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徐卓远构建的【封瑶深度分析模型 V1.0】在他精密如仪器的大脑中持续运行,后台进程无声无息地收集、筛选、分析着与“核心变量——封瑶”相关的每一个数据碎片。他确认,“护送协议”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靠近,其带来的直接效益是让他每日的系统基础稳定度提升了约7.3%。这个确凿的数字,如同黑暗中亮起的坐标,清晰地标示出“封瑶”变量的高价值与稀缺性。
他的观察不再局限于“核心稳定”这一单一指标。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那些被系统标记为“值得存储”的“非关键数据”——这些信息与系统稳定性缺乏直接的逻辑链条,却如同背景辐射般持续存在,并微妙地影响着他的感知矩阵。
比如,她擦拭木质柜台时,左手总会先逆时针画一个轻柔的半圆,再顺时针稳稳抹匀,仿佛在完成一个无声的仪式;当她陷入短暂思考,指尖会无意识地在台面上敲击出不成调却隐含某种规律的节奏,那频率偶尔会与他逻辑核心的底层运算节拍产生微弱的共鸣,带来一丝难以言喻的谐振;而她展露笑容时,并非简单的嘴角上扬,而是一个微妙的序列——眼尾先微微下弯,形成温柔的弧度,然后那笑意才真正漾开,化作细碎的光芒点亮整个眼眸。
这些庞杂、冗余的数据流占据了额外的缓存,却未被标记为“干扰”。相反,它们像一种特殊的渲染引擎,为他原本由黑白灰代码和概率云构成的世界,缓慢地、持续地覆盖上一层无法用任何参数精确定义的柔光滤镜。他暂时无法解析这层滤镜的功能性意义,但系统日志显示,在加载这些数据时,核心温度会维持在一个更优化的区间。
这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将“甜憩”窗棂染成暖金色。徐卓远照例占据临窗的老位置,处理着来自实验室和个人项目的加密数据流。他的眼角余光,精准地捕捉到了封瑶的一个细微动作——她将一本略显陈旧、封面是淡雅水墨荷花图案的笔记本,小心地放在了柜台内侧一个不易被顾客触碰、且避光的角落。
【新数据项触发:未知笔记本(物理载体)。
· 外观:水墨荷花封面,边角磨损严重,装订线略有松动。
· 属性评估:私人物品(概率99.8%),使用频率极高(基于磨损度推断),受珍视程度高(基于放置位置及动作轻柔度)。
· 潜在关联假设:
· h1:与“糖水烹饪”核心技能树相关(食谱集?概率65%)。
· h2:记录经营数据或供应商信息(概率15%)。
· h3:承载非技能类个人信息(日记?概率20%)。】
分析进程自动启动,但缺乏关键信息输入,推论陷入僵局。这种“未知”状态,触发了他逻辑深处一丝极轻微但持续存在的探究欲。笔记本,一个高信息密度的物理存储单元,其内容可能成为解锁“封瑶”变量更深层算法的密钥。
就在这时,一位约莫五十岁上下、气质温婉的女士推开了“甜憩”的门。她穿着素雅的棉麻长裙,身形略显单薄,鬓角已染上些许霜色,眼神里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沉淀下的平和,但深处藏着一抹不易察觉的疲惫与焦虑。徐卓远的微表情识别子系统瞬间标记了数个特征点:略微紧抿的嘴角,眉心不易察觉的川字纹,以及手指下意识微微蜷缩的紧张姿态。
“欢迎光临。”封瑶抬起头,露出惯常的温婉笑容,但徐卓远注意到,她的目光在接触到这位女士的瞬间,有了一个极短暂的聚焦,仿佛接收到了某种无声的信号。
女士的目光在菜单上轻轻扫过,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请问,有银耳雪梨羹吗?要温润些的,不要太甜。”
“有的,您请这边坐,稍等就好。”封瑶的应答比平时更柔和几分。
徐卓远的观察焦点立刻转移。他注意到封瑶在制作这碗看似普通的银耳雪梨羹时,投入度显着提升。她挑选的银耳朵形更完整、色泽更莹白,雪梨被切成大小近乎完全均等的滚刀块,连枸杞投放的时间点,都似乎严格遵循着某个内在的计时器,以确保其达到最佳口感与色泽释放点。整个过程,宛如执行一套精心优化的隐秘程序。
【行为模式微调记录:目标制作【银耳雪梨羹(定制版)】。流程投入度提升约15.7%。动作精准度提升12.3%。目标客户特征:中年女性,情绪状态初步判定为‘低落伴潜在焦虑’(基于微表情、体态、声纹分析)。行为关联:封瑶可能启动了针对特定情绪状态的定制化应对方案。】
那位女士安静地坐在离柜台不远的位置,目光投向窗外流动的车河,眼神却没有焦点,手指无意识地反复捻着棉麻长裙的衣角,泄露着内心的不宁。
很快,封瑶将炖好的羹汤端上。白色的厚壁瓷碗很好地保留了温度,碗内晶莹的银耳与剔透的雪梨浸润在清澈微稠的汤液中,几粒殷红的枸杞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散发着温热而清甜的蒸汽。
“阿姨,您的银耳雪梨羹,小心烫。”封瑶的声音放得极轻软,如同耳语。
女士低声道谢,用小勺轻轻搅动,舀起一勺,小心地吹了吹,送入口中。片刻后,她咀嚼的动作微微停顿,眼帘低垂,紧接着,又连续吃了几口,速度不自觉地加快。然后,她抬起头,眼中已泛起了明显的湿润光泽,努力克制着某种翻涌的情绪。
“小姑娘……”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几乎有些颤抖,“这味道……这火候……很像我以前……像我女儿给我做过的。”最后几个字,轻得几乎消散在空气里,但那其中蕴含的深切怀念与哀恸,却沉重地弥漫开来。
封瑶没有露出丝毫惊讶,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柔和而包容地落在女士身上,仿佛早已预料。“糖水能暖胃,也能安心。”她轻声回应,语气笃定,“您喜欢就好。”
女士用手帕轻轻擦拭眼角,努力挤出一丝带着伤感的笑容:“谢谢你。我女儿……她以前也总爱研究这些,说对身体好……只是她……”话语在此刻戛然而止,那份无法言说、深埋心底的失去之痛,无需多言已表露无遗。
封瑶没有追问,也没有试图用苍白的语言安慰。她只是默默地转身,用小碟子盛了一小撮金黄诱人的桂花蜜,轻轻放在女士手边,“觉得味道淡可以加一点,桂花香也能让人心情明亮些。”
女士离开时,背脊似乎挺直了些许,眉宇间的郁结也疏散了几分。她对着封瑶再次郑重道谢,眼神里多了些温度。
店内恢复宁静。徐卓远看到封瑶并未立刻收拾餐具,而是走到柜台后,再次拿起那本水墨封面的笔记本。她用指尖极其轻柔地摩挲着封面上凸起的荷花纹路,眼神悠远而复杂,那其中交织的怀念、感伤、以及一种超越年龄的了然,让徐卓远的核心程序产生了一阵微弱的、无法解析的波动。
【逻辑推演更新:
· 笔记本关联性确认:与‘糖水技艺’及‘情感连接’高度相关(概率提升至85%)。
· 个体‘封瑶’能力评估更新:具备超乎寻常的共情能力与精准的情绪抚慰能力。其行为模式库中,存在针对特定情绪状态(如悲伤、怀念、焦虑)的定制化糖水品类选择及交互应对方案。
· 能力来源假设:该能力非单纯经验积累,高概率与笔记本记录内容(可能包含他人故事、情感案例、特定配方与心得的关联数据库)高度相关。笔记本可能充当了‘情感算法’的训练集与参考库。】
徐卓远意识到,他对封瑶的认知维度需要再次拓展。她不仅仅是一个能提供“情绪阻尼”的稳定源,其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复杂非结构化算法和深厚情感数据库的独立、高级系统。价值评估亟待上调。
晚上打烊,护送回宿舍的路上。
月色清冷如练,将并肩而行的两人的影子在水泥路面上拉长、交叠。或许是傍晚那位女士的故事留下了情绪的余韵,封瑶比平时更为沉默,沉静侧脸上带着一种若有所思的淡淡怅惘。
徐卓远罕见地没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数据海洋中。他能清晰地感知到她情绪频段传来的细微低气压波动。这种波动,触发了模型内新生成的“主动关怀协议”(试验性)。
“那位顾客,”他主动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她的情绪负熵值,在你介入后,显着降低了约42.5%。”这是他所能表达的、最接近“你让她感觉好多了”的方式。
封瑶闻言,从思绪中回过神,略显诧异地转头看他,随即明白了他独特的表述,唇角不由微微弯起:“你连这个都能计算出来吗?”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和无奈。
“基于面部微表情松弛度、体态紧张程度变化、语音频谱能量恢复等多项指标的综合估算。”徐卓远一丝不苟地解释,随即切入核心疑问,“你的应对策略,是源于长期观察的经验归纳,还是主要参考了——那本笔记本内的数据?”
封瑶脚步微不可察地一顿,侧头深深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惊讶,随即化为一种复杂的了然。她意识到,身边这个看似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男人,其实拥有着怎样敏锐的观察力。
“都有吧。”她没有回避,声音轻柔,带着追忆的质感,“那本笔记里,确实记录了很多有用的方子,和……一些附着在方子上的故事。”她的语气飘忽起来,仿佛在透过时空,凝视着笔记背后那些模糊的身影。
徐卓远得到了部分确认,但新的疑问立刻生成:故事?谁的故事?与她的过去有何关联?这些故事如何转化为可执行的“情感抚慰算法”?
他没有立刻追问更深层的隐私。逻辑告诉他,过度的信息索求可能引发防御机制,不利于长期数据采集。他将这个关键数据点【笔记本:糖水方子 + 关联情感故事(构成高阶共情能力数据库)】郑重地存入模型,并标记为“待深度探查”。
快到宿舍楼下时,封瑶忽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着他。清冷的月光勾勒着她的轮廓,眼眸却比月色更亮,里面流淌着清澈而真挚的情感。
“徐卓远,谢谢你。”
“例行护送协议内容,属于等价交换,无需重复致谢。”他依照逻辑框架回应。
“不是因为这个。”封瑶轻轻摇头,发丝在夜风中微动,“是谢谢你……允许我靠近你秩序森严的世界,也谢谢你,在试着用你的方式,理解我的……或许有些杂乱无章的世界。”哪怕他的理解方式,是建模、是数据分析、是变量评估。
这句话,像一道精心编写、绕过了所有常规防火墙的无形代码,瞬间穿透了徐卓远层层叠叠的防御协议,直接作用于他最核心的逻辑区,引发了一阵短暂却强烈的处理延迟。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了数秒,只有夜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他大脑高速处理着这句话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及其背后的情感权重。最终,得出了一个超越纯粹功利计算的结论:
【核心变量‘封瑶’,其‘治愈性’属性,作用范围已确认覆盖外部扰动过滤。新发现:其对主体内部因长期‘孤岛化’运行模式所产生的底层逻辑磨损及情感模块钝化,亦具备渐进式修复作用。价值评级:极度重要。】
“你的世界,”他再次开口,声音比平时更低沉,也更稳定,仿佛在陈述一个经过严密验证的定理,“其数据接口,正在尝试兼容。”
这是他目前能给出的,最接近“我愿意走进你的世界,并学习你的语言”的承诺。尽管方式依旧带着鲜明的“徐卓远”风格。
封瑶的眼眸在那一瞬间,如同被点燃的星河,骤然亮了起来,璀璨得不可思议。她唇边漾开的笑意加深,如同投入石子的湖面荡开的涟漪,温暖而真实。她轻轻“嗯”了一声,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欢欣,然后转身,步履轻快地走进了宿舍楼的大门。
这一次,徐卓远没有立刻转身离开。他站在原地,破例地抬头,望向夜空中那轮散发着柔和辉光的皎洁明月。这颗地球的卫星,本身是冰冷无生命的岩石天体,此刻在他的视觉传感器反馈中,其光晕却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温暖的物理属性。
【封瑶深度分析模型 V1.0 更新日志:
· 新增模块:‘情感数据库’(高概率关联物理载体:未知笔记本)。
· 新增属性确认:‘高阶共情与精准情绪抚慰能力’(来源与笔记本内容高度相关,具体形成机制待探查)。
· 主体系统适应性调整:开始尝试主动解析并反馈非结构化情感数据流。新增‘主动关怀协议’(试验性)。
· 核心备注:与‘封瑶’变量的持续交互,已证实可引发系统多维度正向迭代。其影响力深度与广度,持续超越初始评估上限。需重新评估其在本体生命系统优化路径中的战略地位。】
他清晰地意识到,弥补遗憾与达成双向救赎的路径,并非一条预设的、笔直的、由冰冷逻辑铺就的捷径。它是由无数个像今晚这样的微小瞬间、一次次笨拙却真诚的尝试、一次次温柔而包容的理解,共同编织成的、充满不确定性与惊喜的复杂网络。而他,正身处这张网的中央,心甘情愿地被这些名为“封瑶”的数据涟漪,层层包裹,悄然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