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带着菜田的清新,刚把木牌上的露水吹落,基地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远领着小雨和几个小伙伴,蹲在老周的番茄田边,仰着脑袋听老周讲怎么给番茄打枝——老周一只手轻轻扶着番茄苗,另一只手比划着,轮椅边的笔记本上,还歪歪扭扭记着“留3根主枝,去掉侧芽”的字样。
“为啥要把芽掰掉呀?”小雨指着番茄茎上冒出来的小嫩芽,眼神里满是疑惑。老周笑得眼睛弯起来,伸手轻轻碰了碰嫩芽:“这小家伙看着小,抢营养可不弱,把它去掉,养分才能都给结番茄的枝桠,到时候才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说着,他还从竹篮里拿出一颗晒干的番茄种子,递给小雨:“你看,这就是去年你帮我摘的番茄里剥出来的,今年种下去,又长新苗了。”
小雨小心翼翼捏着种子,刚要放进兜里,就被孙先生的声音喊住:“小雨别急着收,先看看这颗种子好不好!”孙先生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小张送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种子的结构图,“好种子得饱满、颜色亮,你看这颗,是不是比旁边瘪的那颗精神多?”他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个小塑料袋,“把好种子装这里,下次咱们自己育苗。”
孩子们围着孙先生的笔记本看得入神,张奶奶提着小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生菜和几颗小番茄。“孩子们饿不饿?先吃点番茄垫垫。”她拿起一颗红番茄,递给小雨,“你看这番茄,蒂部新鲜,表皮没斑点,就是熟得正好的,摘的时候要轻轻转着拔,别把枝桠弄断了。”
小雨咬了一口番茄,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刚要说话,就看见赵大哥扛着锄头走来,身后跟着两个扛着铁锹的村民。“老周、老孙,今天咱们给菜田松松土,顺便教孩子们认认野菜!”赵大哥放下锄头,指着田埂边的几株绿色植物,“你们看,这是马齿苋,叶子胖乎乎的,开水焯一下凉拌可好吃;旁边那棵开小黄花的是蒲公英,根能泡水,叶子能炒菜,都是好东西。”
孩子们一听能认野菜,立刻围了过去,小远还掏出个小本子,学着孙先生的样子,把野菜的样子画下来。赵大嫂则提着个大水壶过来,给菜田浇水:“松土前先浇点水,土才不容易结块。浇水也有讲究,要顺着根浇,别浇在叶子上,不然叶子容易烂。”她一边说,一边把水壶递给小远,“来,你试试,轻轻浇,像给小树苗喂水一样。”
小远握着水壶,小心翼翼地往生菜根部浇水,刚浇完,就听见老陈的笛声响起——老陈坐在田边的石凳上,吹的还是那首《田园春早》,但今天的笛声里,似乎多了几分热闹的调子。“老陈,你这笛子吹得,连菜苗都要跟着晃了!”赵大哥笑着喊,手里的锄头也跟着笛声的节奏,一下一下地松着土。
小张骑着电动车赶来的时候,正好看见孩子们围着赵大哥,蹲在地上捡野菜。“大家都在呀!”小张停下车,从车筐里拿出一摞彩色卡纸和几盒蜡笔,“院长说,让孩子们把今天学的种菜知识画下来,贴在医院的走廊里,让其他病友也看看咱们菜田的热闹。”
孩子们一听要画画,立刻围了过来,小雨趴在石桌上,先画了一颗大大的红番茄,旁边画着老周的轮椅;小远则画了孙先生拿着笔记本,正在给大家讲种子;还有个孩子画了赵大哥教大家认野菜的样子,连田埂边的蒲公英都画得清清楚楚。
张奶奶凑过去看孩子们画画,忍不住拿起一支蜡笔,在小雨的画纸上添了一朵小布贴花——和她缝在木牌上的一模一样。“这样才好看,”张奶奶笑着说,“以后大家看到画,就知道咱们菜田边的故事了。”
太阳慢慢升到头顶,菜田边的小课堂还没结束。老周教孩子们给番茄绑枝,孙先生教大家记种植日记,赵大哥带着孩子们辨认野菜,张奶奶则把孩子们画好的画,一张张铺在石桌上晾干。微风拂过菜田,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跟着孩子们的笑声一起附和。
乐乐赶来的时候,正好看见小远拿着画,给刚从医院过来的两个病友讲解:“你看,这是老周爷爷教我们打枝,这是孙爷爷教我们选种子,下次你们也来,我们一起种菜!”那两个病友看着画,又看了看田埂上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向往,其中一个忍不住说:“明天我就来,也想认认野菜,学学种菜。”
乐乐站在田边,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暖暖的。她没想到,原本只是病友们认养菜田的小事,竟然变成了热闹的小课堂——老人们把种植的经验教给孩子,孩子们把新鲜的快乐带给病友,每个人都在这片菜田里,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付出着,也收获着。
赵大嫂把刚蒸好的玉米馒头分给大家,乐乐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看着老周正在给新病友讲解番茄打枝的技巧,看着孙先生把种植日记递给对方,看着孩子们拉着新病友的手,要带他去看自己画的画,忽然明白,这片菜田早已不只是种菜的地方,它更像一个装满了温暖的课堂,在这里,种下的是知识,长出的是陪伴;传递的是经验,收获的是更多的欢笑。
风又吹过菜田,番茄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又像是在期待——期待着明天,这里能迎来更多的人,能开起更热闹的小课堂,能把菜田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