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的清晨,深市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街头,各大影院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警察故事 — 涅盘》的海报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海报上孙弘毅穿戴夜隼外骨骼的身影,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春节档的票房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这部起初不被看好的缉毒题材电影,却凭借着炸裂的口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 “逆袭之战”。
影片首日排片率仅 18%,在春节档七部电影中排名第四,远低于头部喜剧片35% 的排片占比。但上映当天,影院里的场景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上午十点的场次,开场前半小时就座无虚席;下午的黄金场次,连第一排和角落的座位都被抢空;到了晚上,不少影院甚至出现了观众站在过道上观影的盛况。
“太值了!这票价花得比看那些流量片划算一百倍!” 散场时,一位观众激动地对同伴说,手里还拿着刚买的电影周边,一套迷你夜隼外骨骼模型。
影院经理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深市万达影院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原本只给《警察故事 — 涅盘》安排了 6 个影厅,结果第一天所有场次全满,还有很多观众没买到票。我们连夜调整排片,第二天就增加到 10 个影厅,上座率依然高达 95% 以上。”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全国各大影院纷纷自发上调排片率。到了第二天,影片排片率已飙升至 28%,超过了第三名——由流量明星主角的一部奇幻片,稳居春节档排片榜第二;第三天更是突破 32%,与头部喜剧片的差距不断缩小。
票房数据同样亮眼得惊人。首日票房直接冲破 4 亿大关,不仅刷新了缉毒题材电影的首日票房纪录,还超过了同期上映的两部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第二天,尽管面临新片分流的压力,票房仍逆势上涨,单日斩获 3.8 亿,累计票房达 7.8 亿;到了第三天,随着口碑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家庭观众、年轻群体走进影院,票房直接突破 10 亿大关,三天累计票房高达 17.8 亿,成为今年春节档票房增长最快的 “黑马” 电影。
社交平台上,关于影片的讨论热度更是居高不下。# 警察故事涅盘票房破 10 亿 #的话题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短短几小时内就突破 8 亿,讨论量超 500 万。
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我带着爸妈一起去看的,我爸是老警察,看完后眼眶都红了,说这才是警察的真实样子。”“影片里的打戏太真实了,孙弘毅最后和糯坎护卫打斗那段,我手心都捏出汗了!” 行业媒体也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夏国电影报》发文称:“《警察故事 — 涅盘》用扎实的剧情、精湛的演技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打破了春节档‘喜剧垄断’的局面,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观影人数的不断增加,观众们的情绪也如同潮水般汹涌。有为缉毒警察牺牲而感动落泪的,有为孙弘毅涅盘重生而震撼的,有为糯坎被绳之以法而激动的,有为影片中黑科技而惊叹的…… 这些复杂而浓烈的情绪,如同无形的能量,通过屏幕源源不断地被陈宇的系统收集。陈宇能清晰地感受到,系统面板上 “新科技解锁进度条” 在飞速上涨:电影上映第一天晚上,进度条从 75% 涨到 82%;第二天,随着票房和口碑的发酵,进度条一路飙升至 93%;到了第三天晚上,当票房突破 10 亿的消息传来时,进度条终于稳稳地停在了 100%,旁边还弹出一行提示:“情绪值收集达标,可解锁新科技。”
第四天一早,陈宇特地提前来到公司。他推开办公室的门,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处理文件,而是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坐下,双手轻轻放在桌面上,深吸了一口气。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明亮,他在心中默念:“系统,解锁新科技。”
下一秒,一道淡蓝色的光幕凭空出现在他眼前,光幕上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系统冰冷的机械音在他脑海中清晰响起:“恭喜宿主,情绪值收集达标,成功解锁新科技 ——‘太空电梯’。本次解锁的科技共分为两部分,具体技术参数与应用场景如下:
第一部分:运载货物的电磁轨道天梯,又称‘电磁大炮’。该设备基于电磁弹射原理,通过高强度电磁轨道产生的强磁场,对货物舱进行持续加速,最终将货物以超高速度送入预定轨道。设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地下发射井,深度达 1000 米,可有效减少空气阻力对发射过程的影响;电磁加速轨道,采用特种合金材质,长度约 5000 米,轨道表面覆盖耐高温涂层,可承受发射时产生的高温与高压;货物舱,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制造,最大容积可达 1000 立方米,单次发射运载力可达 500 吨,远超传统火箭的运载能力。该设备可用于运输卫星、空间站组件、太空探测器、太空移民所需的物资等大型货物,且发射频率不受限,大幅降低了太空运输的成本。
第二部分:用于人员运输的引力电梯。该设备通过在近地轨道建设专用空间站或平台,与地面基站构建稳定的引力通道,利用引力场的相互作用,将地面上穿戴有专用引力设备的人员‘吸’送至近地轨道空间站。整个运输过程的速度可自由调节,最高速度可达 10 马赫,从地面到近地轨道仅需 20 分钟;最低速度可降至 1 马赫,适合对速度敏感的人群。在运输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过载压力仅为 0.5G,远低于传统火箭发射时 2-3G 的过载压力,普通人无需进行专门的抗过载训练,只需穿戴专用引力设备,即可轻松完成整个升空过程。该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太空旅游、宇航员日常输送、空间站人员轮换、太空科研人员往返等场景,未来还可作为太空移民的重要运输工具。”
光幕上还附带了太空电梯的三维立体模型图,模型细节清晰可见:电磁轨道天梯的地下发射井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磁线圈,货物舱正平稳地停放在发射井底部,准备进入轨道;引力电梯的地面基站呈圆形,直径约 500 米,基站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 100 米的引力发生器,发生器顶部发射出一道淡蓝色的引力光束,与近地轨道上的空间站相连,光束中还有几个小点在缓慢移动,正是正在运输的人员。模型图还动态演示了货物与人员的运输过程:电磁轨道天梯发射时,货物舱在轨道上快速加速,尾部产生淡淡的蓝色光晕,最终冲破大气层,进入太空;引力电梯运输人员时,穿戴专用设备的人员站在地面基站的指定区域,随着引力光束的启动,身体缓缓升空,平稳地朝着近地轨道空间站飞去,过程中没有任何颠簸与不适。
陈宇看着光幕上的信息,内心如同被点燃的火焰,一片火热,双手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从获得系统后他就有一个梦想,让星辰公司涉足航天领域,打破传统航天的局限,带领人类探索更广阔的宇宙。在此之前,他曾无数次设想过如何进入航天领域,但传统火箭发射成本高、运载力有限、风险大,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现在,太空电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让他的梦想不再遥远。
他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蔚蓝天空,远处的白云缓缓飘动,仿佛在召唤着他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电磁轨道天梯负责运货,引力电梯负责送人,两者结合,就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太空运输体系。”
陈宇喃喃自语,脑海中开始规划起未来的发展蓝图:首先,需要选址建设地面基站和地下发射井,最好选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其次,要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负责太空电梯的技术落地与优化,同时与国家航天局展开合作,获取近地轨道的使用权限;最后,还要考虑太空旅游、太空科研等衍生业务的开发,让太空电梯不仅能服务于国家航天事业,还能惠及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