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些城,这座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的古老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赞普松赞干布,这位雄心勃勃的吐蕃领袖,下达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在城中划出一片特定的区域,建立一个名为“雪域匠造院”的机构。
这个匠造院,将成为吐蕃工艺技术发展的核心地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松赞干布不惜一切代价,从遥远的唐地“请”来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工匠。然而,这些工匠们的到来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其中一部分人是被松赞干布的优厚待遇和对技艺传承的承诺所吸引,自愿投奔而来;但更多的人则是被各种手段所利诱,甚至有些是被劫持而来。
无论他们的动机如何,这些来自唐地的工匠们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雪域匠造院中传授他们的技艺。这里汇聚了各种工艺领域的专家,有擅长雕刻的、有精通纺织的、还有精于金属加工的等等。他们将自己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吐蕃的学徒们,希望能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培养出新一代的工匠。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双方只能依靠手势和反复演示来沟通。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数十遍,每一次误解都要耗费半天工夫化解。高原环境更是对许多中原工艺提出了严峻挑战——这里空气稀薄,水沸不到一百度,需要特定温度的冶炼工艺往往难以精准掌控,唐匠们不得不反复调整方法,摸索适应吐蕃环境的技艺参数。
吐蕃工匠们学习极其刻苦,他们天未亮就起来磨炼技艺,夜里还围着火堆反复揣摩要领。然而过程依然缓慢而曲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唐匠看着正笨拙地尝试操作改良织机的吐蕃学徒,对同伴低声叹道:“这般学去,没个十年八年,难成气候。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纠正,每个窍门都要摸索数月。”他顿了顿,语气复杂,“只是…终究是被他们学去了。你看那织机虽然操作生疏,但已经能织出像样的花纹了。”
同伴则忧心忡忡地望向远方的雪山:“听说他们还派了数十人去天竺、泥婆罗学习造像、建筑之术。赞普的野心不小啊。若是将来吐蕃将各方技艺融会贯通…”他没有说下去,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这时,禄东赞恰巧前来视察。他仔细查看了工匠们的学习进度,虽然对当前进展并不十分满意,但眼中始终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傍晚时分,他对松赞干布坦言:“赞誉,汉人有句话叫‘笨鸟先飞’。我们起步晚,就更要用心学习。现在每一分积累,都是未来吐蕃强盛的基石。”他的目光越过帐篷,望向东方,“终有一日,我们不必再仰视长安的烟火,而是让吐蕃的炊烟与其他文明并肩飘扬在这片高原之上。”
夜幕降临,作坊里的火把依然通明,吐蕃学徒们还在练习着刚学到的技法,金属敲击声在寂静的高原夜空中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