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的旧毡帽褪成了灰黑色,帽檐磨得卷了边,里面的绒毛掉了大半,露出粗糙的麻布衬里。这是爷爷冬天戴的,当年他在田里看菜窖,就靠这顶帽子挡风雪,帽檐上结的霜化成水,在帽顶浸出圈深色的印,像朵冻住的花。
爷爷总说这毡帽“护头”。数九寒天里,他把帽子往下拉,只露出两只眼睛,说“再大的风也钻不进去”。有回雪下得急,他顶着帽子在菜窖口守了一夜,帽子冻成了硬壳,他却笑着说“里面暖着呢,菜没冻坏”。
帽檐内侧缝着块蓝布,是奶奶补的,布角早就磨烂了,却还牢牢地缀着。爸爸想给爷爷买顶新帽子,爷爷把旧毡帽往头上一扣:“新的哪有这旧的亲?这帽子知道我头疼,戴着不压得慌。”
现在爷爷很少下地了,毡帽就扔在炕头,偶尔用来盖针线笸箩。奶奶说:“让它也歇着,跟你爷爷作个伴。”其实那帽子里藏着的不只是绒毛,还有爷爷在雪地里的脚印,有菜窖里的寒气,有个老人把帽子戴在头上的实在。
墙角的旧瓦瓮肚子圆滚滚的,瓮口被磨得像抹了油,表面的釉色掉了大半,露出土黄色的陶胎。这是太奶奶盛粮食的,当年瓮里总装着满满的玉米、高粱,太奶奶每次舀粮,都会用木瓢敲敲瓮身,“咚咚”的响声里,粮香就漫了出来。
太奶奶说这瓦瓮“聚气”。新粮下来时,她总要先装半瓮,说“留着压底,粮食就不会生虫”。爸爸小时候偷着往瓮里塞石子,想听听响,被太奶奶拍了手心:“别闹,瓮里的粮食听不得杂音。”
瓦瓮的底座裂了道缝,爷爷用水泥糊了又糊,水泥干了泛着白,像给瓮穿了双白鞋。现在瓮里装着些旧工具,镢头、镰刀的木柄从瓮口探出来,像瓮长出的犄角。爷爷说:“这瓮装了一辈子粮,现在装工具,照样结实。”
风吹过瓮口,“呜呜”地响,像太奶奶在数里面的粮食。阳光落在瓮身上,釉色剥落的地方亮闪闪的,藏着那些被粮食填满的日子,实诚得像瓮底的土。
窗台的旧铜锁生了层绿锈,钥匙孔被堵得严严实实,锁身刻着模糊的花纹,像朵凋谢的花。这是老柜上的锁,当年奶奶总用它锁首饰盒,钥匙串在红绳上,藏在枕头底下,说“别让孩子乱翻”。
奶奶说这铜锁“认主”。每次开锁,她都要对着锁孔哈口气,说“通通气就灵了”。有回钥匙丢了,爷爷想砸开锁,奶奶却不让,说“锁有灵性,砸了不吉利”,硬是找了三天,在灶膛后的灰里找到了。
锁身的花纹被摸得发亮,爸爸想把它扔了,奶奶却用布蘸着醋擦锈:“擦干净还能用,挂在窗台当摆设也好。”其实她是想看看那花纹——当年爷爷送她的银镯子就锁在里面,花纹和锁上的一样,是他亲手刻的。
现在铜锁还在窗台,绿锈爬满了锁身,像给它披了件花衣裳。奶奶偶尔会拿起它,对着太阳照照钥匙孔,说“说不定哪天就想开了”。其实她知道,有些锁锁的不是物件,是念想,开不开,都在心里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