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家人笨拙的爱
金奖的喧嚣与荣耀,随着颁奖典礼的结束,逐渐沉淀为内心深处扎实的底气。回到校园,夏日的雷雨早已停歇,天空澄澈如洗,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一切都仿佛被那场雨洗涤过,焕然一新,正如他们历经淬炼后愈发沉静的心境。
“心桥”团队载誉而归,在校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采访、邀约、祝贺纷至沓来,甚至有嗅觉敏锐的科技媒体想要深入报道团队核心成员的故事。然而,徐卓远和封瑶却默契地选择了低调处理。他们婉拒了大部分过度曝光的活动,将精力重新投入到项目的完善与后续规划中。
“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徐卓远在团队内部小会上如是说,他的目光扫过桌上那座沉甸甸的奖杯,最终落在封瑶身上,两人交换了一个了然的眼神,“‘心桥’从原型到真正应用于世,帮助更多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停留在掌声里。”这份清醒与远见,让团队成员们迅速从成功的喜悦中抽身,重新聚焦于代码、算法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新增剧情:封瑶的内心成长与对家庭的反思)
封瑶尤其感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前世的她,或许会沉醉于名利,但重生后的她更珍视实在的成长与情感的联结。她想起决赛前那段紧绷的时光,父母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那条来自母亲的、简短的“加油”短信,以及父亲默默转账让她“别省着”的举动,都曾在她心湖投下石子。她开始学着用更成熟的眼光去解读父母沉默背后的关心。她知道,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或许,也需要她主动迈出更多步。
(扩写家庭互动,增加细节和层次)
决赛次日傍晚,封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依旧带着惯常的拘谨,甚至比平时更慢了些,仿佛字斟句酌:“瑶瑶,晚上……回家吃饭吗?你爸他……今天特意跑了趟水产市场,买了你以前喜欢吃的鲈鱼,挺新鲜的。”
没有直接提及决赛,没有热烈的夸赞,但这句看似平常、甚至带着点小心翼翼试探的邀约,却让封瑶心头一暖,鼻尖微微发酸。她几乎能想象父亲在鱼摊前犹豫挑选,母亲在家反复练习如何开口的场景。这已是性格内敛、不善表达,且曾因期望过高而给她带来压力的父母,所能做出的、最努力的靠近。
“好,我晚上回去。”她压下喉间的微哽,声音放得格外轻柔,甚至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哄慰般的语气,“我也……有点想家了。”
饭桌上的气氛依旧不算热络,却有一种微妙的缓和。父亲依旧沉默居多,但会默默将她喜欢的菜挪到她面前,在她提到一个技术难点时,虽然听不懂,却也罕见地没有打断,只是皱着眉,似乎在努力理解。母亲则絮叨着让她多吃点,说她看起来比上次回家又瘦了,是不是学习太辛苦。
“没有,妈,项目成功了,心里轻松,反而胖了点呢。”封瑶尝试用轻松的语气回应,主动夹了块鱼肉给父亲,“爸,您也吃,这鱼味道挺好。”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嗯”了一声,低头吃饭的速度似乎慢了些。
她没有过多谈论比赛带来的光环,而是分享了团队里一些有趣的琐事,比如某个学弟调试程序时闹的笑话,徐卓远面对媒体提问时一板一眼的认真模样。父母听着,脸上露出些微放松的神情,母亲甚至跟着笑了笑。他们问起她接下来的学业安排,语气里少了从前那种隐形的压力与比较,多了几分纯粹的、对她个人状态的关心。
离开时,母亲不仅塞给她一盒洗好的、精心挑选过的水果,还悄悄往她包里塞了几个她小时候爱吃的传统糕点。“路上吃,”母亲低声说,“别饿着。”
父亲则坚持送她到小区门口,在她转身时,在她身后沉默地站了一会儿,最终只说了句:“路上小心。有事……给家里打电话。”那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有些苍老,却透着一种笨拙的坚定。
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晚风拂面,封瑶看着手里那盒沉甸甸的水果和包里的糕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眶却有些湿润。这种笨拙的、沉默的、甚至有些迟来的亲情,不再像前世那样让她感到委屈和失落,反而如同细密的针脚,正在一点点缝合她记忆深处那些因忽视、误解和过高期望而产生的裂痕。她不再执着于要求他们变成理想中善于表达、热情洋溢的父母,而是开始学习接纳并珍惜他们独有的、用行动而非言语表达的、沉默而坚实的爱。这种自我接纳与对亲情的重新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成长与灵魂的救赎。
(扩写林教授到访,增加背景信息和互动细节)
这天下午,封瑶独自在实验室整理决赛前后积累的数据和反馈,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到来了。来人是计算机系的元老之一,林振华教授,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德高望重,但近年来已较少参与具体事务、潜心着书立说的老先生。他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身形清瘦,但眼神却异常矍铄,透着智慧的光芒。
“封瑶同学,对吗?”林教授笑容和蔼,目光温和地打量着她,“我来找徐卓远,也顺便看看你。你们那个‘心桥’项目,很不错。”
“林教授您好!”封瑶连忙起身,恭敬地回应,心里有些惊讶于这位深居简出的老先生会亲自前来,“徐卓远他刚去图书馆查一些关于情感计算最新进展的资料了,您有什么事我可以转达?或者您先坐会儿,我给他发个信息?”
林教授摆摆手,示意她不用着急。他的目光落在实验台中央那座熠熠生辉的金奖奖杯上,眼神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透过它看到了更久远的时光:“没关系,等等他也好。我这次来,其实是为了你们这个‘心桥’项目,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卓远母亲,苏念慈当年的一些研究设想而来。”
封瑶心中一动,立刻请林教授在旁边的椅子坐下,为他倒了杯温水。她安静地坐在对面,没有催促,给予老者整理思绪的时间。
林教授缓缓道来,声音带着岁月的沉淀:“念慈是我带过的最有灵气的学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个。那会儿,人工智能的研究主流还在追逐算力和逻辑推理的极致,但她当年的研究方向就已经非常前沿,甚至有些‘不合时宜’——她早早地聚焦于情感计算与人性化交互,坚信机器的终点应该是理解和抚慰人心。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甚至被部分人视为‘不务正业’的。”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惋惜,“她留下了一些未正式发表的笔记和初步构想,很多都只是碎片化的灵感火花……”他看向封瑶,目光变得锐利而充满期待,“我听卓远父亲提起,卓远在决赛中引用了念慈笔记里的话。我就在想,或许念慈那些零散的、被时代暂时搁置的智慧火花,能给你们年轻人,给你们这个已经走到台前的‘心桥’项目,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她的某些想法,可能直到今天,才真正等到了技术土壤和时代的需求。”
(新增剧情:徐卓远归来,与林教授的深入交流)
正说着,徐卓远抱着几本厚厚的参考书和打印的文献回来了,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看到实验室里的林教授,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迅速放下书本,恭敬地站直问好:“林教授?您怎么来了?”他对这位母亲当年的恩师,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
林教授看着徐卓远,眼神中充满了对故人之后的欣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孩子,我看了决赛的报道,也听说了你们项目的情况。你母亲如果看到你今天取得的成就,看到你不仅没有回避,反而主动接续、并且沿着她当年憧憬的方向走了这么远、这么扎实,她一定会非常、非常欣慰。” 他说着,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郑重地取出一个边缘已经磨损的牛皮纸袋。
“这里,”林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是她当年与我频繁讨论时留下的一些更详细的演算手稿复印件,还有几封我们探讨学术问题的通信复印件。这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非逻辑情感建模’、‘情境感知与情感流变’的构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价值,甚至可能触及了当前研究的一些盲区。我想,这或许能和她留给你的那些私人笔记相互印证,补全一些缺失的环节。”
徐卓远几乎是屏住呼吸,郑重地双手接过那个泛黄的纸袋,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母亲的学术遗产,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再次汇聚,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不仅是对他技术道路的指引,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传承与失落已久的情感连接。他紧紧握着纸袋,如同握住了母亲当年未竟的梦想。
(扩写研究突破的发现过程,增加技术探讨和情感共鸣)
送走林教授后,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徐卓远迫不及待地,却又极其小心地翻开林教授带来的手稿复印件。泛黄的纸张上,是母亲清秀而有力的笔迹,密密麻麻的公式、图表旁,时常伴有她充满洞察力的注释。
“瑶瑶,你看这里,”他指着一处复杂的、关于情感状态连续性的公式推导,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母亲当年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单纯基于概率和离散事件的模型,根本无法有效捕捉人类情感的动态流变性和上下文依赖性!她提出了一个基于‘情境场’理论的连续感知框架,试图将环境、个人历史、即时交互都纳入情感分析的考量……”
他越说越激动,拿起母亲的一页手稿,又翻开了自己的项目笔记和叶景澜之前提供的一些思路:“你看,这个‘情境场’的概念,虽然当时的数学工具还不完善,但其核心思想,和叶景澜提到的关于动态优化、延迟满足背后的情感决策机制,以及我们‘心桥’试图构建的、能够实时响应并适应使用者情感变化的动态情感图谱,在底层逻辑上是惊人地相通!她几乎预言了我们现在遇到的瓶颈和可能的突破方向!”
封瑶凑过去,虽然对那些深奥的数学推导不能完全理解,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徐卓远话语中的激动与震撼,也能看懂那些手稿旁绘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示意图和注释。她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天才母亲”形象,而是一个在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凭借惊人的直觉、热忱与坚持,孤独而艰难地探索着未来方向的先行者身影。那些手稿,不仅仅是学术资料,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思想火花的珍贵记录。
“伯母的思想,真的走得很远,很远。”她由衷地感叹,声音里充满敬意,“她不仅是你血脉相连的母亲,更是一位在迷雾中为我们点亮前路灯塔的、值得敬重的前行者。”
徐卓远抬起头,目光灼灼,那是一种找到了更深层动力和目标的光芒,驱散了他眼底最后一丝因童年遗憾而留下的阴霾:“嗯。之前,我做‘心桥’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为了弥补当年未能理解母亲的遗憾。但现在,接过林教授递来的这一切,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我要做的,不仅是完成一个优秀的毕业项目或者创业产品,更是要继承母亲的遗志,把她和像林教授这样的前辈们那些曾经被埋没的、充满温度与远见的构想,在这个技术条件逐渐成熟的时代,真正地、完整地实现出来,让它们发挥作用,去帮助需要的人。”
他的话语坚定而充满力量,如同远处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前路,更清晰地标定了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肩负的使命。
封瑶看着他,心中柔软成一片,又充满了并肩前行的力量。她的重生,治愈了自己的伤痕,让她学会了理解和接纳,也让她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他追寻光的路上的同行者与支撑。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他因兴奋而有些冰凉的手指,微笑道:“无论这条路还有多远,有多少技术难关要攻克,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你走下去。”
徐卓远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十指相扣,温暖的力量在彼此间传递。实验室的窗外,夕阳正缓缓西沉,天边晕染开一片温暖而绚丽的橘红色,预示着翌日必将是个晴朗的好天气。那座象征过去荣誉的奖杯在柔和的余晖中闪烁着内敛的金光,但它不再是唯一的焦点。他们知道,比奖项更重要的,是这条刚刚因传承而铺陈开来的、充满意义与挑战的道路,是身边触手可及的、理解与支持彼此的温暖,是那些正在被弥补的遗憾、被重新解读的亲情与被接续的梦想。
灯塔长明,光芒穿越时空。而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坐标,并将携手向着那片更广阔、更深邃的技术与人文交织的海域,扬帆起航。青春的遗憾正在被爱、努力和理解一点点填平,新生的篇章,笔触愈发稳健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