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贷制度实施后,苏锦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苏姑娘,”村民老张愁眉苦脸地找上门来,“我家的牛病了,春耕怎么办啊?”
苏锦放下手中的账本:“找兽医看看,应该能治好。”
“可是治牛要花不少钱,”老张叹气道,“而且就算治好了,也耽误了农时。”
萧廷在旁边听着,若有所思:“如果几户人家合买一头牛,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苏锦眼睛一亮:“对啊!为什么不组织大家互相帮助呢?”
她拿出纸笔,开始思考:“我们可以成立互助会,让农户们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困难。”
刘德二好奇地问:“互助会是什么?”
“就是大家互相帮助的组织,”苏锦兴奋地解释,“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起想办法,有好事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
她越说越起劲:“比如老张家的牛病了,其他人可以借牛给他用;比如某家缺人手,其他人可以去帮忙。”
老张听了眼睛都亮了:“这个好!这样大家都不用担心遇到困难了。”
苏锦开始在纸上画起来,很快就写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团结力量大,互助奔小康!
你帮我,我帮你,
困难面前不用怕。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大家一起向前进!”
萧廷看着这个口号,忍不住笑了:“你这口号写得真有意思,朗朗上口。”
“好记才能深入人心嘛,”苏锦得意地说,“而且要让大家觉得互助是件快乐的事。”
刘德二试着念了一遍,发现确实很好记:“苏姑娘,这个口号太棒了!”
“光有口号还不够,”苏锦继续说,“我们还要制定详细的章程,规定互助会怎么运作。”
接下来几天,苏锦忙着制定互助会章程。
“互助会以村为单位成立,每个村选出会长和副会长,”她对萧廷汇报,“会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具体怎么帮助?”萧廷问。
“有很多种方式,”苏锦拿出一张表格,“劳动互助、资金互助、技术互助、信息互助等等。”
萧廷看着密密麻麻的表格,佩服地说:“你考虑得真周全。”
“比如劳动互助,”苏锦举例说明,“春耕秋收的时候,大家轮流帮忙,这样每家都能及时完成农活。”
“资金互助呢?”老张关心地问。
“就是建立互助基金,”苏锦解释道,“每户每月交一点钱,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从基金里借钱,利息比外面低得多。”
刘德二在旁边听着,越听越觉得神奇:“苏姑娘,您这脑子是怎么想出这么多办法的?”
“这叫合作思维,”苏锦笑着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团结起来就能做成大事。”
互助会很快就开始筹建了。第一个成立的是张村互助会。
“我提议选老李当会长,”村民们纷纷举手,“他人品好,大家都信得过。”
老李推辞道:“我年纪大了,怕做不好。”
“老李叔,您就别谦虚了,”苏锦鼓励道,“互助会需要有威望的人来带头。”
选举结果出来后,苏锦亲自为张村互助会举行了成立仪式。
“今天是个好日子,张村互助会正式成立了!”苏锦高兴地说,“从今以后,大家就是一家人了!”
村民们齐声喊起了口号:“团结力量大,互助奔小康!”
老李作为新任会长发言:“感谢苏姑娘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带领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成立仪式后,互助会立即开始发挥作用。
老张家的牛病了,会长老李马上组织大家想办法。
“我家有头牛可以借给老张用,”一个村民主动说道。
“我懂点兽医,可以帮忙看看牛病,”另一个人也表态。
“治牛的药钱我们大家一起出,”第三个人提议。
老张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大家真是太好了!”
几天后,老张家的牛病好了,春耕也没有耽误。
“多亏了互助会,”老张逢人就说,“要不然我今年的春耕就完了。”
苏锦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互助会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村民们的凝聚力。
很快,其他村也纷纷成立了互助会。
“苏姑娘,我们村也要成立互助会!”李村的村民们找上门来。
“我们王村也要!”
“还有我们赵村!”
苏锦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一个月后,全县已经成立了十几个互助会,会员总数超过了三百户。
“互助会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苏锦对萧廷总结道,“不仅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萧廷点头:“这个制度确实很好。而且我发现,有了互助会后,村民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那当然,”苏锦得意地说,“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怕。”
她指着窗外正在田里忙碌的村民们说:“你看,现在大家干活都特别有劲,因为知道有人会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萧廷看着苏锦,心中的敬佩之情又增加了几分。这个小丫头不仅有能力解决具体问题,更有智慧凝聚人心,这是最难得的。
“苏锦,”他忍不住说,“你建立的这个互助会,可能会改变整个乡村的面貌。”
苏锦脸一红:“哪有那么夸张,我只是觉得大家团结起来,日子会过得更好。”
春耕结束了,田野里一片绿意盎然。在互助会的帮助下,每家每户的春耕都进行得很顺利,没有一户因为困难而耽误农时。
“苏姑娘,您看,我们的庄稼长得多好!”老张指着绿油油的田野兴奋地说,“这都是大家互相帮助的结果!”
苏锦看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庄稼的生长,更是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