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故事棚的竹帘就被轻轻拉开了道缝。乐乐踮着脚往里望,木盒上的竹编罩子透着微光,她攥着故事册的手紧了紧——今天要量绿芽是不是长到一寸高,这是王爷爷说的移栽“及格线”。
“乐乐姐,快呀!”小远举着小尺子跑过来,尺子上还贴着他画的绿色刻度线,“我特意让娘帮我标了一寸的位置,肯定准!”小雨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个纸折的小篮子:“要是能移栽了,我就把篮子装满土,先给芽儿试试新家!”
三人轻手轻脚走到木盒旁,乐乐小心掀开竹罩子,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忍不住“哇”出声。几天前细细的绿芽已经长粗了些,最长的那根真的快到一寸,嫩茎泛着淡绿,顶端的嫩叶微微张开,像两只小手托着晨露。阳光透过棚顶的缝隙洒下来,给绿芽镀上了层金边,连稻草上都沾着亮晶晶的水珠。
“我来量!”小远蹲下来,把尺子轻轻靠在最长的绿芽旁,眼睛瞪得圆圆的,“刚好一寸!王爷爷说得真准!”乐乐赶紧翻开故事册,在“种子成长日记”上画了把小尺子,旁边标上“一寸啦!”,还特意用红笔圈了圈,像给绿芽盖了个“合格章”。
“哟,这是量上了?”王爷爷的声音伴着轮椅轱辘声传来,孙先生推着他,李奶奶挎着个竹编苗盘跟在后面。王爷爷探头看了眼尺子,笑着点头:“成了,这芽儿够壮,能移栽了。”他从布袋子里掏出几张旧报纸,“今天先把苗盘准备好,明天咱们就起苗,把‘金顶黄’挪到菜田里去。”
李奶奶把苗盘放在桌上,盘底钻了些小孔:“我特意让老周帮忙钻的,透水不烂根,跟芽儿的脾气正好配。”她拿起一颗没发芽的种子,轻轻放在盘里的土上:“先试试土的湿度,明天移栽的时候,土要松松的,像给芽儿铺软床。”
孙先生拿出手机,对着绿芽和尺子拍了张合影:“这张得贴在日记最显眼的地方,是移栽前的‘毕业照’。”他翻出前几天的照片对比,“你看,从白尖儿到一寸芽,才五天,长得真快。”乐乐凑过去看,照片里的绿芽一天一个样,心里满是成就感。
老周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个小铲子,铲头磨得亮亮的:“这是我年轻时种庄稼用的,明天起苗正好,不伤根。”他蹲下来,用铲子轻轻扒开木盒边的稻草:“起苗的时候要轻,带着点土坨,就像给芽儿带了件‘小外套’,到新地方才适应。”
赵大哥扛着锄头来了,肩上还搭着块塑料布:“东边的地我又整了遍,土块都敲碎了,还拉了道小水沟,浇水方便。”他蹲下来看绿芽,用手捏了捏旁边的土:“明天移栽前再浇点水,土湿润润的,芽儿好扎根。”
大家围着木盒商量移栽的细节,赵大嫂端来刚蒸好的红薯,热气腾腾的。“先垫垫肚子,”她把红薯分给大家,“明天移栽要费力气,今天得吃饱。”王爷爷咬了口红薯,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等玉米长起来,咱们在菜田边煮玉米吃,比红薯还甜。”
小远忽然跑到棚外,在田埂上用石头画了个大大的方框:“这是咱们的玉米田!明天把芽儿种在这里,排成一排,像小士兵!”小雨也跟着画,在方框旁边画了个太阳:“让太阳照着它们,长得更快!”乐乐则在故事册上画了片小小的菜田,里面插着几根绿芽,旁边写着“明天移栽!”。
太阳慢慢升高,晨雾散了,棚子里更暖和了。李奶奶把苗盘装满松软的土,放在木盒旁边:“明天一早咱们就来,先起苗,再运到菜田,争取中午前栽完。”王爷爷点点头:“早上凉快,芽儿不容易蔫,栽完正好赶上午后的太阳,扎根快。”
大家陆续离开棚子,走之前都要去看眼木盒里的绿芽。王爷爷被推着经过时,特意叮嘱:“晚上别盖太厚,让芽儿再透透气,明天好有精神搬家。”李奶奶也跟着说:“我明天带点水,移栽后给芽儿浇点定根水。”
乐乐最后一个离开,她把故事册放在木盒旁边,册子里的“种子成长日记”又多了一页,画满了明天移栽的期待。她轻轻摸了摸一根绿芽,小声说:“明天就能住新家啦,要好好长呀。”
晚风穿过故事棚,木盒里的绿芽轻轻晃着,像在回应她的话。乐乐走在田埂上,回头看了眼故事棚,仿佛已经看见明天的晨光里,大家小心翼翼地把绿芽移栽到菜田里,嫩绿色的芽儿在土中扎根,像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在春天的菜田里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