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丰的《平定西域露布》如同一声惊雷,在已然暗流涌动的长安城炸响。
捷报经由官方驿传与往来商旅的口耳相传,迅速传遍京畿。市井坊间,酒肆茶楼,人人都在谈论杜帅如何运筹帷幄,北庭铁骑如何千里奔袭,安西军如何东西夹击,最终将那肆虐西域多年的突骑施连根拔起。更有葛逻禄内附、昭武诸国归心的消息,更让久经战乱、渴望扬眉吐气的大唐子民热血沸腾。
“了不得!杜帅真乃我大唐的卫霍再生!”
“听闻那突骑施可汗的首级不日就要献俘太庙!”
“西域一平,商路再开,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民间欢腾,朝堂之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正式的朝会上,肃宗李亨当众宣读了杜丰的露布奏疏。百官反应各异。以郭子仪为首的一干勋贵老臣,面露欣慰,纷纷出列盛赞杜丰之功,认为此功当彪炳史册,请陛下重赏。太子一系的官员更是与有荣焉,言辞间对杜丰推崇备至。
然而,在一些角落,尤其是在部分以清流自居、或与某些潜在利益集团关联密切的官员脸上,却能看到一丝微妙的不自然。他们或低头不语,或随大流地附和几句,眼神中却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之类的流言,虽未敢在明面上提及,却如同殿宇角落的阴影,驱之不散。
肃宗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地接受了百官的朝贺,对杜丰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言称“杜卿不负朕望,功在社稷,当有重赏”,并令有司即刻筹备献俘太庙及封赏事宜。然而,他并未当场对杜丰奏疏中“请求回京”及“缴还河西节钺”的部分做出明确回应,只言“西域善后事宜,仍需杜卿妥善处置,具体归期,容后再议”。
这番表态,看似合情合理,却让一些有心人嗅到了更深层的意味。
退朝之后,肃宗独留下太子李豫与几位核心重臣于偏殿议事。
“杜丰奏请回京,诸卿以为如何?”肃宗端起茶盏,轻轻拨弄着浮沫,语气平淡。
太子李豫率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急促:“父皇,杜师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如今西域初定,正宜回京休整,父皇亦可当面垂询边事,委以更重要的朝堂之任。儿臣以为,当速准杜师所请,并派使者劳军,以示天恩!”
肃宗未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沉默的郭子仪:“子仪,你以为呢?”
郭子仪须发皆白,神色沉稳,躬身道:“陛下,杜丰之功,确系罕有。其请归之举,亦是臣子本分,彰显其忠谨之心。老臣以为,准其回京述职,理所应当。然西域百废待兴,防务移交、诸蕃安抚,千头万绪,确需一二能臣坐镇交接,不宜操之过急。杜丰所请缴还河西节钺,陛下或可暂缓,待其回京,面陈详情后,再行定夺,亦显陛下信重之意。”
郭子仪老成谋国,既肯定了杜丰的功劳与忠心,也考虑了现实的稳定需要,更顾及了皇帝可能存在的疑虑,提议了一个稳妥的折中方案。
肃宗微微颔首,又看向另外几位大臣,得到的意见大同小异,均认为杜丰应当回京,但在具体时间和权力交接上需稳妥。
“朕知道了。”肃宗放下茶盏,“杜卿之功,不可不赏。其归心,亦不可不顾。然西域之事,确如子仪所言,关乎长远。这样吧,即刻派钦使前往凉州,犒赏三军,宣示朕意。至于杜卿回京具体事宜……待钦使返回,禀明西域实际情况后,再行定论。”
这便是将决定权,又往后推了一程。太子李豫嘴唇动了动,似乎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父皇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
---
凉州,杜丰接到了朝廷的第一波反馈。
钦使带着浩荡的犒军队伍和肃宗的大量赏赐抵达,宣读了充满褒奖之词的诏书,赐下金银绢帛、御酒美食,犒劳前线将士,并对杜丰及其麾下主要将领进行了初步的封赏擢升。杜丰本人仍兼太子太傅,实封食邑再加五百户。仆固玚、浑瑊、梁宰、刘晏等皆有升迁。
场面隆重,恩宠备至。
然而,在私下接见钦使时,杜丰敏锐地察觉到,诏书和钦使的口谕中,对于他“回京”与“缴还节钺”的请求,都用了“陛下深知卿意,然西域善后为重,稍待时日,必有恩命”之类的模糊言辞。
送走钦使,杜丰独自在书房中沉思。
皇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功劳,我认,也重赏;但人,暂时还不能完全放回来,兵权,也还不能完全交。一方面,西域的稳定过渡确实需要他这把“快刀”坐镇;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想借此观察,看他杜丰在如此殊荣和权力面前,会是如何反应,是否会流露出丝毫的骄矜或不满。同时,也是给长安各方势力一个缓冲和重新布局的时间。
“陛下这是要再掂量掂量我啊。”杜丰心中了然,并无太多意外,更无怨怼。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这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他并不焦急。西域的善后工作千头万绪,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将这片广袤土地彻底梳理一遍,打下牢固的根基。他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行各项政策:
· 军事上:重新划分安西、北庭防区,整编归附的葛逻禄等部族“蕃军”,推行更完善的轮戍制度。将河西军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军械标准化、以商养军等,逐步推广至安西、北庭。
· 政治上: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暂由梁宰兼领),统辖安西、北庭军政,加强对归附诸国的管理和影响。重用裴识等熟悉外交的官员,加强与昭武九姓、乃至更西边势力的联系。
· 经济上:全面放开并鼓励丝绸之路商贸,由柳明澜的“兴业社”牵头,组织大规模商队,并借助朝廷力量,清剿沿途马匪,设立官方驿站,提供安全保障。河西的“蜀江钱票”开始尝试在西域主要城市流通。
· 情报上:凌素雪伤势渐愈,已开始着手重建“察事司”西域网络。她利用自身对摩尼教内情的了解,指挥手下精锐,在西域各国展开了数次精准的清除行动,摩尼教势力遭受重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
杜丰的沉稳与高效,通过各种渠道传回长安,让那些暗中观察的人挑不出任何错处。他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不疾不徐地将西域这块刚刚收复的璞玉,精心雕琢成器。
时间一晃,又是月余。
这一日,杜丰接到了两封重要的长安来信。
一封来自太子李豫。信中,太子除了表达对杜丰的思念与崇敬,更透露了一些朝中近况,并隐晦地提醒杜丰,陛下近来身体时有不适,虽非大病,但精力已不如前,对身后之事尤为关注。字里行间,透着对杜丰早日回京的殷切期盼,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的隐忧。
另一封,则来自程元振。这位内侍省监的信,依旧言辞恭谨,信息量却更大。他先是恭喜杜丰加官进爵,随后提到,朝中关于杜丰回京的议论已渐趋一致,认为杜丰劳苦功高,长期滞留边关非朝廷待功臣之道。他甚至暗示,已有御史上书,正式提请陛下召杜丰回朝,出任宰辅。
“然,”程元振笔锋一转,“大家(皇帝)近日偶感风眩,虽无大碍,却更显念旧。前日翻阅旧档,见杜帅当年于灵武、凤翔辅佐之往事,曾对左右感慨‘杜丰,纯臣也’。奴婢揣测,大家心中,或已有所思量。杜帅不日或将接到归京明诏,还望早作准备。”
两封信,一明一暗,将长安的局势与皇帝的心态,清晰地勾勒在杜丰面前。
太子需要他回去稳固地位,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局。皇帝在病中念及旧情,猜疑或许稍减,但“纯臣”的评价,既是肯定,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皇帝希望他永远只是一个忠心的臣子。
杜丰放下信,走到窗前,望着凉州城外广袤的天地。西域的烽火暂熄,但他的征程,远未结束。长安,那座汇聚了天下权力与阴谋的城池,才是下一个,或许更为复杂的战场。
他知道,归京的诏书,很快就会到了。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