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送稻秆,巧话家常
天刚亮透,谢怜就和花城把院角的稻秆归拢整齐,装进两个竹筐里。稻秆晒了两日,带着阳光的干爽气息,捆扎时谢怜特意留了些细软的,想着海娃娘编草垫时用着顺手。两人提着竹筐往海娃家走,晨雾还没散尽,巷子里飘着淡淡的炊烟味,混着隔壁包子铺传来的麦香,格外亲切。
刚到海娃家门口,就见海娃娘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择菜,小海娃则拿着昨天的稻秆蚂蚱,蹲在一旁跟自家的小黄狗玩耍,嘴里还念叨着“蚂蚱跳,小狗追”。听到脚步声,小海娃抬头一看,立刻丢下蚂蚱跑过来,拽着谢怜的衣角:“谢怜哥哥!你们来送稻秆啦?”
谢怜笑着点头,把竹筐放在院角:“这些稻秆都晒好了,你娘编草垫时要是不够,再跟我们说。”海娃娘放下菜篮,擦了擦手走过来,掀开竹筐看了看,笑着说:“够了够了,这么多稻秆,不仅能编草垫,还能给鸡窝铺层垫料,冬天小鸡也暖和。”她顿了顿,又转身进屋拿了个布包递给谢怜,“这是我昨天蒸的杂粮糕,放了些红枣,你们带回去当点心吃。”
谢怜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刚要道谢,就见小海娃拉着花城的手,指着屋里:“花城哥哥,我给你们看我画的画!是昨天的稻秆小鸟!”说着就拉着花城往屋里跑,海娃娘无奈地笑:“这孩子,昨天玩了一天稻秆玩意儿,晚上还特意画下来贴在墙上。”谢怜跟着走进屋,果然看见墙上贴着一张画,纸上用蜡笔画着浅黄的稻秆小鸟,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海娃的小鸟”,透着孩子气的认真。
几人在屋里坐了会儿,海娃娘说起编草垫的打算:“我想着编三个厚的,你们院中的石凳正好用;再编几个薄的,给海娃当坐垫,剩下的稻秆还能编个小筐,你们装些零碎东西。”谢怜连忙道谢,海娃娘却摆摆手:“谢什么,不过是顺手的事,你们还特意编了玩意儿给海娃,这孩子高兴得昨晚都没睡好。”
眼看日头升高,谢怜和花城起身告辞,小海娃还恋恋不舍地把稻秆蚂蚱塞进谢怜手里:“哥哥拿着,明天再陪我玩!”谢怜笑着应下,和花城提着布包往回走,布包里的杂粮糕还带着余温,暖得人心头发热。
旧种浸种,细待萌芽
回到小院,谢怜把杂粮糕放在灶台上,转身从架子上取下那个旧陶罐。昨日仔细看了纸条,上面说晚稻种宜于初秋浸种,如今正是时候。他和花城找来一个陶盆,用清水洗净,又从井里打了些凉水,把陶罐里的晚稻种倒出来——种子颗粒饱满,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还带着陈旧却清新的谷香。
“先把种子泡一天,去除浮在水面的空粒,再换水浸种三天,这样发芽会更整齐。”谢怜一边说着,一边把种子倒进陶盆,往盆里加水,直到没过种子。花城则坐在一旁,拿着小木棍轻轻搅拌,防止种子粘连:“要不要找块纱布盖在上面?这样能挡住灰尘,还能保持湿润。”谢怜点点头,从屋里找了块干净的纱布盖在陶盆上,把陶盆放在窗台边,这里阳光充足,又不会被风吹到。
接下来的几天,谢怜每天都会按时给种子换水,换水温热适宜,生怕冻着或烫着种子。第三天傍晚,他掀开纱布一看,有些种子已经冒出了细小的白芽,像针尖似的,透着生机。“发芽了!”谢怜惊喜地叫出声,花城赶紧走过来,看着陶盆里的白芽,眼底也满是笑意:“比想象中发芽快,再过两天,就能准备育苗的土了。”
两人趁着月色,在院角开垦出一小块土地,翻松土壤,又混入些腐熟的草木灰,增加土壤肥力。谢怜还特意找来几块平整的石板,围在土地四周,做成一个小小的育苗床,防止雨水冲刷。忙完时已近深夜,月光洒在育苗床上,土壤泛着湿润的光泽,仿佛在静静等待种子的扎根。
睡前,谢怜翻开《花盟新岁记》,在昨日的诗句下写道:“晨送稻秆换糕甜,暮浸旧种待芽尖,细翻沃土围石畔,静候新苗破尘眠。”写完,他把书递给花城,两人并肩坐在檐下,看着窗台边的陶盆,夜风带着稻香,似在诉说着对新苗的期待。花城握住谢怜的手,轻声道:“等新苗长出来,明年春天就能移栽到田里,秋天又能收获满院的稻穗了。”谢怜笑着点头,眼底映着竹灯的暖光,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那是新苗破土的生机,是草垫铺凳的暖意,更是这平淡日子里,一点点攒起来的温柔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