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楼观台会议室。
文渊的开场很是干脆:“这第二件事,说来复杂。我思忖良久,觉得还是该从道祖宁峨眉这里说起。”说罢,他抬手向宁峨眉示意。
宁峨眉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开口道:“既然如此,便由我来讲述这个世界的来历。”
“远古混沌未开,无有无之分,无阴阳之辨。后有莫测之大能,以伟力划破鸿蒙,自此阴阳相推,衍生出无数可彼此呼应、亦可相互转化的能量体。
然大道三千,各有其途。能量体骤然迸散,新物种、新能量层出不穷,却也由此开启了无休止的争斗、毁灭与重组。不同的能量体相互融合、崩碎、再度凝聚,如此循环,永无止息。
在这无尽的轮回中,部分能量体渐趋稳定,形成了体系化的物种。然而,物种之间依旧无法摆脱争斗、毁灭与融合的宿命。不知历经多少纪元,才慢慢孕育出一套秩序——强者容许可弱小者在其疆域内存续,更弱者则依附于次强者,层层嵌套,构筑起相对稳固的平衡。
然而,总有例外者试图打破平衡。它们吞噬、攻击,或直接占据其他物种,搅乱既定的秩序。为此,每一个层级的秩序之中,都会诞生相应的‘卫道者’体系或组织,以守护这脆弱的平衡。
在我们所处的碳基生命这一层级,曾出现名为‘寄宿者’的组织。起初,它们仅是依附其他生命,汲取能量,破坏宿主。而后,它们不断进化,竟开始侵蚀、占据碳基生命的灵魂。我主,便是此一层级的卫道者。就在他即将对‘寄宿者’发起最终清剿之际,却骤然仙逝。”
她话语微顿,声调中带着一丝悠远的沉重:“自此,在没有卫道者维系的情况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秩序面,自行运行了数千年。直至机缘巧合,公子将我带入道祖传承之地……我承接了那份力量与责任,成为了第二任道祖。”
言至此处,宁峨眉长长舒了一口气,示意自己言尽于此。
文渊适时接过话头:“从道祖的讲述中,诸位想必已能明了,我们所在的这个秩序面,其主角当是碳基生命。并且,此界面自有其运行不辍的底层秩序,是么?”
他见在座众人纷纷颔首,却无人出声,便继续道:“接下来我们要经营的这桩生意,便与此秩序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理清,这秩序究竟是何物。”
“在此,我先为大家简要勾勒此秩序的轮廓:它大致分为三部分:一为昊天道,执掌天律运行;二为人间道,规范红尘万民;三为幽冥道,统辖生死轮回。这三部分我称为“三界”
而我们今日所要谋划的生意,便落在这幽冥道或幽冥界之中。那下面就由王度先生讲一件关于幽冥界的事情。“
王度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会议室内的众人,沉声道:“今日,我先与诸位谈谈这幽冥地府——那个由儒释道三教共同织就的‘地下王朝’。”
他的声音带着追忆的悠远,仿佛在揭开一幅尘封的古老卷轴:
“没有人真正见过幽冥最初的模样。殷商时,亡魂只是‘归于地下’;到了周代,才有了‘魂气归天,形魄归地’的区分;战国人口中的‘黄泉’、‘九泉’,也不过是给亡魂一个模糊的栖身之所——那是地府最原始的雏形。”
“直至汉代,泰山府君成为首位‘冥界长官’,亡魂须前往泰山服徭役,那时地府,更像是一座庞大的‘幽冥工地’;随着阴阳五行学说渗入,才逐渐萌生出层级管理的雏形。”
“真正使其复杂起来的,是东汉时期佛教的东传:‘六道轮回’与‘十八层地狱’体系落地中土,古印度的阎魔罗阇化身为我们的‘阎王爷’,《十八泥犁经》中描绘的火狱与冰牢,将‘恶有恶报’铸成了幽冥界不可动摇的铁律。”
“道教亦未袖手旁观,迅速构建起本土框架:奉酆都大帝为冥界至尊,设立‘罗酆六天宫’统御万鬼;又将佛教的阎王扩为‘十殿阎罗’,再请来执掌生死簿的东岳大帝、主导轮回的后土娘娘,共同组成‘地府三巨头’。渐渐地,这个融合了佛家因果、道家科仪与儒家忠孝伦理的幽冥体系,终于成型为一座规矩森严的‘地下王朝’。”
他略作停顿,让众人消化这片语中的千年演变,继而说道:
“这座王朝,宛如人间朝堂的倒影,等级森严,层层管辖:
? 顶层决策者:东岳大帝执掌生死簿,定夺阳寿罪福;酆都大帝统辖冥司行政,主宰鬼狱运作;后土娘娘手握轮回之钥,分配转世去向;而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则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持有监督之权,冷眼审视着一切审判的公正。
? 中层管理者:五方鬼帝犹如五方元帅,神荼、郁垒镇守鬼门关,余者各镇一方疆域;十殿阎罗专司审判,秦广王初筛善恶,阎罗王复审冤屈,转轮王终审定下投生之途——罪轻者打入寒冰地狱,罪重者永堕无间阿鼻,丝毫不容差错。
? 基层执行者:崔珏判官手持生死簿定人生死;钟馗专司惩恶,铁面无私;魏征记录善行,论功行赏;黑白无常穿梭阴阳勾魂索命;牛头马面镇守奈何险关;各地城隍则在人间记录善恶,作为审判依据——缺了其中任何一环,这台庞大的幽冥机器都无法运转。”
关于地狱,他特别强调:
“至于地狱,从来不是简单的地下牢狱。所谓十八层,并非物理的上下叠加,而是依罪业轻重划分的刑罚等级:搬弄是非者,入拔舌地狱;拐卖妇孺者,受铜柱炮烙;弑亲叛国者,永坠无间地狱……一劫便是数十亿年的苦痛,皆与生前所造罪业一一对应。”
“欲入地狱,必先经过鬼门关——若无城隍开具的‘路引’,连门都进不去;再要渡过忘川河,血黄色的河水里尽是无法超生的孤魂。善者可行金桥银桥,恶者只能踏上朽烂的奈何桥,桥下毒蛇遍布,伺机而噬;最后抵达孟婆亭,一碗汤饮尽,前尘尽忘,方有资格踏上轮回之路。”
他最终总结道:
“从人断气到再次投胎,流程早已注定:黑白无常按册勾魂,城隍初审后押送鬼门关,秦广王进行善恶初判,有罪者打入相应地狱受刑,刑期届满后至转轮王处领取通往六道的‘门票’——这便是地府所执掌的、周而复始的‘生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