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太阳烤得地面发烫,社区的公告栏前突然围了不少人。小安刚走近,就见居民周阿姨焦急地抹着汗:“我家小孙子中午在外面玩,回来就头晕呕吐,浑身发烫,张医生的门诊排满了,这可怎么办啊!”
人群里有人小声说:“中暑了吧?可家里没备藿香正气水,这时候去药店也得排队……”小安心里一动,立刻想起菜棚里刚采收的薄荷和马齿苋——张医生之前说过,这两种菜药煮水喝,是解暑的好方子。
“周阿姨,您别急!菜棚里有新鲜的薄荷和马齿苋,我这就去采,煮水给孩子喝能缓解中暑!”小安说完,转身往菜棚跑,志愿者小林和几个居民也跟着一起去帮忙。菜棚里闷热得像蒸笼,薄荷和马齿苋长得格外旺盛,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水珠。大家小心地掐下嫩叶,很快就采了满满一篮子。
回到社区服务站,小安按照张医生之前教的法子,把薄荷和马齿苋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沸,再转小火煮十分钟,最后放凉装进水壶。“这水得凉着喝,既能解暑,还能补水分!”她一边说着,一边和周阿姨往家赶。
刚走到楼下,就见群里弹出消息——村里的苏晴发来求助:“山里气温也高,好几户老人家里没空调,都喊着头晕,村卫生室的解暑药不够了!”小安赶紧回复:“我们刚采了薄荷和马齿苋,煮了解暑水,马上让老吴送过去!”
居民们听说村里的情况,纷纷行动起来。王姐拿来家里的保温桶:“用这个装水,送到村里还是凉的!”刘叔则翻出自己配的解暑偏方:“把薄荷水和蜂蜜调在一起,老人孩子都爱喝,我写下来一起送过去!”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继续煮菜药水,有的往保温桶里分装,还有人把张医生写的“菜药解暑用法”印成传单,一并塞进保温箱。
老吴踩着三轮车赶来时,车斗里已经堆了五个装满解暑水的保温桶。“我走小路,半个钟头就能到村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蹬着车往山里去。小安通过群视频,看着老吴把解暑水送到村民手中——阿婆接过凉丝丝的薄荷水,喝了两口就说头晕轻多了;村里的孩子们捧着装有蜂蜜薄荷水的杯子,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傍晚时分,周阿姨带着小孙子来到菜棚,孩子的脸色已经恢复红润。“多亏了这菜药水,孩子喝了没多久就不吐了,也有精神了!”周阿姨拉着小安的手,一个劲地道谢,还特意带了自家做的绿豆汤,分给守在菜棚的志愿者们。
群里也传来好消息,村里的老人们都喝了解暑水,不适症状全缓解了。苏晴还发来照片,村民们把剩下的薄荷水装在小瓶里,挂在村口的凉亭下,旁边贴了张纸条:“解暑菜药水,按需取用”。老支书在群里留言:“这菜药真是好东西,夏天能解暑,冬天能御寒,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往后咱们得多种些,让城乡的老少爷们都能用上!”
夕阳西下,晚风带着薄荷的清凉吹过菜棚。小安和志愿者们坐在田埂上,喝着周阿姨送来的绿豆汤,看着长势旺盛的菜药苗,心里格外踏实。她忽然明白,“都市归田园”的意义,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当有人需要时,转身就能从菜田里采撷到“救命”的希望;是城乡人彼此牵挂,用一把菜药、一碗凉汤,把跨越山海的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身边。那些在阳光下舒展的菜叶,不仅是地里的庄稼,更是城乡人心中的“定心丸”,把这份带着菜香的守护,融进了每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