。礼官在下方写两字:“可证。”不署名。墨未干,鼓忽然“咚”了一下。不是自击,是借风。那一下正好落在“二四落”的“二”上。
第二下“回拍”是声。轻,稳,落在“四”。鼓面不震,是篷布微颤的回音。香听盘上的第三层潮痕随之向内缩了一线,像有人把脚探进来又缩回半步。
案上那张工簿又被轻轻推了一下,没有手,只有风压与极细的香气。纸面多出两行小字,字势如初帖,锋收得很干净:
“粮活于道,不活于仓。
以路换路,今夜为证。”
两行字下,并无“名”,只在角上点了一点极浅的粉末,粉末在月色里发出很微的油光。
“御香坊的‘桂兰骨’,再兑一丝麝。”黄月英鼻尖动了动,“他把‘骨’露出来了。”
“问。”郭嘉在远处听到外哨传回的两声短哨,站在回环外侧,对着黑暗极轻地发出一个字。他没用“人言”,用的是梆声的节拍。他在城中敲了“二四”里最轻的一点,像把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向小棚。
第三下“回拍”来得比前两下快,像对方也惟恐迟疑露怯。清商鼓面“咚”地一声,比前两下重半分,落在“二”。声落时,远北的风里隐隐回了一线更低的嗡鸣,非香,非器,是极远处“鼓骨”试声的回响。从鼓面到盐盘,潮痕终于向内吞入一指,三层潮叠成一点极小的“环”。
“他进了。”礼官轻声。
黄月英把手覆在盘边,食指并中指轻轻分开一线。盐面那一点极小的环随之裂开,裂口如眼,向北。
她把工簿再推回去,写第三行,也是最后一行:
“路在北。
我们不挪盐,你不挪鼓。明日再问。”
墨落成时,鼓不响,祠不响,旧井里的黑也不再起伏。只有香,在风里轻轻一收,像把一串珠从空中回笼。盐盘上那一点极小的环合上,又溶回三层潮痕。三层潮痕往外濯了一下,像在告辞。礼官起身,朝旧井方向一揖,不多不少,恰好三拜。黄月英把帛上的两行字按住,让帛随风轻摆,像让人把字看清楚。
外环暗哨传回第三道短哨:“无尾,无影,香去北。”
“好。”郭嘉低声,“他走‘路’,不走‘人’。”
“那他就是会来第二次。”礼官道。
“会。”黄月英看着盐盘上的细细潮痕消去,“因为他要‘以路换路’,而我们只给了他‘看路’。他看到了‘不挪盐’,他就要让我们看‘不挪鼓’。”
“那我们看什么?”夏侯惇出现在他们身后,单眼里的火因克制而更亮。
“看‘路’。”郭嘉答,“看他明日在哪儿‘不挪’。他不挪的地方,就是他鼓骨的‘心’。”
他们转身离棚。远处工地“工士”们齐声收拍,梆声在城中走了一圈又归丹鼎。丹鼎边那一点红心跳得很稳,像一面最小的鼓。地听盘上的白砂在夜露里很快凉了,回环如贝。
小棚背后的素帛随风摆动,帛上的两行字在夜色里像两道极浅的光:“礼在前,法在侧。朕不见人,只见路。”
回城的路上,黑衣护卫捧着小鼓,忽然停步。他把指腹贴上鼓面,鼓里有一点极细的余温,不来自手,也不来自风,像是另一个地方的火隔着夜路传来。他低声道:“子时已过,北门外,第二声‘骨’。”
城里没人惊动,只有香听盘上的盐,悄悄又起了一点几乎看不见的潮痕,像夜里溜过的一滴露,没有名字,没有声响,却把方向悄悄写在地面上。
——钩子:他明天会“在哪里不挪”?“知音之辩(下)”,揭开那条真正用来换路的“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