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兴国七年的元夕,汴京的灯火比往年都要璀璨。赵光义站在宣德门城楼上,望着蜿蜒如星河般的百万盏花灯,忽然对身旁的吕蒙正笑道:
“朕记得显德五年的元夕,开封府尹下令全城禁烛,说是怕契丹细作窥探虚实。”
新晋的参知政事躬身应答:“今岁诸路商税较开宝年间已增三倍,光是杭州一地的珊瑚贩子,就献了三千盏琉璃灯。”
皇帝的笑意渐渐凝固。他看见朱雀门外新设的“公平秤”前挤满了商贾,更远处,漕运码头的苦力正踏着号子装卸蜀锦。这片繁华灼痛了他的眼睛——高粱河畔的尸骨未寒,幽云十六州仍在契丹铁蹄之下。
二
三月初三上巳节,金明池边的盛况空前。不仅重现了周世宗时期的龙舟竞渡,更添了南海商贾带来的驯象表演。赵光义在临水殿赐宴时,注意到某个高丽使臣正在密记宋船结构。
“让他画。”皇帝拦住要去制止的皇城司亲从,“画得再像,也造不出大宋的漕运。”
他转而对楚昭辅吩咐:“传旨市舶司,往后蕃商购买《营造法式》,不必阻拦。”
满座皆惊。老臣颤声谏道:“此乃国之重器...”
“重器?”赵光义将酒洒入池中,“能流传四海的重器,才是真的重器。”
池水忽然翻涌,竟有锦鲤跃出水面,衔走漂浮的酒杯。司天监急奏称此乃“万国来朝”之兆,但皇帝在贺表背面,看见吕蒙正悄悄批注:“鱼贪饵必亡。”
三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五月。三司使奏报淮南私铸铜钱成风,建议收缴天下铜器。赵光义却命人打开资圣库,抬出积存的前朝铜镜。
“把这些熔了,铸成‘太平通宝’。”他指着镜背上“正衣冠”的铭文笑道,“让百姓用这些钱,好过照这些镜子。”
新钱流通次日,汴京突然涌现数十家“兑钞铺”。商人用交子便可兑换官银,铺主竟是三年前科举落第的算学天才。更奇妙的是,所有交子都印着《武经总要》里的防伪暗记。
某夜微服查访时,赵光义在州桥夜市被个卖陶俑的老汉拦住:“客官买个‘太平俑’吧,能镇宅呢。”
泥塑的俑人作农夫酣睡状,怀里揣着缺角的木牌。皇帝在灯下细看,牌上刻的竟是《刑统》里“夜不闭户”的条款。
四
中秋之夜,皇城司在相国寺街擒获一伙契丹细作。搜查赃物时,发现他们不仅测绘了汴京渠道,还抄录了《禾谱》《蚕书》等农学典籍。
赵光义亲自审讯细作头目:“契丹也要学宋人种田?”
那契丹人仰头大笑:“大辽皇帝说,宋人的织机能抵三万铁骑。”
皇帝沉默良久,突然下令释放细作,还赠其全套《齐民要术》。临行前,他指着南熏门方向说:
“回去告诉你们皇帝,大宋的织机确实能抵三万铁骑——因为每匹绸缎里,都织着能让士卒解甲归田的太平梦。”
翌日,资圣库的铜鼎移到了国子监。监生们发现鼎内新刻了篇《货殖论》,结尾处写着:
“文治不以刀兵显,武功常借商贸行。”
五
第一场冬雪降下时,汴京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坊市改造。赵光义在新辟的银行街巡阅,忽见有个孩童在雪地里摆弄算盘,口中念着新编的《市价歌诀》。
“谁教你的?”皇帝弯腰询问。
孩童指向瓦舍方向:“说书先生教的,说学了能算清天下账。”
随行官员正要呵斥,却被赵光义拦住。他解下腰间玉带赏给孩童,转身对户部侍郎说:
“明年开春,在各州设‘明算科’。”
那夜资圣库方向传来锻打之声。晨起人们发现,库前新立了块无字碑。有更夫看见,已故的赵普曾在碑前驻足,将半卷《漕运新策》埋入碑下。
腊月祭灶时,契丹传来消息:幽州开始仿造宋式织机。而汴京的绸缎商人,则把新铺面开到了雁门关外。
【第二十一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