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
“朱允……”
朱允炆似要冲破天地束缚,怒吼向苍穹!
“在这个十月!”
“本应是我朱允炆登临皇太孙之位的日子!”
“我才是朱家血脉的第二代继承者!”
“我才是洪武之后的建文帝!”
他猛然甩动衣袖,“北元的侵扰、西南的动荡、瓦剌南下的铁蹄,还有你所提及的一切……”
朱允炆目光如刀,直刺柳泷玉的眼底。
“都不该存在。”
“至少,不该在此刻显现。”
“那个所谓的帖木儿帝国,你们尊为君主的人,十几年后便会死在东征我大明的路上!”
“你们引以为傲的帝国,与我大明并立于世的传说,终将化为灰烬,顷刻崩塌,不留痕迹。”
“什么都没有留下。”
“连朱雄英这个人,也不会再出现。”
“而我,我朱允炆……我朱允炆……”
话到此处,喉头一紧,仿佛被无形之手扼住。
声音戛然而止。
他胸膛剧烈起伏,呼吸急促,如同风中残烛。
良久,才缓缓吐出下一句:“我仅仅在位四年,便被我的四叔夺去了江山……”
嘴角扬起一丝讥笑。
“乱臣贼子!”
“那个乱臣贼子!”
“血缘亲族?在龙椅之前,不过是一纸空谈。”
“唯有权力,才是真实。”
拳头紧握,骨节发白,像是要将这残酷的真相刻进掌心。
前方,柳泷玉神色平静,毫无波澜。
在她心中,所谓帖木儿帝国,亦非归宿。
正如她曾言——
自宋国覆灭之时,他们便已如浮萍断根,随波逐流。
如今的漂泊,不过是祖先命运的延续,由上一代传至她们手中罢了。
百年光阴,不算遥远,也不算切近。
还不足以让她真心认同,自己属于那个西域帝国。
“可是,一切已经不同了。”她轻声接道。
“是啊,全变了!”朱允炆深深吸气,眼神迷离,“眼下这现实,竟不如梦中一瞬来得真切。”
“但我清楚,路走错了。”
“所有不应相遇之人,全都出现了。”
“所有不该发生之事,全都降临了。”
“为何世间众人皆有所得?”
“唯独我朱允炆,连建文皇帝的名号都无法拥有?”
“若给我时间,我本是天命所归的皇太孙!”
“这一次,我的大明,绝不容许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窃取天下!”
“我的大明……”
“必将永续不灭!”
“我早已知晓一切,这些日子,我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不知多少回。”
“我知道大明错在何处。”
“可为何……”
“偏偏是我,失去了本应属于我的皇位!”
他怒吼而出。
那不是失控的嘶喊。
恰恰相反。
那是压抑已久的释放。
是屈辱、不甘、挣扎之后的觉醒。
是灵魂深处翻涌而出的狂潮。
而柳泷玉,只是静静望着他,唇角微扬。
“所以今日之变,不过是——正本清源。”
“哈哈哈……”
朱允炆仰头大笑,笑声震天。
与昔日那个温文尔雅、隐忍克制的帝王形象截然不同。
此刻的他,眉宇间竟透出几分凌厉,几分桀骜。
“没错!”
“正是如此!”
“拨乱反正!”
“以外御内!”
“正如你早前所断,今日之局……那些外邦的种种索求!”
“太祖皇帝,绝不会应允!”
“我朱允炆,或许曾误判过无数局势。”
“但关于皇爷爷的心意,我绝不容有半点差池!”
“他定然不会答应!”
“那位自草莽中崛起,一统江山的洪武帝!”
“岂会向一个蕞尔小国低头!”
“无论何等要求——”
“皆属荒谬!”
“大明!”朱允炆厉声喝道,眼中燃着炽烈光芒!
“天朝上国,自有尊严!”
“怎能向周边小邦低头?简直是奇耻大辱!”
言至此处。
他全身颤抖,情绪翻涌,语调却忽然低沉下来。
“只要皇爷爷拒绝!”
“战火必起!”
“而大明如今,并未做好四面开战的准备。”
“一旦兵戈开启,朝中将领、所有效忠朱雄英的勋臣贵胄,必将奔赴边疆!”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
朱允炆陷入沉思,目光幽深。
柳泷玉轻声道:“殿下也明白,龙椅之前,没有骨肉之情。”
“不错!”
他面容扭曲,似已斩断最后一丝犹豫。
当初听闻“飞空异象”,得知朱雄英将现之时,他曾几近崩溃。
但现在——
他清楚,自己的唯一生机已然降临。
成,则登九五;败,则赴黄泉!
“既言拨乱反正,那一切不该存在的……就该彻底抹去!”
“金秋十月!”
“我是皇太孙!”
“终有一日,我为帝王!”
“殿下打算如何行动?”柳泷玉凝视着他,这一天,她们谋划已久。
朱允炆望向皇宫深处,眼神深远如夜。
“眼下格物院已成,连昔日视为妄谈的‘飞空’之术,竟也初现端倪。”
“若朱雄英真的归来,我的路便彻底断了。”
“机不可失!”
“我岂能坐视良机溜走?”
“可太祖与太子尚在……”柳泷玉低声提醒。
朱允炆一顿,沉默片刻。
声音如冰霜覆地。
“洪武十五年,我不过宫中一名寻常皇孙。人人都说,将来要辅佐朱雄英,兄弟携手,共创盛世,使我朱氏江山超越汉唐!”
“可那一年后,一切骤变——朱雄英与祖母相继离世。”
“众人转而将重担压于我肩。”
“自此,身为大明第三代继承者,我不敢懈怠一日,不敢嬉戏逃学,日日如履薄冰,唯恐遭百官非议,令皇爷爷与父王失望。”
“可如今呢?皇爷爷与父王,心中始终偏袒!”
“朱雄英是他们的孙子,我难道不是?”
“为何他一现身,我就必须退位让贤?”
他的声音冷得如同北地寒流。
“昔日在史册中读到,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
“正因秦王果敢决断,才为后来的贞观盛世铺平了道路。”
“玄武门那一夜,并非野心膨胀,而是秦王府被逼至绝境后的背水一战。”
“胜,则登顶;败,则赴死。”
“时机已至。”
朱允炆目光如铁,一字一句,皆似刻入石中。
“天赐良机若弃之不顾,必将招致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