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团队协作
与林浩团队那场不见硝烟却激烈异常的“交流”,仿佛一剂高效的催化剂,不仅没有挫伤“心桥”团队的锐气,反而将成员间的凝聚力与斗志淬炼得更加纯粹和坚实。徐卓远的变化尤为明显。那份因父亲信息而笼罩的阴郁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内敛而锐利的专注。他不再将林浩视为纯粹的挑衅者,而是一个值得全力以赴的、高水准的“试金石”。这种认知的转变,让他整个人的状态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像一把经过精心打磨、即将出鞘的利剑,剑锋所指,皆是前路。
------
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成了常态。徐卓远带领着技术核心成员,针对林浩提出的每一个刁钻问题,甚至推演可能出现的更极端情况,进行着近乎苛刻的代码优化和算法迭代。他们专门建立了一个“压力测试沙盒”,模拟高并发、恶意输入、数据污染等极端场景,确保“心桥”的核心算法——那个能动态感知并适配用户情绪状态的智能引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和精准。封瑶则埋首于用户心理模型与伦理边界的设计,将那天应对林浩时阐述的理念,细化为一条条清晰的操作指南和系统提示逻辑。她引入了更细致的“情绪过载保护机制”和“危机干预转介流程”,确保技术向善的初衷不被扭曲。何阳依然是团队的润滑剂和气氛担当,在高压下插科打诨,用他特有的方式缓解着紧张情绪,甚至弄来一个“进度突破铃铛”,每当有小的技术难点被攻克,清脆的铃声便会响起,带来片刻的欢腾与激励,确保着团队士气的高昂。
在这片忙碌中,徐卓远和封瑶之间那种无需言明的默契与信任,成了团队最稳定的基石。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彼此都能心领神会。徐卓远会在封瑶因为长时间查阅文献而揉捏眉心时,默默递上一杯温度刚好的热茶,茶包是她偏爱的茉莉花口味;封瑶则会在徐卓远陷入技术瓶颈、眉宇紧锁时,不是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用几句轻缓的话语或一个心理学角度的启发,比如“或许可以尝试从用户‘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角度反向推导?”帮他拨开思维的迷雾,找到新的突破口。他们并肩作战,互相支撑,那种流淌在彼此之间的温情与理解,比任何热烈的告白都更动人心弦。团队成员们都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份美好,它如同无声的乐章,滋养着整个团队的氛围。
-----
这天傍晚,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的团队决定稍作休息。何阳拉着几个队员去楼下自动贩卖机买饮料,实验室里暂时只剩下徐卓远和封瑶。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室内的一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连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金粉。徐卓远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身旁的封瑶身上。她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侧脸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异常宁静美好,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
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包裹着徐卓远。他想起重生前那个封闭、阴郁、将所有善意拒之门外的自己,在那个时空里,他从未想象过能拥有如此并肩作战的伙伴和灵魂契合的恋人。再看看眼前这个能让他毫无保留展露真实情绪、共同面对风雨的女孩,心头涌上巨大的庆幸与感激,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后怕——差一点,他就错过了这一切。他伸出手,轻轻覆盖在封瑶握着笔的手背上,指尖微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封瑶笔尖一顿,抬起头,对上他深邃专注的目光,那目光里翻涌着太多她读得懂的情绪——依赖、感激、爱恋,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她微微一愣,随即唇角弯起温柔的弧度:“累了?”她的声音像羽毛拂过心尖。
“没有。”徐卓远摇头,声音低沉而柔和,带着一丝长时间专注后的沙哑,“只是突然觉得,现在这样,很好。”他环顾了一下充满科技感却又因为团队成员的个人物品(如何阳桌角的迷你盆栽,封瑶挂在椅背上的柔软披肩)而显得温馨的实验室,“有目标,有伙伴,有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渐沉的暮色,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语气变得更为郑重:“瑶瑶,晚上……陪我回趟家吧?”
封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她知道徐卓远与父亲徐建宏的关系一直是他心底最沉重的一块巨石,回家对他而言,往往意味着压力、审视与不愉快。他突然主动提出这个邀请,意义非同一般。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回家,更像是一次主动的“破冰”尝试,一次面向过去阴影的正面宣战。
“回家?”她轻声确认,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探询。
“嗯。”徐卓远点了点头,眼神复杂,但不再有以往的逃避与烦躁,而是多了一份直面问题的平静和决然,“有些话,我想当面和他说清楚。关于比赛,关于‘心桥’,关于……我未来的路。我不想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他的信息,然后自己内耗。我想让他知道我的想法,我的选择,以及我为这个选择所能付出的努力和所能承担的责任。”
他看向封瑶,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与请求,这并非软弱,而是对伴侣全然的信任:“有你在,我会觉得……更有力量,也更平静。”他需要她作为见证,也需要她作为他情绪的后盾,在他可能被过往的习惯性对抗情绪裹挟时,将他拉回理性的轨道。
封瑶的心瞬间软成一汪春水。她明白这个决定对徐卓远意味着什么,这是他迈向自我接纳、尝试与过去和解的关键一步,是他从被动承受命运到主动塑造命运的重要转折。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传递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笑容清澈而包容,带着毫无保留的支持:“好,我陪你。”无论前方是怎样的风雨,无论徐建宏会是怎样的反应,她都会陪在他身边。这是她重生的意义,也是她内心深处最坚定的选择。
-----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苏晴正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份未完成的策划案,却有些心不在焉。从文昌古塔回来已经两天,但那块木板坠落时惊心动魄的画面,以及封瑶那张带着笃定警告意味、甚至夹杂着一丝恐惧的脸庞,始终在她脑海中盘旋不去,反复慢放。
她下意识点开封瑶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内容不多,大多是一些宁静的风景照、偶尔的读书笔记或观影感悟,以及一些隐晦的、关于珍惜、感恩与活在当下的句子。这与她记忆中那个总是低着头、沉默寡言、在集体活动中存在感极低、甚至有些畏缩的封瑶判若两人。现在的封瑶,身上有一种经历过巨大风雨后的通透与沉静,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柔却不容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她看向徐卓远时的眼神,那种深刻的理解与羁绊,绝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建立起来的。
“未卜先知……或者说,是某种基于经验的、极其强烈的预感?”苏晴无意识地用指尖敲着桌面,喃喃自语。这太不寻常了。她试图用理性解释:除非封瑶有内部消息,知道古塔那个区域确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那种提醒的方式,那种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关切,甚至带着一丝后怕的语气,更像是一种……亲身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恐惧?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谬的念头再次划过苏晴的脑海——难道封瑶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她“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个想法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觉得是不是悬疑小说看多了。她甩甩头,试图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抛开,但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悄然生根。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一声,是摄影师王师兄发来的消息。
【王师兄】:小晴,古塔拍的那组照片后期差不多了,有几张我觉得特别有感觉,尤其是逆光那张,氛围感绝了,发你看看原片。另外,有件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我有个表弟,也在你们学校,读计算机系大三,好像跟你那个朋友封瑶是一个学院的。前两天家庭聚会偶然听他提起,他们学院有个挺轰动的创业项目叫‘心桥’,杀进了全国决赛,负责人之一就是徐卓远,封瑶也是核心成员。他说这个项目最近风头很劲,技术很硬核,连隔壁A大那个很有名的‘智学助手’团队都专门来“交流”过,貌似还起了点冲突,不过‘心桥’团队应对得非常漂亮。
苏晴看着这条信息,眼神微动,心中的好奇更加旺盛。王师兄的表弟……李铭?她好像有点印象,一个挺活跃的技术男。这或许是一个了解封瑶现状和那个“心桥”项目的窗口?她并非出于窥探隐私的恶意,而是那股强烈的好奇心与直觉,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想要接近真相的冲动,驱使着她想要解开封瑶身上的谜团。她总觉得,封瑶的惊人变化,以及那种奇异的、仿佛能预知危险的直觉,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个重要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或许正是解释她和徐卓远之间那种远超同龄人的、深刻到不可思议的羁绊的关键。
她回复王师兄:【谢谢师兄,照片等下好好欣赏!你表弟是叫李铭吗?能方便介绍一下他的联系方式吗?我对他们那个“心桥”项目还挺感兴趣的,想了解一下,说不定以后我们社团活动可以请他们来做个分享呢。】
一条新的人物关系线,随着苏晴的探究之心,悄然延伸开来。她不知道,这条线将会牵引出怎样的故事,是会更接近真相,还是会卷入更复杂的漩涡?但命运的涟漪,已然因为她这份执着的好奇心,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开来。
---
(扩写内容:强化回家前的紧张氛围与内心建设)
夜晚,徐家别墅外。
徐卓远将车平稳地停在熟悉的车位上,却没有立刻下车。他透过车窗望着那栋熟悉又陌生的、在夜色中灯火通明的房子,深深吸了一口气,握着方向盘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这里承载了他太多压抑的回忆,每一次归来,都像是奔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父亲的审视、沉默的期望、还有那些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都曾让他感到窒息。
封瑶没有说话,没有催促,也没有给出过多的安慰话语。她只是静静地陪着他,感受着他细微的情绪变化,等待他自己调整好呼吸与心态。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片刻后,徐卓远转过头,对上封瑶鼓励而温柔的目光,那双清澈的眼眸里盛满了理解与信任,仿佛在说“无论如何,我在这里”。他胸腔里那颗有些纷乱、加速跳动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他解开安全带,动作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声音也坚定了许多:“我们进去吧。”
无论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是狂风暴雨还是冷硬的沉默,他不再是孤身一人。他的锚点,就在身边。而这一次,他选择主动去沟通,去表达,去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争取理解,而非对抗或逃避。这是他成长路上,必须跨越的一步,也是为了他和封瑶共同的未来,必须扫清的障碍之一。他握紧了封瑶的手,一起推开了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