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天狼学徒
就在汉部落全力投入新城规划与建设,并开始实践《汉约》新秩序之际,来自北方草原的客人——天狼部落的工匠先遣队,如期抵达。
这支由十余名精干匠人组成的队伍,在一位名叫巴特尔(意为“英雄”)的资深皮匠带领下,一路风尘仆仆,终于看到了坐落在河畔、虽显拥挤却充满勃勃生机的汉部落核心营地。与他们想象中的“神秘工匠之邦”或许有些不同,眼前的景象更务实,更忙碌,但也同样令他们感到新奇。
苍牙率领的护卫小队完成了护送任务,短暂休整后便告辞返回草原复命,留下了这群肩负学习使命的工匠学徒。这些天狼匠人个个身材壮实,手掌粗糙,眼神里充满了草原民族的直率与对未知技术的好奇,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技术者的倔强。
阳歌亲自接见了他们,态度热情而坦诚:“欢迎你们,天狼部落的朋友。汉部落与天狼是兄弟盟邦,我们的工坊,就是你们的工坊。希望你们在这里学有所成,也将草原的智慧留下来。”
坚手作为大工师,具体负责接待和安排学习事宜。他根据阳歌的指示,首先带领天狼学徒们参观的是相对基础,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制陶和纺织工坊。
文化碰撞的趣事,几乎从第一天起就层出不穷。
在制陶工坊,天狼学徒们看着汉部落工匠用熟练的轮盘拉出一个个规整匀称的陶坯,眼睛瞪得溜圆。他们习惯了用手捏制或泥条盘筑,何曾见过这种“旋转魔法”?一位性子急的天狼学徒忍不住上手尝试,结果陶轮飞速旋转,软泥在他手中如同不听话的蛇,瞬间扭曲成一团烂泥,溅了他一脸,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在纺织工坊,景象更是让他们眼花缭乱。手摇纺车嗡嗡作响,将棉花源源不断地纺成均匀的纱线;简易织布机哐当作响,梭子飞快穿梭,将纱线织成细密的布匹。这一切在他们看来,简直如同神迹。
尤其是一位名叫其木格(意为“美丽”)的天狼女匠人,她对织布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却又完全无法理解其原理。她看着那上下翻动的综片和来回穿梭的梭子,皱着眉头研究了半天,然后忽然眼睛一亮,仿佛悟到了什么!
只见她拿起一只梭子,又扯过几根棉纱,竟然尝试着像编织马鞭一样,在织布机的框架上笨拙地编结起来,嘴里还嘀咕着:“这样……这样是不是就能做出更结实的缰绳带?”
在场的汉部落女工们先是一愣,随即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小纺连忙上前,忍住笑意,耐心地比划着解释梭子是用来引纬线,而不是直接编织的。其木格弄了个大红脸,却也挠着头嘿嘿傻笑起来,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融洽。
类似的笑话还有很多,比如试图用打铁的力气去摇纺车结果差点把架子摇散,或者看着选种用的簸箕以为是某种新型盾牌……
但天狼学徒们的优点同样突出。他们性格直爽,吃苦耐劳,不懂就问,绝不装懂。虽然起初闹出不少笑话,但一旦理解了原理,他们那双习惯了驯马、鞣革、制作弓箭的灵巧双手,便能很快掌握要领。尤其是在需要力气和耐心的环节,比如陶土的揉炼、染料的捶打,他们往往表现得比汉部落工匠更加出色。
坚手和小纺等汉部落工匠也极其耐心,毫无保留地传授着改良后的陶土配方、窑温控制、纺车调整、织机操作等技艺。双方语言不通,就靠大量的手势、实物演示和绘制的简单图纸交流。在共同的劳动中,汗水消融了隔阂,笑声拉近了距离。
而天狼工匠们也并非只带来了眼睛和手。在一次休息交流时,巴特尔看到汉部落冬天使用的兽皮褥子,便主动展示了草原上传承的毛毡制作技术。
他们带来了一种特制的弹毛弓和带凹槽的木板,将羊毛铺散,用弓弦不断弹动使其蓬松交织,然后浇水、卷起、反复滚压搓揉,利用压力、水分和热量,使羊毛鳞片打开并相互纠缠,最终形成结实耐用的毡布。这种技术可以制作帐篷、垫子、靴帽,保暖防潮性能极佳。
这一手让汉部落的工匠们大开眼界,立刻兴致勃勃地学了起来。很快,工坊区里又响起了“蹦蹦”的弹羊毛声和滚压毛毡的号子声。天狼的毛毡技术,正式成为了汉部落技术库中的新成员。
真正的技术交流,就在这教与学、付出与收获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天狼学徒们学会了制作更精美的陶器和更柔软的布匹,而汉部落则收获了实用的毛毡技术以及更重要的——与盟友之间日益深厚的情谊。
当第一批由天狼学徒独立拉坯、烧制成功的陶罐出窑,当第一块由其木格亲手织出的、虽然略显粗糙但完整无误的棉布诞生时,这些草原汉子(和那位女子)脸上露出的那种纯粹而巨大的喜悦和自豪感,感染了所有汉部落的工匠。
巴特尔用力拍着坚手的肩膀,用生硬的混合语激动地说:“朋友!你们的手,是长生天赐福的手!这些东西,真好!以后我们的族人,也能用上这么好的罐子,穿上这么软的布了!天狼和汉部落,是真正的兄弟!”
坚手也笑了,捶了捶他的胸膛:“你们带来的毛毡,也一样好!今年冬天,我们的战士站岗,脚就不会冷了!兄弟之间,就该互相学习!”
工坊里洋溢着愉快而热烈的气氛。技术的种子跨越了草原与丘陵,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同时扎下了根,等待着未来的开花结果。
第二百一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