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黎明新城东侧的水稻田迎来了第一次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拂过,掀起层层稻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水乡据点的老周正带领队员,用改装的收割机收割水稻——这台收割机是老郑的机械师团队改造的,在普通收割机的基础上加装了“脱粒装置”,能一边收割一边脱粒,效率比人工快了十倍。
“墨哥,这一茬水稻收了足足三千斤!晒干后能磨出两千多斤大米,够新城和联盟据点吃两个月了!”老周捧着一把饱满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明年我们再扩大种植面积,在蓄水池旁边再开两亩水田,争取实现大米自给自足!”
林墨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稻谷,放在手心揉搓,米粒洁白圆润,透着晶莹的光泽。“做得好!”他转头看向不远处的陶窑,“陶窑据点的陶器也该出窑了,正好用新陶缸装大米,防潮又耐用。”
陶窑据点的工地上果然一片热闹——五座土窑冒着袅袅青烟,陶窑队长老何正指挥队员打开窑门,通红的陶坯被小心地搬出来,放在阴凉处冷却。“第一窑出了五十个陶缸、三十个陶盆,还有二十个陶碗!”老何擦着额头的汗,拿起一个刚冷却的陶缸,“这陶缸壁厚均匀,能装两百斤大米,我们还在缸口做了密封槽,盖上木盖再糊层黄泥,放一年都不会受潮!”
孩子们围着刚出窑的陶器,好奇地摸来摸去。朵朵抱着一个小巧的陶碗,碗身上还画着她最喜欢的太阳花,是陶窑的叔叔特意帮她画的。“墨哥,这个碗能给我吗?我想用它盛新煮的米饭!”朵朵仰着小脸,眼里满是期待。
林墨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以后每个家庭都能分到新陶缸、新陶碗,我们再也不用用破旧的铁盒和塑料桶盛东西了。”
当天下午,新城的仓库里就堆满了新收获的大米和新出窑的陶器。林溪带着后勤组的人,将大米小心翼翼地装进陶缸,每个陶缸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小满稻”和储存日期。“有了这些陶缸,我们的粮食储存更安全了,就算遇到雨季,也不用担心大米发霉。”林溪一边贴标签,一边对身边的队员说。
然而,繁荣的景象下,危机正悄然逼近。当天傍晚,王医生拿着气象监测仪,匆匆找到林墨:“墨哥,不好了!根据监测,未来三天会有持续暴雨,可能引发汛期!新城东侧的水稻田地势低,很容易被淹;而且周边的河流可能涨水,会把下游的丧尸和变异体冲到新城附近!”
林墨心里一沉,立刻召集联盟核心成员开会。会议室里,气氛格外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
“我们必须尽快做好防汛准备!”林墨指着地图上的水稻田和河流,“第一,老周带水乡据点的人,在水稻田周围挖防洪沟,把雨水引到蓄水池,既能保护稻田,又能补充水源;第二,老郑带机械师团队,改装抽水机,准备好排水设备,一旦稻田积水,立刻抽水;第三,赵磊和周明带巡逻队,在河流下游设置警戒点,监测水位和丧尸动向;第四,苏晚晴和陈阳准备消毒物资,暴雨后容易滋生细菌,防止引发传染病。”
联盟成员立刻行动起来。水乡据点的人熟悉水性,很快就挖出了一条两米宽的防洪沟,还在沟边堆上沙袋,加固堤坝;机械师团队将三台抽水机改装成“移动排水车”,加装了更长的水管,能快速抽走积水;巡逻队在河流下游搭建了临时了望塔,24小时监测水位;医疗组则熬制了大量的消毒汤,准备了足够的退烧药和止泻药,防止暴雨后出现疫情。
第二天清晨,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地面很快就积起了水。林墨站在了望塔上,看着水稻田——防洪沟发挥了作用,雨水顺着沟渠流入蓄水池,稻田里只有少量积水,老郑和队员们正驾驶着移动排水车,快速抽排积水。
然而,河流下游的巡逻队突然传来紧急消息——水位上涨过快,已经淹没了下游的废弃村庄,几十只丧尸被洪水冲下来,正朝着新城的方向漂来!更危险的是,其中还夹杂着几只“水生变异体”,它们在水里行动迅速,还能喷出带毒的水柱!
“赵磊,带一队人去下游,用穿甲箭和火焰喷射器清理丧尸和变异体!注意别掉进水里,水生变异体在水里更灵活!”林墨对着对讲机大喊,同时让周明带领另一队人,在河流上游设置拦截网,防止更多丧尸冲下来。
赵磊的小队很快到达下游,此时洪水已经漫过了道路,几只水生变异体正从水里探出头,朝着队员们喷射毒水柱。“用火焰喷射器!烧断它们的触手!”赵磊大喊着,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焰落在水里,虽然不能完全烧到变异体,却逼得它们不敢靠近。队员们趁机举起穿甲箭,对准变异体的头部射击,箭支穿透皮肤,黑色的血液染红了水面。
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丧尸和水生变异体终于被清理干净。但暴雨还在继续,河流的水位仍在上涨,巡逻队不得不继续在下游警戒,防止新的威胁出现。
苏晚晴和陈阳则冒着暴雨,挨家挨户检查住房的漏雨情况,给低洼处的住户送去防水布,提醒大家储存足够的饮用水,避免饮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暴雨过后,一定要喝烧开的水,或者用盐消毒过的水,防止拉肚子。”苏晚晴一边给住户递防水布,一边耐心叮嘱。
陈阳则背着医疗包,在院子里来回巡逻,遇到有老人或孩子淋雨感冒,立刻给他们测量体温,分发退烧药。“陈医生,你真是个好孩子!”一位老奶奶接过药片,感动地说,“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些老人在暴雨天可怎么办啊。”
陈阳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苏姐教过我,医生的责任就是保护大家的健康。”
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当雨终于停了的时候,新城虽然有些狼狈——屋顶的茅草被冲掉了一些,院子里积了不少淤泥,但水稻田完好无损,没有人员受伤,也没有出现疫情。联盟的成员们立刻开始清理淤泥,修复受损的住房,整个新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老周站在水稻田边,看着绿油油的稻茬(收割后留下的稻秆),欣慰地说:“幸好我们提前挖了防洪沟,不然这稻田就全淹了。明年我们再把堤坝加高点,就算遇到更大的暴雨也不怕!”
老何则带着陶窑据点的人,用新出窑的陶盆收集雨水,过滤后用来和陶土:“这雨水过滤后很干净,和出来的陶土更细腻,烧出来的陶器更结实。”
林墨站在了望塔上,看着联盟成员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独自求生,到如今联盟各据点互帮互助,共同应对危机,黎明新城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堡垒,而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联盟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在这片废土上,继续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
第57章 汛后重建与地下资源的新发现
暴雨过后的阳光格外明媚,黎明新城的院子里,众人正忙着清理淤泥——男人们用铁锹铲起厚厚的淤泥,装进推车运到城外的空地上(未来可以用来改良土壤);女人们则拿着扫帚,清扫房屋内外的积水和杂物;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捡拾散落在地上的树枝和瓦片,虽然浑身沾满了泥点,却依旧笑得格外开心。
“墨哥,机械师团队已经把受损的抽水机和收割机修好了!”老郑拿着一张维修清单,快步走到林墨身边,“我们还在抽水机上加装了‘过滤装置’,以后抽洪水的时候,能过滤掉水里的杂质和病毒,抽上来的水经过简单消毒就能用。”
林墨接过清单,看着上面详细的维修记录,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好!汛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设备,有你们在,我们能省不少事。对了,水稻田的堤坝还需要加固,你们能不能做几台‘打夯机’,提高堤坝的坚固度?”
老郑立刻点头:“没问题!用废弃的电机和重锤就能做,明天就能完工!有了打夯机,加固堤坝的速度至少能快三倍。”
当天下午,打夯机就制作完成。两台简易打夯机在水稻田的堤坝旁运转起来,重锤反复砸向堤坝,将松软的泥土压实。老周带着水乡据点的人,在压实的堤坝上铺上一层防水布,再盖上一层泥土,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加固后,就算明年再遇到汛期,堤坝也不会塌了!”老周拍了拍加固后的堤坝,满意地说。
陶窑据点的人则利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制作新的陶坯。“这淤泥细腻无杂质,是最好的陶土原料!”老何拿着一块湿润的淤泥,向围观的孩子们展示,“把淤泥揉匀,捏成想要的形状,放进窑里烧,就能变成结实的陶器。”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学着老何的样子揉泥、捏坯,虽然捏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医疗组的工作也没有停歇。苏晚晴和陈阳带领队员,对新城的水源和食物进行全面消毒——用盐滩据点送来的海盐,对蓄水池的水进行消毒;将仓库里的粮食和陶器重新检查一遍,确保没有受潮或被污染;还在院子里喷洒消毒水,防止蚊虫滋生,引发传染病。
“经过检查,所有水源和食物都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放心使用。”苏晚晴在广播里向众人宣布,“如果有人出现发烧、拉肚子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疗室就诊,不要拖延。”
就在汛后重建有条不紊进行时,勘探队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在新城西侧的废弃煤矿里,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还有一处天然的地下水源,水质清澈,适合饮用。“煤矿的储量至少有五千吨,够我们的钢铁厂和发电机使用两年!地下水源的水量很大,还能用来灌溉西侧的农田,扩大种植面积!”勘探队队长兴奋地向林墨汇报。
林墨立刻带领老郑、老周和石勇,前往废弃煤矿查看。煤矿位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入口被厚厚的石块堵住,勘探队已经清理出一条通道。走进煤矿内部,空气虽然有些潮湿,却没有刺鼻的气味——地下水源的水流声清晰可闻,沿着通道走了大约100米,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中央有一个天然的水潭,水潭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
“这水太干净了!”老周蹲下身,用手捧起一捧水,尝了尝,“甘甜可口,比蓄水池的水还好喝!我们可以在这里建一个抽水站,把水抽到新城,作为备用水源。”
石勇则在煤矿的煤层前,用锤子敲下一小块煤炭,放在手里观察:“这是优质的烟煤,燃烧值高,用来炼钢和发电最合适不过。我们可以在煤矿入口处建一个简易的采矿场,用机械师团队改装的采矿设备,提高采煤效率。”
老郑则拿出笔记本,开始绘制抽水站和采矿场的设计图:“抽水站用太阳能和发电机双重供电,确保不会停水;采矿场安装传送带,将煤炭直接运到地面,再用卡车送到钢铁厂,节省人力。”
回到新城后,林墨立刻召开联盟会议,宣布了煤矿和地下水源的发现,并制定了开发计划:“第一,老郑带机械师团队,负责建设抽水站和采矿场的设备,一周内完成基础建设;第二,石勇带建设组,修建从煤矿到新城的运输道路,方便煤炭和水资源的运输;第三,老周带水乡据点的人,规划西侧的农田,利用地下水源进行灌溉,种植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第四,盐滩据点和陶窑据点负责提供建设所需的物资,确保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联盟成员们都兴奋不已,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开发工作。盐滩据点的队长立刻表示,会提供足够的海盐,用于地下水源的消毒;陶窑据点则承诺,制作更多的陶管,用于输送地下水源。
一周后,煤矿的抽水站和采矿场正式投入使用。当第一股清澈的地下水流进新城的蓄水池时,众人都围在蓄水池旁,欢呼雀跃;当第一车煤炭运到钢铁厂,炼钢炉的火焰变得更加旺盛时,林建军激动地说:“有了充足的煤炭,我们的钢铁产量至少能提高一倍!以后就能制作更多的钢材,建设更强大的新城!”
西侧的农田也很快规划完成,老周带领队员,用机械师团队改装的灌溉设备,将地下水源的水引入农田,种下了小麦和玉米的种子。“有了充足的水源,这些庄稼肯定能长得很好!”老周站在田埂上,看着刚种下的种子,眼里满是期待。
林墨站在了望塔上,看着西侧农田里忙碌的身影,看着煤矿方向传来的机械声,看着新城里整齐的住房、热闹的工厂、欢笑的人们,心里满是自豪。从最初的图书馆据点,到如今拥有钢铁厂、煤矿、地下水源和多个联盟据点的黎明新城,他们用双手和勇气,在废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苏晚晴走到了望塔上,递给林墨一瓶用地下水源泡的沙棘茶:“尝尝这个,用新发现的地下水泡的,比以前的茶更甘甜。”
林墨接过茶,喝了一口,甘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沙棘的清香。他握紧苏晚晴的手,眼神坚定地说:“我们会把新城建设得更好,会让联盟的每个据点都过上安稳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会彻底摆脱末日的阴影,重建人类的文明,让孩子们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不用再害怕丧尸和变异体。”
苏晚晴靠在林墨的肩膀上,看着远处的稻浪和煤矿的炊烟,轻声说:“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我们有联盟,有彼此,有永远不会放弃的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黎明新城的每一个角落,将钢铁围墙、水稻田、工厂都染成了温暖的颜色。联盟的成员们还在忙碌着,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心中的希望,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林墨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而他们,会带着“黎明”的信念,一直走下去,直到光明洒满这片曾经被黑暗笼罩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