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临时据点藏在一处向阳的山洞里,洞口被藤蔓和枯枝遮掩,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洞外的寒风卷着碎雪,往衣领里钻,洞内却因为生了堆篝火,泛着暖意——王铁锤正把拆下来的机床零件摆在篝火旁烘干,防止受潮生锈;孙小虎蹲在角落,用捡来的桦树枝修补装工具的木箱;两名学徒则在陈婉儿的指导下,把剩余的火药按分量分装,用油纸包成小包,方便携带。
李铮手里捏着前线传来的急信,指腹反复摩挲着“子弹告急”四个字,眉头拧成了疙瘩。信是三营通讯员连夜送来的,字迹潦草,还带着血迹——三营在黑石岭跟日军遭遇,打退了鬼子三次进攻,却因为子弹不够,只能放弃刚占领的阵地,不少战士因为没子弹,只能拼刺刀,伤亡惨重。
“子弹只剩不到两百发了,三营守着黑石岭,那是鬼子进山的必经之路,要是丢了,咱们的临时据点也会暴露。”李铮把信递给众人,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咱们现在有手榴弹,但子弹太少,战士们手里的枪大多成了烧火棍,得想办法弄子弹。”
王铁锤放下手里的机床主轴,黝黑的脸上满是急色:“可咱们没有子弹生产线,连造子弹的铜壳都没有,咋弄?总不能用石头当子弹吧?”他说着拍了拍身边的步枪,枪膛里空荡荡的,只有一根通条。
孙小虎忽然抬头:“俺听村里的老猎户说过,以前没子弹的时候,他们会把打空的弹壳捡回来,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弹头,照样能用。咱们是不是也能试试复装子弹?”
“复装子弹!”陈婉儿眼睛一亮,立刻从帆布包里翻出一本泛黄的手册——是之前兑换技术手册时附带的《弹药复装简易指南》,“手册里写了复装子弹的步骤,需要弹壳、火药、底火和弹头。弹壳可以去战场捡,火药咱们有,底火可以用雷汞自制,弹头能用铅块熔铸,咱们现在缺的就是弹壳和铅块。”
李铮立刻拍板:“就这么办!满仓,你带两名战士去黑石岭战场,把能找到的弹壳都捡回来,注意安全,鬼子可能还在附近巡逻;老锤,你跟我去山里找铅块,老乡家的旧铅壶、铅勺都能要过来,实在没有,就熔铸锡块代替,虽然威力差点,但总比没有强;婉儿,你带着小虎和学徒,先做熔铅的模具,再试试自制底火,雷汞的配方手册里有,用硝酸、汞和酒精就能做,咱们带的试剂里正好有这些;学徒们,你们负责清理捡回来的弹壳,用开水煮掉里面的残渣,再用砂纸打磨干净。”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刘满仓带着战士,揣着两颗手榴弹,趁着夜色往黑石岭赶——战场离临时据点有十里地,夜里鬼子的警戒松,正好适合捡弹壳。李铮和王铁锤则往附近的村庄走,老乡们听说要造子弹打鬼子,都很积极,有的拿出家里传下来的旧铅壶,有的翻出平时用的铅勺,甚至还有个老乡把给孩子做玩具的铅块都捐了出来,没一会儿就凑了满满一布袋铅块。
陈婉儿和孙小虎在山洞里搭起简易的熔铅炉——用一个破陶罐当炉子,里面放满木炭,罐口架着一把长柄铁勺,用来熔铅。孙小虎用木头刻了个弹头模具,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弹头的形状;两名学徒则按陈婉儿的指示,用硝酸、汞和酒精调配雷汞,虽然过程很危险,雷汞容易爆炸,但他们都很小心,一点点搅拌,生怕出意外。
天快亮时,刘满仓带着战士回来了,身上沾着不少泥土,布袋里却装满了弹壳——有三八式步枪的,有汉阳造的,还有几发机枪弹的弹壳,足足有三百多个。“战场附近有鬼子的巡逻队,俺们躲在弹坑里,等他们走了才敢出来捡,还好没被发现。”刘满仓擦了擦脸上的汗,把布袋递给学徒,“弹壳上有不少血和泥土,得好好清理。”
学徒们立刻烧开水,把弹壳放进锅里煮,水开后,里面的血和残渣慢慢浮了上来,再用铁丝裹着纱布,伸进弹壳里擦拭,很快就把弹壳清理干净了。王铁锤把铅块放进铁勺里,架在熔铅炉上,炭火把铅块慢慢熔化成银白色的液体,孙小虎则把铅液倒进弹头模具里,等冷却后打开模具,一个个圆滚滚的铅弹头就做好了,虽然表面有点粗糙,但形状很规整。
陈婉儿也成功做出了底火——把雷汞装进小铜帽里,再用蜡封好,就是简易的底火,虽然发火率不如正规底火,但测试了几次,十发有八发能打响。“现在就差装填火药了!”陈婉儿拿着底火,兴奋地说,“咱们按手册上的剂量,每发子弹装1.5克火药,太多会炸膛,太少射程不够。”
李铮拿出天平,仔细称量火药,每个弹壳里都装1.5克,再放上底火,最后把铅弹头压进弹壳,一颗复装子弹就做好了。他拿起做好的子弹,装进步枪弹仓,拉了拉枪栓,又扣了扣扳机(没上膛),感觉和正规子弹没什么区别。“咱们先做五十发试试,送到三营去,看看能不能用。”
中午时分,五十发复装子弹做好了,李铮让通讯员赶紧送到三营。傍晚时分,通讯员回来了,还带来了三营营长的回信——信里说,复装子弹很好用,虽然射程比正规子弹近了点,但在近距离战斗中完全够用,刚才用这些子弹打退了鬼子的一次小规模进攻,还缴获了一挺轻机枪,让作坊再多多复装,越多越好。
众人看着回信,都露出了笑容。王铁锤拍着大腿说:“太好了!俺就说复装子弹能行!以后咱们天天做,让前线的兄弟们有足够的子弹打鬼子!”孙小虎也说:“俺再把弹头模具改进一下,做得更精准,让子弹的射程更稳定。”
可高兴没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捡回来的弹壳只有三百多个,用完了就没了,而且铅块也不多了,只够再做两百发子弹。李铮看着剩下的铅块,皱起了眉头:“满仓,你再带些人去其他战场捡弹壳,尤其是之前八路军和鬼子交过手的地方,越多越好;老锤,你去山里找找有没有铅矿,就算是伴生矿也行,咱们自己炼铅;婉儿,你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材料能代替铅做弹头,比如铜块、铁块,虽然重量轻,但能应急。”
陈婉儿想了想:“铜块和铁块的密度比铅小,射程会更短,但可以把弹头做得大一点,增加重量,说不定能行。另外,咱们可以在火药里加少量硫磺,提高燃烧速度,弥补弹头重量的不足,但这样会增加枪管的磨损,不过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
夜幕再次降临,山洞里的熔铅炉还在烧着,孙小虎在改进弹头模具,学徒们在清理新捡回来的弹壳,王铁锤则在研究如何炼铅,陈婉儿在调整火药配方,李铮则在整理复装子弹的流程,准备制定标准,让每个人都能按标准生产,提高效率。
洞外的寒风还在刮,鬼子的威胁还在,但山洞里却充满了暖意和干劲。每个人都知道,复装子弹虽然是权宜之计,但能解前线的燃眉之急,能让战士们多一分活命的机会,就算再苦再累,也值得。李铮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造出更多的子弹,造出更好的武器,总有一天,要把鬼子彻底赶出中国,让战士们再也不用为弹药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