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学宫,格物科专属的露天试验场。这里没有华丽的亭台楼阁,只有沙土地、水池、各种杠杆滑轮模型、以及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样本,充满了粗犷的实践气息。
博士宇文拓站在一群学子面前,指着场地中央几块不同颜色、质地的灰白色硬块(不同批次、配比的水泥样本)和几桶沙石、清水。
“今日实践课,课题——探究‘贞观泥’!”宇文拓的声音洪亮,“此物已用于加固萧关、修筑驰道,其坚若磐石之能,尔等或有所闻。然,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今日,尔等需亲手试验,观察此物由粉变浆、由浆变石之过程,并尝试探究其成分与特性!”
学子们顿时兴奋起来。张元、王铁柱等寒门子弟更是跃跃欲试。他们早就对这传说中的“神泥”充满好奇。
“分组!”宇文拓下令。学子们迅速分成几组,每组都分到一块水泥硬块、沙石、水和一些简单的工具(锤子、碾钵、木桶、木抹子等)。
张元、王铁柱和另外两个寒门学子一组。张元作为组长,立刻分配任务:“铁柱,你力气大,负责把这块‘泥’砸碎磨成粉!李二,你去取水和沙,按宇文博士说的比例准备好!赵三,你负责记录我们每一步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
“好嘞!”几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铁柱抡起锤子,小心翼翼地敲打水泥块,将其破碎,然后在碾钵里仔细研磨成细腻的粉末。李二量取清水和沙石。赵三则拿出炭笔和准备好的竹板(简易记录板)。
很快,水泥粉末、沙、水按比例混合。张元亲自用木棍搅拌。看着灰白色的泥浆在桶中逐渐变得粘稠、滑腻,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张元眼中充满了探索的光芒。
“快!铺砖!”张元指挥。几人用木抹子舀起砂浆,涂抹在青砖上,快速砌起一面小矮墙。接着,他们又用剩余的砂浆铺了一小块地面。
等待砂浆硬化的过程,其他组也在热火朝天地试验。崔明、王瑞那组却有些手忙脚乱。他们不屑于干这种“粗活”,指挥着同组的寒门学子动手,自己则在一旁指手画脚,抱怨尘土大、气味难闻。
“哼,磨石头,和泥巴,这也叫格物?简直有辱斯文!”崔明用袖子掩着口鼻,低声抱怨。
“就是,脏死了!早知道就不选这劳什子格物科了!”王瑞附和。
他们的抱怨被不远处的宇文拓听得一清二楚。宇文拓面无表情,心中却已将这二人划入了“朽木不可雕”的行列。
时间一点点过去。张元他们砌的矮墙和铺的地面开始硬化。张元用手摸了摸,又用指甲掐了掐,感受着硬度的变化。
“宇文博士!”张元忽然举手,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发现,此‘贞观泥’粉末,遇水则凝,愈发坚硬。然,其未遇水前,粉末状态时,似乎…怕潮?方才研磨时,学生手上有些微汗,沾到粉末的地方,似乎有轻微发热粘手之感?此为何故?”
宇文拓眼睛一亮!这个张元,观察力极其敏锐!水泥(生石灰成分)遇水会放热并开始水化反应,在粉末状态时,如果空气潮湿或手上出汗,确实会提前发生轻微反应,产生发热和粘手感。这是水泥的一个关键特性!他没想到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寒门学子,竟能注意到如此细微之处!
“问得好!”宇文拓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笑容,“张元所察极细!此乃‘贞观泥’一重要特性!其性喜燥恶湿!未使用前,需密封存放于干燥之处!若受潮,其凝结硬化之效将大打折扣!此点,于存储、运输、使用皆至关重要!尔等务必谨记!”
宇文拓顺势讲解了水泥水化放热的基本原理(用古人能理解的方式),强调了防潮的重要性。张元认真听着,飞快地在竹板上记录,眼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王铁柱等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而崔明、王瑞等人则面面相觑,他们根本没注意到这些细节,更无法理解其中“奥秘”,只觉得张元在哗众取宠。但宇文拓的赞赏,却让他们心中更加不爽。
实践课结束,各组提交记录。宇文拓仔细翻阅,张元组的记录最为详实细致,观察点独特,提出的问题也最具价值。崔明组的记录则潦草敷衍,错漏百出。
“张元,留下。”宇文拓点名。
张元有些忐忑地留下。宇文拓看着他,眼中带着期许:“你今日所问,切中要害。心思缜密,善于观察,此乃格物之本。工部阎尚书近日欲在学宫选拔数名优异学子,参与‘贞观泥’工艺改良之辅助记录、测算事宜。你可愿往?此乃接触工部核心机密之机,需立下重誓,严守秘密!”
张元闻言,激动得浑身一颤!参与“贞观泥”改良?接触工部核心?这是天大的机遇!
“学生愿意!学生立誓,必严守机密,万死不辞!”张元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他知道,这条路或许充满未知,但却是他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阶梯!而他敏锐的观察力,已为他敲开了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