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进入尾声,村头的公示栏前围了不少人。新贴的红色公告纸上,用打印机打出的黑字格外醒目——《智慧麦场管理细则》,旁边还贴着张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电子版。
“这‘新规矩’是啥意思?”王大伯举着老花镜,指着公告上“数据核对制”几个字,“收麦还要拍视频存证?”
负责起草细则的张技术员笑着解释:“大伯,这是为了避免纠纷。每车麦子过秤时,摄像头自动拍视频,连秤上的数字都拍得清清楚楚,万一过后对重量有疑问,调视频一看就明白。”他点开手机里的存储库,调出一段视频:李婶推着麦车过秤,电子秤显示“32.5公斤”,画面角落还标着精确到秒的时间戳。
人群里的李大叔皱起眉:“那我们这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咋办?”
“放心,”村支书接过话,“老人们可以让家里年轻人帮忙,或者到服务点找专人操作,咱还保留了人工登记处,双轨制,保证人人都方便。”他指着细则里的“等级共评制”,“还有这个,麦子等级不再是收购商说了算,咱自己的检测仪器和他们的同时测,结果一致才算数,公平吧?”
王大伯听到“公平”二字,眼神亮了亮。去年他的麦子明明颗粒饱满,却被说成二级,少卖了不少钱,正憋屈着呢。“这个好!得按规矩来!”
旁边的年轻人刷着电子版细则,兴奋地说:“还有‘积分制’呢!按时交麦、麦子品质高的给积分,能换化肥种子优惠券。”
张技术员补充道:“细则里还写了,所有数据都存在村里的云盘,大家随时能查,不会像以前的账本那样容易弄丢。”他演示着如何用老年机查询:“按1号键查重量,2号键查金额,语音播报,一听就懂。”
王大伯试着用老年机按了1号键,喇叭里果然传出清晰的声音:“王建军,小麦450公斤,等级一级……”他咧开嘴笑了,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这规矩,中!”
阳光照在公告纸上,红得耀眼。新规矩像麦场上的标尺,量着麦粒的斤两,也量着人心的公平,让丰收的喜悦里,多了份踏实的底气。
麦收后的第一个满月夜,场院上还堆着没运完的麦秸垛,像几座金黄的小山。李大叔、王大伯和张技术员搬了马扎坐在月光下,搪瓷缸里的茶水冒着热气,混着麦秆的清香在风里荡。
“记得三十年前收麦不?”王大伯嘬了口茶,烟袋锅里的火星在黑暗里明灭,“那时候靠镰刀割,牛拉石碾脱粒,一场麦收下来,手上磨的泡能当骰子用。”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月光在褶皱里流淌,“哪想得到现在,机器一响,麦子就进仓了,连秤都不用人抬。”
李大叔跟着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膝盖:“我家老大小时候,就在这麦场里爬,浑身沾满麦糠,像只小泥猴。那时候记产量,就靠个破本子,下雨淋了字就花,年底算账总吵架。”他掏出手机,点开“家庭农场”App,里面存着十年的产量数据,柱状图一年比一年高,“你看这数据,2013年亩产800斤,今年1280斤,实打实的涨,赖都赖不掉。”
张技术员把平板电脑调到“时光对比”模式,屏幕上左边是十年前的麦场照片:土路上的牛车陷在泥里,人们挥着木锨扬场,尘土在阳光下像黄雾;右边是现在的场景:智能收割机停在水泥场院,电子屏上的数字跳得飞快,几个年轻人对着手机直播。
“变化不光是机器,是脑子。”张技术员划着屏幕,“以前种麦凭经验,现在看数据;以前卖麦靠贩子,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城里超市直接来拉。”他指着远处的智慧菜窖,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连存麦都不用怕坏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大伯的烟袋锅磕了磕马扎:“可我总觉得,有些东西不能丢。”他起身走到麦秸垛旁,抽出几根麦秆,三两下编出个小蚂蚱,递到张技术员手里,“你看这手艺,机器编得出来不?收麦不光是收粮食,是收这过日子的念想。”
月光下,小蚂蚱的腿栩栩如生。张技术员捏着麦秆,突然想起白天在数据后台看到的记录:王大伯的麦子杂质率总是最低,因为他每次过筛都比别人多筛三遍,这是机器算不出来的“老讲究”。
“大伯说得对。”李大叔接过话,“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去年陈阳用夜间数据调温控,可灌浆期那几天,还是王大伯提醒他‘天要变,得多浇遍水’,不然哪有那么好的饱满度?”
场院外传来脚步声,是陈阳带着几个年轻人来转。他们刚给麦种做了夜间发芽测试,手里的记录本上写着“18c发芽率92%,22c发芽率88%”。“张叔,数据出来了,明天把恒温箱调到18c准没错。”陈阳笑着说,看到王大伯编的麦秆蚂蚱,眼睛一亮,“大伯,能教教我不?我想拍个短视频,让城里人看看咱麦场的手艺。”
王大伯眼睛眯成条缝:“中!但你得先告诉我,那发芽率是咋测出来的。”
月光把几人的影子叠在麦秸垛上,像幅模糊的画。搪瓷缸里的茶水凉了,可话头还热着,从镰刀说到收割机,从破本子说到云数据,从麦秆蚂蚱说到短视频,说着说着,天就快亮了。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张技术员收起平板电脑,屏幕上最后定格的,是今年的总产数据——比十年前翻了近一倍。但他觉得,比数据更珍贵的,是月光下这场对话:老辈的手艺没丢,年轻的法子在长,就像麦场里的新麦和陈麦,掺在一起磨出的面,才最有麦香。
第一缕阳光爬上麦秸垛时,王大伯已经教会陈阳编麦秆青蛙。陈阳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金黄的麦秆在老人手里翻飞,背景是亮着数据的电子屏,新旧光阴,在麦场的晨光里,融成了最踏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