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基地门口停满了挂着都市牌照的车。首批报名“田园体验游”的三十多位游客拎着小篮子,眼里满是对田野的好奇,其中一对带着双胞胎的年轻夫妻,还特意给孩子穿了印着胡萝卜图案的外套。
“欢迎大家来当一天‘新农人’!”乐乐笑着递上草帽和手套,身后的老陈已经把体验流程贴在了木板上:先是参观“救命菜”种植基地,再跟着农户学采收,最后还能亲手包野菜饺子。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拉着家长往菜田跑,双胞胎中的哥哥蹲在田埂边,指着绿油油的菜苗问:“乐乐姐姐,这就是能救命的菜吗?它怎么救别人呀?”
乐乐顺势坐在田埂上,给孩子们讲起山区的故事:“去年冬天,山里的爷爷奶奶没新鲜菜吃,这些菜苗运过去后,他们不仅冬天有菜吃,还靠卖菜赚了钱,能给小朋友买书本啦。”正说着,张村长带着几位山区农户赶来帮忙,他手里拎着一筐刚从山里摘的野山楂,分给游客们:“尝尝咱们山里的果子,等会儿教你们怎么分辨菜苗老嫩,保证你们采的菜最甜!”
体验采收时,都市来的游客们闹出不少趣事。有位穿西装的男士,小心翼翼地捏着菜苗不敢用力,结果菜苗没拔出来,倒把自己晃了个趔趄;还有位阿姨为了采到最大的菜,差点踩进田边的水沟。农户们看得哈哈大笑,主动上前手把手教:“手要攥住菜根靠近泥土的地方,轻轻一拔就出来,你看——”说着,一丛鲜嫩的“救命菜”就被轻松拔起,根部还带着湿润的泥土。
到了包野菜饺子环节,基地的院子里热闹得像过节。王奶奶特意从村里赶来,带着大家用刚采的“救命菜”和山里的土猪肉调馅。都市来的妈妈们学得认真,把饺子捏出各种花样,孩子们则围在旁边,把面团捏成小动物的形状。小石头也来了,他蹲在孩子们中间,教他们用彩色石子在饺子盘边摆图案,还小声说:“等向日葵开花了,你们再来,我带你们去摘瓜子!”
午饭时,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的长桌旁,吃着自己包的饺子,配着刚炒好的“救命菜”,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穿西装的男士放下筷子,感慨地说:“以前在城里买的菜,从来不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今天亲手采、亲手做,才知道这菜有多金贵,也明白你们说的‘救命’,不只是救了肚子,还救了山里人的盼头。”
下午返程前,游客们纷纷跑到菜田边,订下了接下来一个月的“救命菜”配送。带双胞胎的夫妻,还特意多订了两份,说要送给邻居:“让他们也尝尝这有故事的菜,下次我们还要带爸妈来体验!”有位做自媒体的姑娘,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她拉着乐乐说:“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写成文章,让更多都市人知道,有这么一片土地,种着能救命的菜,还有这么多可爱的人。”
送走最后一批游客,乐乐坐在院子里的向日葵苗旁,翻看着游客们发来的照片。照片里,有孩子们举着菜苗的笑脸,有游客和农户们一起包饺子的场景,还有人在照片下面留言:“这是我今年最有意义的一次出行,下次还要来!”张村长走过来,递给乐乐一杯热茶:“以前总觉得山里和城里隔着老远,今天才发现,就隔着一筐菜的距离。”
乐乐看着杯里飘着的茶叶,忽然想起刚回田园时的自己。那时她以为,“我种的菜能救命”,是自己给山区带去帮助;可现在才明白,这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山区的土地给了“救命菜”生长的力量,都市的期待给了“救命菜”传播的意义,而她,只是架起了一座桥,让田园的温暖走进都市,也让都市的善意,落在了山区的土地上。
晚风拂过,院子里的向日葵苗又长高了些,叶片在夕阳下闪着光。乐乐知道,“救命菜”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片连接都市与田园的土地上,还会开出更多希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