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炉火交辉,金石互鉴
“金石之盟”的墨迹未干,协议的细款尚在由双方胥吏紧张地抄录分发,一支由二十人组成的亳邦工匠队伍便在一位资深工师的带领下,抵达了汉部落边境新建的西关堡。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工具箱、精心准备的陶范模具、以及亳邦官方批准的、用于为汉部落铸造礼器和农具的铜锡原料。与此同时,绘精心挑选的五名汉部落学者(包括两名对星象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两名医者以及一名负责记录的书记员)也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在使团成员的护送下,启程前往亳邦的灵台、畴官和太医署进行“观摩学习”。
技术层面的交流,以一种更为具体、直接的方式,悄然展开。
西关堡内,特意划出了一片区域作为临时工坊。这里原本就有汉部落自己的铁器工棚,此刻又为亳邦工匠搭建起了专用的青铜铸造区。炉火点燃,烟气升腾,两种不同的文明技艺,在这片充满边境粗犷气息的土地上,开始了第一次近距离的碰撞与交融。
亳邦的工匠们,初时还带着几分天朝上国的矜持与优越感。领队的工师名叫“冶”,是一位双手布满厚茧、神情严肃的中年人。他们按照亳邦的严谨流程,开始制备泥范。取土、筛洗、和陈、塑形、阴干、焙烧…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尤其是雕刻纹饰时,那些工匠使用自制的青铜刻刀,在柔软的泥范上精准地勾勒出繁复的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其精细程度和艺术表现力,让围观的黑部落工匠们叹为观止。
“看那云纹的转折,简直像活过来一样!”一位年轻的汉部落石匠低声惊叹,他平时也雕刻石器,但从未见过如此繁复精细的图案。
“还有那泥范的硬度和平整度,烧制火候控制得真好,几乎看不到气泡和裂纹。”负责陶器制作的匠人更关注范本身的材质。
坚手作为东道主的技术负责人,全程陪同。他看得极为仔细,不仅看,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冶工师,这范泥中加入的稻壳灰和细砂比例是多少?为何要分三层敷塑?”、“焙烧时升温曲线如何掌控?最高温度几何?”
冶工师起初只是敷衍回答,但见坚手问得都在点子上,且汉部落工匠虽然设备看起来简陋,但眼神专注,态度谦逊好学,那份矜持也稍稍化解,解答变得详细起来:“稻壳灰取其轻且透气,细砂增其刚性,比例乃祖传之秘,大致为…升温需缓,尤其后期,急则易裂,最高温度以范体透红,却不软化为宜…”
另一边,失蜡法的演示更是让汉部落工匠大开眼界。用蜂蜡制成精确的模型,包裹特制的泥浆,形成外范,然后加热将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再浇注铜液。这种方法可以铸造出极其复杂、中空的器件,让习惯了锻造和简单范铸的汉部落工匠们看得目不转睛。
“妙啊!如此一来,无论多复杂的形状,都能一次铸成!”坚手忍不住抚掌赞叹,心中暗暗记下每一个步骤和使用的材料特性。
然而,当冶炼进入熔炼和浇铸阶段时,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亳邦工匠们架起了他们带来的、造型优美的陶制坩埚炉,使用皮囊鼓风机(由两人费力地交替踩踏鼓风)进行鼓风。炉火熊熊,铜锡块渐渐熔化,但达到浇铸温度所需的时间颇长,且铜液表面浮渣较多,需要不断撇除。
这时,汉部落这边负责配合提供燃料和协助的工匠,“不经意”地启动了他们为锻造铁器而建造的一座小型竖式高炉。当那架由水力驱动的、结构巧妙的木质大风箱开始运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呼啸声,将空气持续、猛烈地压入炉膛时,亳邦工匠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
只见那高炉风口处喷出炽白的火焰,温度明显比他们的坩埚炉高出一大截。投入其中的矿石(虽然是铁矿石,但炉型相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熔化,铁水(他们以为是某种特殊铜液)顺畅地流出。
“这…这是何鼓风之法?竟如此强劲持久!”冶工师再也维持不住严肃,快步走到汉部落的高炉前,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他们费力踩踏皮囊的效率,与这自动化的水力鼓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坚手谦逊地笑了笑:“山间溪流之力,偶得利用罢了。此法用于熔炼,温度稍高些,去杂效果也好些。”他轻描淡写,绝口不提这炉子真正是用来炼铁的,且炉温远高于熔化青铜所需。
接着,在协助亳邦工匠进行大型农具浇铸时,汉部落工匠“顺手”展示了他们用于测试炉温的“土法”——观察火焰颜色、使用特定材质的耐火棒试探等简易却有效的方法,其对高温的认知和掌控,再次让亳邦工匠暗暗心惊。
更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汉部落工匠使用的工具——无论是夹取熔融金属的钳子、捶打修正铸件的锤凿,还是清理范砂的刮刀,其材质都异常坚硬耐用,不像青铜,也不像任何他们已知的金属。
交流的气氛,在炉火的映照下,逐渐变得真正热络起来。双方工匠抛开了一些最初的隔阂与戒备,开始就具体的技术问题交换意见。亳邦工匠惊叹于汉方在鼓风、高温控制和某些工具材料上的“奇思妙想”;汉部落工匠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亳邦在范铸工艺、合金配比(冶工师在铸造不同器物时,会微妙地调整铜锡铅的比例,坚手默默记下了这些配比与器物性能的关系)、纹饰设计上的千年积淀。
休息时,双方围坐在一起,喝着粗酿的粟米酒,比划着手势,夹杂着刚刚学会的几句对方语言,讨论着如何改进鼓风效率、如何减少铸件气孔、哪种粘土更适合制范…技术者的纯粹乐趣,暂时超越了邦国与文明的界限。
坚手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他知道,这种交流是短暂且受限的,核心机密双方都不会真正透露。但仅仅是这种近距离的观察、操作细节的模仿、以及思路的碰撞,对汉部落而言,已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它能极大缩短汉部落在青铜铸造领域独自摸索的时间,尤其是在大型化和精细化方面。
而汉部落不经意展示的高温技术和高效鼓风,也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亳邦工匠的心中,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刺激他们去思考和应用不同的方向。
炉火日夜不息,映照着两张流着汗水的、专注的面孔,一边是传承千年的精湛技艺,一边是充满野性活力的创新火花。在这边境的工棚之下,金石之声交错,奏响的是一曲文明相互窥探、相互学习的微妙乐章。
第三百六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