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大典的狂欢余烬尚未完全冷却,庆典次日清晨,当初升的阳光为崭新的启明城镀上一层金边时,一种截然不同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已然笼罩了前殿广场。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熙攘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肃立于广场四周、甲胄鲜明的卫兵,以及鱼贯而入、身着各式官服或代表服饰的与会者们。他们的目的地,是前殿丹墀之上,一个巨大的、由洁白巨石砌成的圆形议席。
“圆形议席?”一个来自陇西的代表,看着那没有主次之分、没有高低之别的环形石座,忍不住低声嘀咕,“这…陛下坐哪儿?”
他身旁一位来自旧齐地的儒生代表,捋着胡须,眼中虽有疑惑,却更多是赞叹:“《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圆席,或取‘无背无侧,宪在当中’之意?妙哉!”
辰时正点,浑厚的钟声响彻广场。
与会者依序入席。嬴政依旧是一身玄色常服,坐在圆席的任意一个位置——他并未占据所谓的“主位”。他的左侧是铠甲未卸、威仪天生的项羽,右侧是捧着厚厚文书、神色肃穆的冯劫。萧何、张良、刘邦、范增等人依次而坐,墨家巨子与法家学者作为监察令,坐在可环视全场的特定位置。二十七位诸侯执行官,则代表着联邦的广袤疆域与多元力量,各自落座。
圆形议席中央,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摆放着一尊古朴的青铜案,案上,静静躺着以玉版刻就的《大秦宪章》草案,旁边是准备好的鎏金工具。格物院的记录官和御史台的书记员,已在角落就位。
(一) 增修总纲:唇枪舌剑与“意外”插曲
会议由持国执政冯劫主持。这位老臣声音平稳,直接切入正题:“诸位,今日联盟大会首项议程:审议《大秦宪章》总纲增修条款。请典客尚书先行宣读增修内容。”
张良起身,羽扇轻置于案,声音清越地将精心拟定的增修条款逐条宣读。内容主要明确了“文明守护者”的超然仲裁地位与宪章最终解释权,强调了联邦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文明存续高于王朝更替”的核心理念。
条款本身争议不大,但到了表决环节,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根据规则,此等重大议案,需“执行官三分之二+六部尚书四分之三”双重多数方能通过。
“现在,对增修总纲进行表决。”冯劫宣布,“请诸位执行官,先行示意。”
二十七位代表,有的毫不犹豫举手赞成,有的则面露迟疑,交头接耳。来自旧楚地、与项羽关系密切的一位项氏老者,沉声道:“守护者权威,自当尊崇。然,这‘最终解释权’…是否过于空泛?若与…大元帅之军令有所龃龉,该当如何?”他目光瞟向项羽。
项羽眉头一皱,正要开口,他身边一位来自吴越之地的年轻代表却抢先笑道:“项老多虑矣!宪章既立,便是最高准则。守护者依宪解释,大元帅依宪统军,何来龃龉?除非…有人欲行违宪之事?”他语气轻松,却字字诛心,明显是代表了不希望军权过于集中的一方。
场面一时有些僵持。
就在这时,一直眯着眼似在打盹的刘邦,忽然“哎呀”一声,像是刚睡醒,揉了揉眼睛,左右看看:“怎么了?表决完了?俺老刘还没举手呢!”他故作茫然地高高举起右手,“这增修条款好啊!说得明白!俺赞成!”
他这一打岔,紧张的气氛莫名一松。几个原本犹豫的代表,见刘邦这“滑头”都爽快赞成了,也纷纷举手。最终,执行官表决:21票赞成,6票弃权,0票反对,刚好跨过三分之二门槛。
轮到六部尚书表决。萧何、以及分管刑名、工造等部的尚书皆迅速赞成。轮到张良时,他却起身道:“此条款涉及典客署未来执掌,为避嫌,良请回避此轮表决。”
冯劫准奏。剩下五位尚书中,四位赞成,一位弃权。四分之三多数,达成!
“增修总纲,通过!”冯劫高声宣布。
早已待命的格物院玉匠上前,在中央的玉册上,用特制的金粉溶液,开始小心翼翼地鎏金刻字。那细微的刻划声,在寂静的广场上清晰可闻,象征着宪章根基的进一步夯实。
接下来,审议《联盟职位表(增修版)》。当念到“副执政,任期三年一任,可连任两次(即最长九年)”时,刘邦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所有人都看向他。
刘邦赶紧捂住嘴,摆摆手,对着冯劫和嬴政方向嬉皮笑脸地说:“哎呀,失礼失礼!俺就是突然想到,这干九年…到时候俺老刘都多大岁数了?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跟大伙儿喝酒…呃,处理政务啊?”他故意把“喝酒”两个字含糊过去,引得几个熟悉的诸侯代表忍俊不禁。
连端坐于上的嬴政,嘴角都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冯劫无奈地看了刘邦一眼,没有接话,继续流程。
而当念到“帝国大元帅,任期五年一任,可连任一次;战时自动续任至凯旋”时,项羽猛地一拍面前石案(幸好未用力),发出“砰”的一声闷响,吓了旁边人一跳。
“何必如此麻烦!”项羽声如洪钟,“某家既为大元帅,自当效命至马革裹尸!这任期…哼!”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觉得这限制是对他能力的质疑。
这时,那位法家出身的监察令学者,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冰冷而清晰:“大元帅,宪章之要,在于规则而非人情。任期制,非为限制英杰,乃为防微杜渐,确保权柄传承有序,后继有人。此乃为联邦万世计,非为一时一人计。”
项羽被这硬邦邦的话顶住,脸色涨红,却又无法反驳这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能重重“哼”了一声,抓起面前记录议程的竹简,似乎想掰断,又强行忍住,那竹简在他手中发出令人牙酸的“嘎吱”声。这画面让在座许多人拼命抿嘴,才忍住笑意。
(二) “地脉常平署”与五年之约
后续的议程相对顺利。“盛典与祭礼”制度(每五年“华夏同宪盛典”)和对应的《条例》全票通过,毕竟谁也不敢公然背上“叛宪”的名声。
而“地脉常平署”的设立,则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张良阐述其职责——“永久监控全国山河异动、机关测震、灾前预警”时,许多人立刻联想到了阿房宫下的“炉心”。这个新衙门,显然是针对星师那神鬼莫测的地下手段而设,直属于文明守护者,更是彰显了其重要性。虽然经费单列让萧何暗自肉疼,但此议案关乎所有人安全,毫无悬念地高票通过。
(三) 鎏金落定,宪光同尘
所有的议案,在经历了或激烈或诙谐的辩论后,均得以通过。
最终表决统计完成,冯劫将结果呈报嬴政。
嬴政站起身,走到圆形议席的中央,立于那尊青铜案前。他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人,然后拿起那支象征最终确认的、特制的金笔,在已经完全鎏金刻印完毕的《大秦宪章》增修玉册末尾,沉稳而有力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嬴政。
笔落,如同定鼎。
“礼成——!”冯劫高声道。
全体与会者,包括项羽、刘邦在内,皆肃然起身,面向中央那光芒流转的玉册,在张良的领诵下,齐声高呼:
“山河与律同在,华夏与宪同光!”
声浪滚滚,直冲云霄。
“咚!咚!咚!……”
九声象征着九州一统、宪章确立的铜炮,在城外依次鸣响。同时,早已准备好的数万只白鸽从广场四周腾空而起,振翅高飞,在启明城上空盘旋,如同撒向天下的宪章种子。
酉时正,大会准时闭幕。
与会者们带着复杂的情绪陆续离去。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沉思不语,也有人如刘邦般,已经开始琢磨着下一个“九年计划”里该怎么给自己谋点“福利”。
广场上很快空旷下来,只剩下夕阳的余晖,将圆形议席和中央的青铜案染成温暖的橘红色。
墨家巨子与法家学者,这两位监察令,亲自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那册已然不同的玉册合拢,放入一个特制的、刻满法家条文与墨家机关符箓的“宪章金匮”之中。在格物院官员和黑冰台卫士的严密护卫下,金匮将被送往原阿房宫遗址附近、一个由格物院最新设计、固若金汤的地下密库中永久封存。而其副本,将由快马信使,即刻发往联邦每一个郡县,每一个邦国。
嬴政最后一个离开广场。他回首望去,圆席空空,却仿佛仍能感受到刚才那场决定文明走向的辩论与表决所留下的余温。
制度,已在争吵与玩笑中确立。
规则,已在鎏金刻印间落定。
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至少,方向已然指明,框架已然搭建。
“接下来,”他望着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心中默念,“便是看这宪章之树,能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真正扎根,枝繁叶茂了。”
夜色渐浓,启明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与星空交相辉映,守护着这片刚刚接受了文明契约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