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那座沉淀了岁月与家族记忆的老宅里住了一夜,听着夜里风吹过枇杷树叶的沙沙声,呼吸着清冽而纯粹的空气,陈诚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踏实。第二天清晨,兄弟俩陪着爷爷奶奶吃了顿简单的农家早饭——新熬的米粥,自家腌的咸菜,还有奶奶特意给他们煎的荷包蛋。
饭后,陈诚看着精神矍铄的爷爷和忙里忙外不停歇的奶奶,试探着问道:“爷爷,奶奶,要不跟我们一起回市里住几天?家里也暖和,方便。”
爷爷陈百顺坐在他那把磨得发亮的旧藤椅上,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不去不去,市里闹哄哄的,关在楼房里跟坐牢似的,哪有我这里自在?空气好,院子大,我想溜达就溜达,想晒太阳就晒太阳。”
奶奶冯冬梅也笑着帮腔:“就是,我们在这挺好,你们有空常回来看看就行。你爸那边工作忙,你们回去多陪陪他。”
知道老两口主意已定,陈诚和陈赟也不再勉强。兄弟俩把屋里屋外又收拾了一遍,水缸挑满,柴火码齐,这才在爷爷奶奶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骑着那辆借来的摩托车,突突地离开了宁静的乡村,返回喧嚣的市区。
回到市里,熟悉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陈诚并没有立刻宅在家里,他拿出手机,联系了几个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这些朋友大多已经参加工作,或者在本地读大学,听闻陈诚这个“国际巨星”回来了,都兴奋得不行。
晚上,一群人在一家常去的本地菜馆碰头。见到陈诚,大家先是起哄让他这个“大明星”请客,随后便是一如既往的插科打诨,并没有因为陈诚身份的变化而产生隔阂。饭桌上,啤酒杯撞得哐哐响,回忆着小时候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的糗事,笑声几乎能掀翻屋顶。
饭后,有人提议去唱K。这年头,量贩式KtV刚刚兴起,成了年轻人最时髦的聚会方式。他们找了个包间,鬼哭狼嚎地唱了起来。朋友们自然不肯放过陈诚,非要他这位正牌歌手来一首。陈诚推脱不过,笑着点了一首当下流行的、不那么“超时代”的歌曲,稍微收敛着唱了,即便如此,那专业的音准和气息控制,也瞬间秒杀全场,引来阵阵怪叫和掌声。
“我靠!诚子,你这水平,不去当歌星真是浪费了!”一个哥们儿搂着他的脖子嚷嚷。
“人家现在就是歌星!国际的!”另一个纠正道。
气氛热烈而纯粹。陈诚很享受这种感觉,在真正的朋友面前,他可以暂时卸下所有光环和谋划,做回那个普通的青年。他们玩闹,但都有分寸,知道陈诚现在的身份敏感,绝不去那些乱七八糟的场所,只是单纯地聚会,重温友情。
接下来的日子,陈诚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他大多时间都待在家里,成了母亲贺兰英的“小跟班”。
贺兰英经营的超市正处于扩张后的关键时期,事务繁杂。陈诚便时常跟着母亲去店里。他不像普通顾客那样闲逛,而是带着一种审视和思考的目光。他会留意货架的摆放是否合理,动线设计是否顺畅,观察不同时间段的人流变化,甚至会和收银员、理货员聊上几句,了解一线的运营情况和顾客反馈。
“妈,你看这个区域的灯光是不是有点暗?会影响顾客挑选商品的心情。”
“生鲜区离门口近是好事,但能不能把那些包装精美的水果和有机蔬菜放在更显眼的位置?我们要引导消费升级。”
“我观察了一下,下午三四点人流量最小,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这个时段推出一些特定的折扣或者免费试吃活动,把人气拉起来?”
他提出的建议往往角度刁钻,却又直指核心。贺兰英起初只是觉得儿子关心家里生意,听着好玩,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她发现陈诚的眼光非常毒辣,总能发现一些她习以为常、却实际影响效率和体验的细节。母子俩常常在店里一边巡视,一边低声讨论,一个虚心求教,一个倾囊相授,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密。陈诚也在这种陪伴和实践中,将自己超越时代的商业理念,一点点灌输给母亲,为她未来执掌更庞大的“精品店”事业打下基础。
与在母亲身边的话痨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诚与父亲陈向生的交流,则呈现出另一种画风。
陈向生作为在部队大熔炉里锤炼多年,又经历过战场生死考验的老兵,性格内敛而沉稳,话语极少。他习惯用行动和观察来表达情感。每天下班回家,他通常会坐在沙发上,泡上一杯浓茶,看看新闻联播和军事报道,偶尔会问陈诚一两个关于国外见闻或者行业现状的问题,但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
陈诚发现,父亲虽然很少主动开口,但每次他和母亲讨论超市经营或者未来规划时,父亲看似在看报纸或电视,实则耳朵一直竖着。当陈诚说到某些关键点,比如强调“食品安全是底线”、“品牌信誉千金不换”、“管理团队是企业筋骨”时,父亲端着茶杯的手会微微停顿,或者不易察觉地点一下头。这种沉默的认可,比任何夸赞都让陈诚感到有价值。
有时,陈向生也会在极短的对话中,展现出他洞察本质的能力和那种属于军人的、略带“臭毛病”的直接。
一次晚饭后,陈诚聊起即将注册的影视公司,提到可能会遇到一些行业内的复杂关系和潜规则。陈向生安静地听完,只是喝了一口茶,淡淡地说了一句:“不管外面多复杂,守住本心。做事,就跟打仗一样,目标要明确,底线要清晰,其他的,都是战术问题。” 一句话,仿佛拨云见日,让陈诚纷乱的思绪瞬间清晰。
还有一次,陈诚略带得意地说起自己如何婉拒了陈凯歌和王京花,觉得自己处理得很成熟。陈向生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却有力:“树大招风。你现在是棵好苗子,但还没长成参天大树。该低调时要低调,有些风头,不出也罢。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会拒绝更重要。”
这些话,往往在不经意间说出,却如同重锤,敲打在陈诚心上。他明白,这是父亲用他特有的方式,在向他传递历经风雨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这种交流,无需多言,却深沉有力。
临近年关,家里也愈发忙碌起来。置办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陈诚也撸起袖子帮忙,贴春联,挂灯笼,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弟弟陈赟更是兴奋得像只猴子,屋里屋外地窜。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丰盛的餐桌前,窗外是零星的鞭炮声(此时还未全面禁放),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预热节目。看着父母脸上满足的笑容,听着弟弟叽叽喳喳的吵闹,陈诚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幸福感。这平凡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正是他前世奔波忙碌中最为渴望,今生拼力也要守护的温暖。
他知道,这样的宁静是短暂的。过完年,他将重返北京,面对《情满四合院》的开机、《电锯惊魂》的后期与发行、影视公司的注册、以及与特朗普那边更深入的合作……一场场硬仗在等着他。但此刻,浸润在家的温暖与亲情中,他汲取着无尽的力量。他的根在这里,无论未来飞得多高多远,这里永远是他可以停靠和充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