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的回归,如同给漂泊的“纪元余烬”注入了定海神针。
虽然他的力量远未恢复至熔炉时期的巅峰,但其完整的意志、宏观的视角以及对混沌本质更深的理解,足以稳定人心,统合分歧。
他没有选择恢复以往高高在上的“守护神”姿态,而是以更贴近的姿态,参与到文明的重建中。
临时议会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以林凡、月瑶、睿智之眼为核心的 “指引者委员会” ,霍恩、艾丝特等人则分别担任军事与科技领域的最高负责人。
摆在委员会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能源。没有混沌熔炉,文明的发展寸步难行。
林凡站在改造一新的指挥中心,望着星图中贫瘠的“晨曦”星域,缓缓开口:“熔炉已逝,不可复刻。但其原理,在于沟通混沌海,转化无序为有序。”
他伸出手掌,一缕微弱却无比精纯的混沌灵气在指尖缭绕,其中隐约可见细微的星尘光点。
“我如今的存在状态,介于意志与规则之间,对混沌海的感知更为直接。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小型的、分布式的‘灵能节点’,以我的意志为引,逐步构建一个新的、更具韧性的能量网络。”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
将林凡自身作为能源网络的“活体核心”和“稳定器”,在每个聚居地、每艘重要舰船建立灵能焦点,形成一个去中心化但又统一调度的能量矩阵。
艾丝特立刻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分布式网络能避免单点失效的风险!而且,结合我们从星尘古族知识中解析出的‘灵能编织术’和‘共鸣水晶’的部分原理,可以极大提升能量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但这需要阁下持续消耗力量……”月瑶担忧地看向林凡。
林凡微微一笑,额间的星尘印记流转:“无妨。此举并非单向输出,节点网络形成后,其本身也会反哺于我,助我恢复,并与整个文明的发展形成共生。此乃……‘混沌核心’计划。”
计划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力推行。在林凡的亲自引导下,第一个实验性灵能节点在“晨曦”主基地建立。
当节点被激活,与林凡的意志成功连接时,整个基地的能源读数瞬间飙升,灵能环境变得异常活跃而稳定,远超以往任何人工能源的效果。
成功!希望之火,以另一种形式被重新点燃。
“混沌核心”计划开始向其他聚居点和舰队推广。
虽然初期覆盖范围有限,但这标志着“纪元余烬”终于开始摆脱纯粹依赖库存能源的窘境,迈出了建立自身可持续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步。
能源问题初步缓解,军事防御便成为重中之重。
熵核帝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
霍恩向指引者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基于现有资源和“混沌核心”网络的新型防御计划——“深空铸剑”。
“我们无力建造庞大的星际堡垒群,也无法正面抗衡帝国舰队。”
霍恩在全息星图上勾勒出设想,
“但我们可以利用混沌海本身的环境,结合林凡阁下的力量,打造一张无形的防线。”
计划核心包括:
1. “幽灵哨站”:利用从“共鸣水晶”研究中获得的技术,制造大量小型、隐匿的监测浮标,布防在关键航道和跳跃点附近。它们能融入环境背景辐射,极难被探测,并能将信息实时传回“混沌核心”网络。
2. “规则雷区”:在帝国可能入侵的方向,选择一些天然的不稳定空间区域,由林凡引导混沌灵气,人为制造小范围的、持续性的规则紊乱带。任何试图穿越的秩序造物,都会受到持续的、无形的规则层面干扰,大幅降低其作战效率。
3. “蜂群突击艇”:大力发展小型、高速、搭载了过载灵能引擎的自杀式攻击艇。它们不追求击毁敌舰,而是在“规则雷区”的掩护下,以蜂群战术干扰、迟滞帝国舰队的推进,为主力转移或反击争取时间。
4. “意志冲击”:作为最后手段,在关键时刻,由林凡调动“混沌核心”网络的力量,对帝国舰队发动一次针对其逻辑核心的、大范围的灵能意志冲击。虽然无法直接摧毁舰队,但可能造成其系统短暂混乱,为其他手段创造机会。
这是一个将游击、迟滞、骚扰与规则层面对抗结合起来的、极具“混沌”特色的非对称防御体系。
林凡认可了这个计划。“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混沌的本质在于变化与适应,而非硬碰硬的秩序对决。”
“深空铸剑”计划迅速启动。
无数的“幽灵哨站”如同种子般被洒向深空;
“规则雷区”在边境星域悄然成型;
船坞开始全力生产结构简单的“蜂群”突击艇。
一张基于混沌规则的无形防线,开始在“晨曦”星域外围缓缓编织。
它无法保证绝对安全,但至少,让“纪元余烬”拥有了在帝国兵锋下挣扎求生、并伺机反击的资本。
(第六百二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