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的风波并未如某些人所愿那样阻滞“强基铸链”的步伐。周亦菲的置之不理和秦宇轩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指挥部的工作在短暂的凝滞后又恢复了高速运转,甚至带着一种愈挫愈勇的劲头。
周亦菲深知,打破僵局,必须找到突破口,拿出实实在在的进展。她将目光聚焦在那三个最具潜力的“揭榜”项目上,决定采取“重点护航,精准滴灌”的策略。
“一项目一策”的护航。她亲自牵头,为这三个项目分别成立了由技术专家、财务顾问、法律人士和指挥部骨干组成的“护航小组”。不再是简单的审批拨款,而是深度介入,提供“保姆式”服务。
对于那个民营小团队的高温合金项目,护航小组帮助他们联系了省内顶尖的材料分析测试平台,进行关键数据的验证,并牵线搭桥,寻找有意向进行中试合作的大型钢铁企业,解决其“从论文到产品”的鸿沟问题。
对于省属院所与零部件厂的轴承钢项目,小组重点协调解决其长期存在的工艺稳定性难题,引入外部专家进行联合诊断,并推动将其初步达标的产品,在陕重集团等“链主”企业进行小批量、低风险的应用测试,用实际工况反馈来驱动技术迭代。
对于外省高校的智能算法团队,小组则协助其与本地控制系统集成商建立合作,推动算法与本省主流装备的控制平台进行适配优化,并探讨在省内设立联合实验室或分公司的可能性,促进技术落地生根。
这种“一项目一策”的精准支持,虽然投入精力巨大,但效果开始显现。几个团队负责人纷纷表示,这种“既给资金,更给资源、给场景”的支持方式,远比单纯拨款更有价值,极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成功率。
“对赌协议”与风险共担。针对“链主”企业担心投入打水漂的顾虑,周亦菲大胆提出了“对赌协议”式的合作方案。由指挥部牵头,联合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如果“链主”企业采购并使用经过认定的、尚处于验证期的国产核心部件,一旦因部件质量问题导致损失,可从资金池中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
同时,协议也明确,若部件验证成功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链主”企业将享有优先采购权和一定的价格优惠,共享技术突破带来的降本红利。这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链主”企业的试错成本和风险,初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几家大型装备企业开始态度转暖,表示愿意参与试点。
秦宇轩的“撑腰”。在“强基铸链”月度汇报会上,周亦菲详细汇报了近期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采取的新举措。她没有回避匿名信的问题,而是将其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层面,简要提及,并再次重申欢迎监督,但反对诬告。
秦宇轩认真听取汇报,不时提问。当听到“对赌协议”和“护航小组”的探索时,他微微颔首。
“亦菲同志和指挥部做的这些探索,方向是对的!”秦宇轩一锤定音,“改革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旧框架外探索新路径。‘一项目一策’,体现了服务的精准和担当;‘风险共担’,抓住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关键。对于这些创新举措,省委是支持的!”
他目光扫过在座的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语气严肃起来:“‘强基铸链’是全省一盘棋的大事,不是指挥部一个单位在单打独斗。各个部门都要主动向前一步,破除本位主义,清理那些阻碍创新、阻碍发展的隐性壁垒和过时规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地保护那些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干部。对于不实的举报,要及时澄清,消除影响,决不能让流言蜚语寒了干事创业者的心!”
这番话,如同给周亦菲和指挥部全体成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某些心存观望或暗自掣肘的部门感受到了压力。
初现的曙光。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那个民营小团队的高温合金,在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复测后,关键指标达到了预期,成功吸引到了一家国有特钢企业的投资,共同组建公司进行中试放大。省属院所的轴承钢项目,在引入了新的工艺控制模型后,产品批次合格率显着提升,陕重集团同意在其一款新型装载机上试用。外省高校的算法团队,也与本地企业签订了首份技术开发合同。
虽然距离完全成功还有很长的路,但坚实的、可喜的第一步已经迈出。这些零星的突破,如同在厚重的冰层上凿开了几个窟窿,让人们看到了冰面下涌动的活水和希望。
周亦菲站在指挥部的数据大屏前,看着代表项目进展的指示灯由红转黄,甚至个别开始泛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瘦了,也憔悴了许多,但眼神却愈发清澈明亮。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强基铸链”的长征依然前路漫漫。但有了这初奠的基石,有了省委的明确支持,有了团队愈战愈勇的士气,她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
她拿起电话,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总结首批“揭榜挂帅”的经验教训,筹备第二批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榜单,同时,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将点上的突破,扩展成链上的优势。
攻坚战,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