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的青石板被太阳晒得发烫,陆延搬出那口竹编的大匾,用抹布细细擦去上面的灰尘,竹篾的纹路里还留着去年晒南瓜干的清香。“这匾还是我爷爷编的呢,用了快二十年了,你看这手艺,边缘编得比机器扎的还紧实。”他指尖划过竹匾边缘整齐的锁边,眼里带着点骄傲。
你帮着把刚洗好的野枣倒进去,水珠在枣子表面滚来滚去,被阳光一照,像撒了层碎钻。陆延蹲在匾前,小心翼翼地把枣子铺开,时不时挑出几颗带虫眼的,扔进旁边的竹筐——那是要拿去喂鸡的。“得铺均匀点,不然中间的容易捂坏,”他一边摆一边说,“晒枣最讲究通风,每天得翻两次,早上一次,傍晚一次,这样上下干得均匀,还不会发霉。”
竹匾放在院子中央的石台上,正对着太阳最足的地方。风一吹,竹匾轻轻晃悠,枣子表面的水珠很快被吹干,露出饱满的红色,像一颗颗缩小的灯笼。布鲁斯(此处应为笔误,结合上下文应为“陆延”)家的老黄狗趴在旁边的树荫下,吐着舌头喘气,偶尔抬头看一眼竹匾,仿佛也在盯着这些甜美的果实。
“你看这颗玛瑙枣,”陆延捏起那颗最大的,在手里转了转,“晒成枣干后会更甜,到时候泡在小米粥里,或者蒸馒头时塞两颗,香得很。”他把枣子放回匾里,特意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就把它当‘枣王’,等晒好了第一个给你吃。”
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你俩搬了小板凳坐在树荫下守着竹匾。陆延从屋里翻出个旧收音机,拧开开关,里面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和着风吹枣子的“沙沙”声,倒也别有一番滋味。“我奶奶以前就爱一边晒枣一边听戏,说这样枣子都能沾点韵味,”他笑着说,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膝盖打拍子,“那时候我总嫌戏文吵,现在听着,倒觉得挺亲切的。”
忽然一阵风刮过,竹匾边缘的几颗小枣滚了下来,老黄狗“噌”地站起来,叼起一颗就往窝里跑。“嘿,这馋狗!”陆延笑着追过去,从狗嘴里抢下枣子,用衣角擦了擦又扔回匾里,“它倒是会挑,专捡红的叼。”老黄狗委屈地耷拉着尾巴,蹲回树荫下,眼睛却还直勾勾盯着竹匾。
傍晚时分,陆延拿来竹耙子,轻轻翻动着枣子,晒了大半天的枣子已经有点发皱,颜色变得更深,像浸了蜜的玛瑙。“你摸,”他拿起一颗递给你,“表面已经有点硬了,这样翻一遍,让没晒到的一面朝上,明天再晒一天,就能收进罐子里了。”夕阳的光落在他手上,把他的指尖染成了暖金色,和枣子的颜色融在一起,温柔得像幅画。
你看着竹匾里渐渐缩水的枣子,忽然明白,那些需要耐心等待的时光——就像这晒枣的过程,不急不躁,在阳光和风里慢慢沉淀出最醇厚的甜——其实和眼前的人一样,都是生活里藏不住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