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工作室”里的,悲观气氛,浓得化不开。先前基建股,大捷时的雀跃欢呼,早被连绵不绝的,诡异亏损,冲刷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空气里,挥之不去的凝重感。
林小雨盯着,眼前的绩效曲线图,心一点点地往下沉。曾经那道舒缓向上、让人踏实的“山坡”,如今像是,被不知名的野兽啃噬过,布满了,刺眼的回撤坑洞,每一个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损失。
每一次“幽灵订单”的诱骗,每一次“流动性陷阱”的突袭,都精准地,从账户里咬走一块肉。积沙成塔,短线策略的利润,不仅被吞噬得一干二净,连本金都开始,出现亏损的缺口。
“又来了!”柯景阳盯着屏幕上,骤然跳水的股价,挫败感像潮水般涌上来,他忍不住捶了一下桌子。那种无力感,就像明明看见,前方路上有个坑,却眼睁睁看着,车子一头栽进去,连刹车的机会都没有。
林小雨一言不发,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目光死死锁在屏幕上。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敲击声,急促得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她,要从浩如烟海的,交易数据里,扒出哪怕一丝规律、一个破绽。
她把能想到的技术手段,试了个遍,却像陷入了,无解的困局:
1. 收紧信号触发条件,要求突破力度更大、成交量配合更充分才跟单,确实避开了,部分假突破,可真机会也跟着溜走了,策略近乎瘫痪;
2. 优化止损算法,试着更早、更灵敏地斩仓,单次亏损变小了,但交易频率陡增,累计的摩擦成本,反倒更高了,还总被市场震荡“洗”出局;
干脆避开小盘股,只在流动性充足的,大盘股里交易,“流动性陷阱”暂时躲过去了,可大盘股波动小,机会也少得可怜,收益率,直接跌穿了预期线。
她像似一个,疲于奔命的救火队员,这边火刚扑灭,那边又燃起新的火苗。对手的攻击,神出鬼没,花样翻新得,让人防不胜防,每一次应对,都像是打在棉花上,无力又憋屈。
“他们到底怎么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下单的?”柯景阳皱着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鼠标,“难道,我们的系统被黑了?”
林小雨缓缓摇头,眼底是掩不住的疲惫:“不像。更可能是他们扒了,大量历史数据,摸透了,我们算法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通常,等成交量放大到多少,才确认信号,在哪个时间点,容易调仓……他们不是在预测市场,是在预测‘我们’。”
这个结论,让工作室的空气更沉闷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若是在正面博弈中输了,他们认;可这种躲在暗处,专门盯着你的弱点,像蚊子似的不停叮咬、放血的方式,只让人憋得胸口发闷,连反击都找不到方向。
最棘手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攻击,会在什么时候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目标又是哪只股票。曾经主动狩猎的他们,如今成了,被盯着的猎物,整天提心吊胆,连看到数据波动,都忍不住心跳加速,草木皆兵。
“这样下去不行。”柯景阳的目光,落在持续下滑的资金曲线上,声音沉重得,像压了一块石头,“我们太被动了,光靠防守,根本防不住。”
林小雨终于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她曾引以为傲、视作“武器”的算法,在这种充满恶意的,针对性攻击面前,竟显得如此笨拙又脆弱。
一直笃信“数据至上”的她,第一次被深深的困惑缠上。难道在绝对的技术碾压,和恶意面前,他们一直坚持的“观势”之道,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