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副管事“病倒”的消息,像一股暗流,迅速在后宫相关人等中传开。这无疑是对林潇潇新政的赤裸裸挑衅。碎玉轩内,刚刚因为太后首肯而提振的士气,又蒙上了一层阴影。采荷气得直跺脚,骂那起子奴才刁滑。小乐子也面露忧色,担心节庆筹备真被耽误,主子要担责任。
林潇潇反而比前几天更加冷静。对手出招了,虽然阴损,但总比暗地里的软刀子好应付。这恰恰说明,她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开始慌了。
“慌了好,慌了才会露出破绽。”林潇潇对忧心忡忡的甄嬛说道。甄嬛今日特地过来,正是听闻了消息前来商议。
“姐姐打算如何应对?这采买之事耽搁不起,若七夕节出了岔子,他们定然会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姐姐‘更张旧制’上来。”甄嬛秀眉微蹙,分析着利害。
“他们想用‘拖’字诀和‘乱’字诀逼我让步,我偏不。”林潇潇目光坚定,“副管事病了,难道内务府就没人了吗?皇商名单又不是只有他一人知道。他们想乱,我就偏要把秩序立起来。”
她当即做了两件事。第一,她让小乐子拿着她的名帖,直接去内务府找那位王公公,言明副管事既病,请内务府即刻指派新的负责人对接七夕采买事宜,不得延误。态度强硬,不留余地。
第二,她修改了准备上呈皇后的奏报,在末尾加了一段,提及“今有采买副管事突发疾病,恐误节庆筹备,臣妾恳请娘娘懿旨,着内务府速遣得力之人接替,并按新拟章程加紧办理,以确保无误。” 这是将难题和球,直接踢回给内务府和皇后,表明不是我要改章程误事,是你们的人出了问题,若再不配合,耽误事的责任就在你们。
奏报经由正式渠道送去了景仁宫。林潇潇在等待皇后回复的同时,并没有干等着。她让采荷去打听往年七夕节,各宫尤其是太后、皇后、华妃(即便禁足,份例照旧)宫中的具体用度范例和收到的节礼规格。她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在审核时被内务府用“惯例”糊弄。
然而,皇后的回复尚未等到,寿康宫却先来了人。来的不是竹息姑姑,而是太后身边另一个得力的太监,带来了一份……名单。
“贵人,太后娘娘听说您正在核查七夕用度,让奴才把这个交给您。”太监恭敬地递上一本薄薄的册子,“这是娘娘小厨房和一些常用物事历年采买的几家皇商名号,娘娘说,这些人供货还算实在,价格也公道,让您参详参详。”
林潇潇心中一震,接过册子翻开,里面果然记录着几家商号的名字、主营项目和大概的价格区间,笔迹是竹息姑姑的。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太后此举,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提供几个供应商名单那么简单,这是在明确地、公开地表示对她改革的支持!是在用太后的信誉,为她推荐的皇商背书!
有了这份名单,内务府再想用“只有固定几家皇商”、“价格无法比较”等借口来搪塞她,就站不住脚了。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引入这些太后认可的商号进行比价。
“臣妾叩谢太后娘娘恩典!有劳公公了。”林潇潇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道谢,并让采荷封了上等的赏封给那太监。
太监走后,林潇潇拿着那本薄薄的册子,感觉重若千钧。太后的支持比她预想的更直接、更有力。这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将她更紧密地绑在了太后的战车上。日后若改革成功,功劳有太后一份;若失败,太后的颜面也会受损。
压力更大了。
果然,太后赐下皇商名单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宫的风向顿时又变了一变。那些原本观望甚至暗中使绊子的人,不得不重新掂量林潇潇的分量。连景仁宫那边,皇后的回复也来得快了许多。
皇后的批复冠冕堂皇,先是肯定了林潇潇“用心当差、力求节俭”的精神,同意了她关于明晰流程、加强审核的提议,对于内务府人员病倒一事,则批示“着内务府妥善安排,不得有误”,算是支持了林潇潇的要求。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更张”的谨慎,强调“稳妥为主,勿生事端”。
有了太后和皇后(至少表面上的)支持,林潇潇开始了雷厉风行的行动。她召见内务府新指派的负责人(一位看起来较为老实的中年太监),将太后提供的皇商名单与内务府原有的名单合并,要求其对每一项采购,都必须至少提供三家商号的报价和样品,由碎玉轩最终核定。
同时,她正式发布了审核流程草案,要求所有采购申请必须填写统一的表格,写清明细。起初,内务府送来的表格依旧漏洞百出,试图蒙混过关。林潇潇毫不客气,一次次打回去要求重填,态度坚决。
几个回合下来,内务府的人发现这位林贵人是真的懂行,而且极其认真,背后还有太后撑腰,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敷衍。采购流程开始慢慢走向正规。
然而,林潇潇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屈服。断了别人的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内务府那帮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将她一举扳倒的机会。
七夕节筹备顺利推进,但林潇潇的心却并未放松。她知道,真正的危机,或许就隐藏在这看似顺利的表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