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里那场掺杂着泪水与释然的倾诉,像一场透彻的春雨,洗去了交晖心底积压多年的尘埃。母亲那张获奖照片的复印件,最终被她小心地夹进了一本厚重的画册里,与那些她崇拜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列。那不是埋葬,而是一种和解,一种将过去的重量转化为前行阶梯的仪式。她不再回避母亲的故事,而是将其视为自己道路上的一个参照——一条她绝不会重蹈的覆辙。
比赛结果公布那天,是一个寻常的、有些阴沉的冬日早晨。课间操时间,校园广播里照例播送着各类通知,当念到“全市中学生美术比赛获奖名单”时,原本嘈杂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不少。欣起下意识地挺直了背,目光越过几排座位,落在角落里的交晖身上。交晖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放在桌下的拳头,指节泛白。
广播里,三等奖、二等奖的名字一个个念过,没有熟悉的名字。欣起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她看到交晖的肩膀也微微塌了下去。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广播里清晰地传来了——
“一等奖,获奖作品《触碰之间》,作者,高二(三)班,交晖。”
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哗然!
“交晖?一等奖?”
“真的假的?就是我们班那个交晖?”
“《触碰之间》……是艺术节展出的那幅吗?好像不太一样……”
所有的目光,惊讶的、羡慕的、探究的,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个总是试图隐藏在角落的身影上。交晖猛地抬起头,脸上毫无血色,嘴唇微微张着,眼神里是全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仿佛无法理解广播里那个名字与自己有何关联。
欣起的心却像坐过山车般,从谷底瞬间冲上云端!她几乎要从座位上跳起来,强忍着激动,回头望向交晖,对她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带着泪光的笑容,用力地竖起了大拇指。
交晖看到了欣起的笑容,那茫然的眼神才一点点聚焦,确认了广播里的名字确实属于自己。一股巨大的、从未体验过的热流猛地冲上头顶,让她一阵眩晕。脸颊迅速烧红,心跳如擂鼓。她下意识地又想低下头,但这一次,一种陌生的力量阻止了她。她深吸一口气,极其缓慢地,对着欣起的方向,回了一个微微的、颤抖的点头。
下课铃一响,欣起第一个冲到了交晖座位旁,不顾周围还有同学没离开,一把抱住了她!
“太好了!交晖!你听到了吗?一等奖!是一等奖!”欣起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交晖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弄得僵住了,但欣起身上传来的温暖和喜悦像暖流一样包裹了她。她迟疑地,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回抱了一下欣起,声音细若蚊蚋,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听到了……我、我好像听到了……”
这时,文艺委员和其他几个同学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祝贺着。
“交晖,太厉害了!全市一等奖啊!”
“《触碰之间》是什么主题的画?回头一定要给我们看看!”
“真给我们班长脸!”
就连林薇,也走了过来,表情有些复杂,但最终还是扯出一个算是真诚的笑容:“恭喜你啊,交晖。”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和善意,交晖依旧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但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试图把自己缩成一团。她只是红着脸,低着头,小声地、一遍遍地说着“谢谢”。
这份巨大的成功,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超艺术节那次。交晖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年级,甚至学校领导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点名表扬。她不再是那个“奇怪的、会画画的交晖”,而是“才华横溢的美术天才交晖”。
赞誉和关注如同潮水般涌来。有同学主动找她讨论艺术,有低年级的学妹跑来怯生生地索要签名,甚至校报的记者也提出要采访她。交晖努力地适应着这一切,她学着在别人祝贺时抬起头,说一声“谢谢”,学着在别人好奇询问时,简短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虽然依旧笨拙,虽然每次应对后都需要独处很久才能平复剧烈的心跳,但她确实在尝试着,一步步走出那个自我封闭的壳。
欣起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像一道温柔的缓冲带,帮她挡掉一些过于热情的围堵,在她不知所措时悄悄递上一句提示,在她疲惫时为她辟出一方安静的天地。她看着交晖在聚光灯下从惊慌失措到勉强应对,心里充满了老母亲般的欣慰和骄傲。
然而,成功的喜悦之下,现实的考量也悄然浮现。高二下学期近在眼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横亘在所有学生面前——文理分科。
放学后的画室,再次成为她们躲避喧嚣的港湾。只是这次,画架上空着,两人并排坐在旧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各自的成绩单和分科意向表。
气氛有些沉闷。
欣起的理科成绩中等偏上,文科则相对突出,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她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交晖,她的数理化成绩竟然也相当不错,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她的心,显然完全偏向于艺术。她的意向几乎不言而喻。
“我……可能会选文科。”欣起率先开口,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意向表上“文科”那个选项,“理科对我来说,有点吃力。”她顿了顿,看向交晖,“你呢?你成绩其实很平均,选文选理都可以。但是……你肯定要继续学画吧?那艺术生的话……”
交晖低着头,长长的睫毛垂下来,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轻声说:“嗯。老师找我谈过……建议我走艺术特长生路线。那样的话,文化课要求会稍微低一些,可以有更多时间练习专业……”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理性的建议。以交晖现在展现出的美术天赋和获得的奖项,走艺术特长生路线,无疑能让她更专注地发展所长,也更容易考入顶尖的美术院校。
欣起心里明白,这是对交晖最好的选择。她应该为她高兴。可是,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恐慌,还是不受控制地弥漫开来。这意味着,从下学期开始,她们将不再在同一个班级,甚至可能不再在同一栋教学楼。她们共同拥有的这个画室,这张旧沙发,那些在图书馆度过的安静午后,一起钻过的铁网破洞……所有这些构成了她们独特世界的碎片,都将因为这次分科而被重新打散、归类。
“那……挺好的。”欣起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快,“你可以专心画画了。以你的水平,肯定能考上最好的美院!”
交晖抬起头,看向欣起。她看到了欣起脸上努力维持的笑容,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那笑容底下,一丝不易察觉的黯淡。她心里猛地一紧。她忽然意识到,这个选择,不仅仅关乎她自己的前途,也关乎她和欣起。
她们的世界,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和后续一系列勇敢的靠近,才艰难地重叠在一起。而现在,一条清晰的岔路就在眼前,她们即将走向不同的方向。
“欣起……”交晖的声音有些发干,“我们……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吗?”她问得小心翼翼,带着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恐惧。她害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连接,会因为物理距离的拉远而再次变得脆弱。
欣起愣住了。她没想到交晖会直接问出这个问题。看着交晖眼中那份熟悉的、因为可能失去而生的不安,她心里的那点失落瞬间被一股更强烈的保护欲取代。
“当然能!”欣起斩钉截铁地说,伸手握住了交晖微凉的手,“分科而已,又不是分开。我们还在一个学校啊!画室还在,泳池还在,图书馆也还在。我们可以约好时间见面,你可以继续画我,我还可以帮你提画箱,给你当模特!说不定……”她眼睛转了转,试图让气氛轻松起来,“我选了文科,以后还能帮你写艺术评论呢!”
交晖看着欣起信誓旦旦的样子,感受着她手心传来的坚定力量,心里的恐慌渐渐平息下去。是啊,分科只是改变了路径,并没有改变她们彼此。连接她们的,从来就不是同一个教室,而是那些共同经历的、无法复制的瞬间,是那份在对方眼中看到自己价值的深刻理解。
“嗯。”交晖用力回握住欣起的手,点了点头。一丝浅淡却真实的笑意重新回到她脸上,“我还可以……教你游泳。你说过的,天气暖和了要学。”
提到游泳,欣起眼睛一亮:“对!差点忘了!泳衣都买好了!等春天,河水暖了,你一定要教会我!”
这个关于未来的、具体的约定,像一颗定心丸,驱散了因分科带来的短暂阴霾。她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下一个春天的计划,讨论着在泳池里,交晖会如何教她漂浮,如何划水,讨论着等欣起学会了,她们或许可以一起在更深的水域里,看那些晃动的水下光影。
画室窗外,天色已暗,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在玻璃上晕开一圈圈温暖的光晕。意向表还摊在桌上,那个关乎未来走向的选择依然沉重,但此刻,两个女孩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共同未来的笃定和期待。
她们知道,前路或许会有分离,会有各自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成长,但那条由信任、理解和共同梦想编织而成的纽带,已经足够坚韧,足以跨越任何物理的距离,将她们紧紧相连。
就像那幅《触碰之间》画中所描绘的,两只手或许来自不同的方向,承载着不同的过去,但只要拥有向着彼此靠近的勇气和决心,就一定能在那至关重要的瞬间,紧紧相握,共同支撑起属于她们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冬夜寒冷,画室里却暖意融融。两只交握的手,在灯下投射出紧密相依的影子,仿佛在无声地宣誓:无论前路如何分岔,她们都将如影随形,如同水与鱼,如同光与影,在彼此的生命长河里,成为不可或缺的共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