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号孙思玲的这俩最强大脑和精密之手的配合下,里面的照明设备,通风设备通通都能正常运转。
随着主电源闸刀的合拢,一阵低沉的嗡鸣声从设施深处传来,紧接着,头顶原本黑暗的廊道依次亮起了柔和的LEd灯光,驱散了所有阴影。几乎同时,通风系统也开始工作,将地下沉闷污浊的空气缓缓置换,带来了虽然略带金属味却清新许多的气流。
光明与流动的空气,让这个庞大的地下空间瞬间从死寂的墓穴,变成了充满潜力的庇护所。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了低声的欢呼。
基础保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5号和李默带领大家开始探索和清除危险工作。
尽管设施坚固,但谁也不知道漫长的封闭岁月里,里面是否潜藏着什么。众人的神经立马紧绷起来。 队伍以5号走前面扫描开路,李默随后持枪警戒,后面跟着小雅、孙思玲及几位胆大的医疗组成员,人手一把军用匕首开始了对整个生活区和工作区的初步探查。
他们一点一点地排查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打开每一扇门都小心翼翼。仓库里是空的,宿舍里只有整齐的床架,实验室里仪器蒙尘……没有变异生物,没有陷阱,也没有其他幸存者的痕迹。这里就像一艘被遗弃的、保存完好的巨轮。
辣条倒是不少,这玩意除了能把后面的女生吓的尖叫,对李默5号还有一位不怕辣条的女生来说就是优质蛋白质。
全部转完,发现没危险后,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呼!安全了。
真正的安全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降临。
接下来就是各自回到各自领域, 按照之前的分工,开始忙碌起来。林倩带领医疗组规划医疗站,清点她们带来的少量药品,并列出急需的医疗物资。其他人则开始打扫宿舍,分配房间,建立基本的起居秩序。
安顿好众人后,就是食物问题。 他们携带的压缩干粮和罐头虽然数量可观,但坐吃山空,也很难长久。这个难题,犹如悬在众人头上的剑。
于是大家坐在一起集思广益。 在已经恢复照明的小型会议室里,十四个人(5号现在是他们这个家庭成员之一)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专注。
李默作为发起人,开门见山:“吃的,是头等大事。光靠找,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必须自己能生产。”
他看向孙思玲和林倩等人:“这方面我是外行。你们出方案,我和小雅还有5号来执行。”
他将决策权和规划权完全下放给了专业领域。
孙思玲立刻发言:“地图上标注了水培农场区。我们可以尝试无土栽培。需要特定的营养液、光照系统、种子。如果能找到幸存的研究所或种子库,优先获取耐弱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种子,比如蘑菇、某些叶菜。”
林倩补充道:“从医学和生物学角度,我们需要评估地下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确保作物安全。还需要建立食物检测流程,防止变异或污染。”
另一位比较大胆的(她除了李默,5号之外敢徒手抓辣条的)女生提出:“或许可以尝试捕捉一些小型的、经过辐射检测相对安全的变异生物作为蛋白质补充?但这需要严格的检疫。”
小雅则从管理角度思考:“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食物配给和生产计划,确保在第一批作物收获前,库存能够支撑。”
思路不断碰撞,一个初步的、多层次的食物获取方案逐渐清晰。
李默听完,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好!就按这个方向。把你们需要的列出清单。”
他看向小雅和5号:“小雅,你负责汇总清单,评估优先级。5号,记录所有技术参数和可行性分析。我们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从外面的世界搬回来!”
会议结束,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他们不再是被动求生的幸存者,而是成为了主动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开始为这个地下家园绘制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生存的挑战,从“找到”升级到了“创造”。而他们,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