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年9月,第三届“全球公益创新论坛”在新加坡举行,苏清颜作为中国直播公益领域的代表受邀出席,并以“跨越国界的直播公益: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为主题发表演讲。这是该论坛首次邀请中国直播从业者分享实践,她通过“中国乡村振兴直播模式输出”“跨国助农项目落地”“国际公益资源联动”三个维度,展示中国直播公益如何从本土实践走向全球协作,其提出的“直播+公益+产业赋能”国际合作框架,引发30余个国家参会代表的共鸣,当场达成5项跨国公益合作意向,推动中国直播公益模式成为全球公益创新的重要参考。
此次“全球公益创新论坛”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救助儿童会联合主办,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全球公益”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的公益组织负责人、企业家、学者参会。苏清颜的受邀,源于其近年来在国际公益领域的持续实践——2021年以来,她团队已与肯尼亚、越南、泰国等国开展直播助农、校园建设合作,累计带动超1000万元国际公益资金落地,相关案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数字技术助农”典型案例。
演讲开篇,苏清颜没有直接罗列数据,而是通过一段3分钟的短视频,直观呈现中国直播公益的国际实践:镜头里,肯尼亚茶农通过中国团队培训的本地主播,在茶园直播茶叶采摘与加工,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中国;越南乡村学校里,中国捐赠的多媒体设备正在运行,孩子们通过直播连线与中国学生开展“文化交流课”;泰国非遗手作匠人通过直播展示泰丝制作技艺,订单量较之前增长200%。“这些画面告诉我们,直播作为数字工具,能打破地理与文化的界限,让公益行动跨越国界,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温暖的开场,瞬间拉近了与各国参会者的距离。
演讲主体部分,她将中国直播公益的国际合作经验总结为“三个核心路径”,每个路径都搭配具体案例与可复制的方法,让参会者能清晰理解并借鉴。
第一个路径是“模式输出:将中国乡村振兴经验本土化”。苏清颜以2022年与肯尼亚开展的“咖啡直播助农项目”为例,详细拆解合作流程:首先,团队与肯尼亚当地公益组织合作,调研咖啡产业痛点——当地咖啡多以原料形式低价出口,农户收入微薄,且缺乏市场渠道;其次,借鉴中国“直播+供应链”模式,为肯尼亚培养20名本地主播,教授直播话术、产品展示技巧,同时帮助搭建“咖啡加工中心”,提升咖啡豆附加值;最后,对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开设“肯尼亚咖啡专场直播”,单场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500户茶农收入增长40%。“模式输出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因地制宜’。在肯尼亚,我们调整直播时间以适配中国消费者的作息;在越南,我们将直播内容与当地水稻种植文化结合,让中国消费者更易接受。”她特别强调,本土化的关键是“培养本地团队”,截至2023年,团队已在3个国家培养50名本地公益主播,确保项目在中方团队撤离后仍能持续运行。
第二个路径是“资源联动:搭建国际公益协作网络”。苏清颜提出,全球公益面临的共同挑战是“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而直播能成为“资源对接的桥梁”。她以“国际校园建设计划”为例,介绍如何联动多方资源:2022年,团队通过直播展示越南乡村学校的破旧现状,吸引中国企业捐赠500万元,用于建设2所学校;同时,联合国际救助儿童会,引入教育资源——组织中国教师通过直播为越南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捐赠1万册多语种儿童图书;此外,对接新加坡文具品牌,为学校提供免费文具。“这场合作中,直播既是‘筹款工具’,也是‘资源展示窗口’,让中国企业、国际组织、跨国品牌能清晰看到需求,主动参与进来。”目前,该协作网络已整合10余家中国企业、5个国际公益组织、8个跨国品牌资源,累计落地国际公益项目8个,惠及超1万名海外民众。
第三个路径是“文化交融:以直播促进跨文化公益理解”。苏清颜认为,国际公益不仅是“物质帮扶”,更应是“文化互鉴”。她分享了2023年开展的“中泰非遗公益直播周”活动:中泰两国非遗匠人通过直播连线,分别展示中国彝族刺绣与泰国泰丝制作技艺,讲解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期间推出“非遗手作联名款”,销售额的30%用于两国乡村学校非遗文化课程建设;同时,组织中泰学生通过直播开展“非遗文化小课堂”,中国孩子教泰国孩子刺绣,泰国孩子教中国孩子泰丝编织。“这场直播不仅带动了非遗产品销售,更让两国人民通过文化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公益的本质是‘连接’,而文化是最好的连接纽带。”活动后,泰国文化部主动与团队联系,希望长期开展“中泰非遗直播交流”,推动两国文化公益合作。
演讲结尾,苏清颜发起“全球直播公益协作倡议”,呼吁各国公益组织、数字平台、企业加入,共同搭建“全球直播公益平台”,实现“需求共享、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倡议提出后,肯尼亚公益组织当场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将咖啡直播项目扩展到茶叶、水果领域;越南教育部希望引入中国“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当地教师教学能力;新加坡某跨国企业则承诺捐赠100万元,用于支持“全球直播公益平台”建设。
论坛期间,苏清颜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数字技术助农”合作备忘录,计划未来两年在非洲5个国家推广“直播+农业”模式,培养100名本地主播,帮助当地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国际救助儿童会也邀请其担任“全球儿童教育数字公益大使”,推动直播技术在儿童教育公益领域的全球应用。
演讲结束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国际公益周刊》等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全球公益创新提供了‘中国方案’”;肯尼亚参会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直播公益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力量,也为非洲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清颜在社交平台分享此次国际之行的感悟:“公益无国界,数字技术让这份‘无国界’变得更具体、更可落地。中国直播公益能获得国际认可,不是因为我们做得有多完美,而是因为它扎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初心,并且愿意开放经验、携手合作。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与全球伙伴一起,用直播连接善意,让更多人共享数字时代的公益红利。”
截至2033年10月底,“全球直播公益平台”筹备工作已启动,首批已有20个国家的30个公益组织加入。苏清颜团队也已开始肯尼亚茶叶直播项目的前期调研,计划2024年初正式落地。这场论坛分享,不仅让中国直播公益模式进一步走向全球,更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全球公益”的协作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温暖的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