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行国际业务部,苏晴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
桌上那篇关于林墨的“深度报道”像一块寒冰,散发着冷意。她刚结束一场令人疲惫的跨部门会议,会上那位与王栋交好的董事看似关切、实则发难的言论犹在耳边:“……滨城主要领导深陷舆论漩涡,内部改革阻力重重,这时候注入大量资本金,风险是否需要重新评估?我们是否要考虑一下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纯洁性?”
“纯洁性”三个字,如同一根淬毒的针,精准地刺向林墨的后背。
苏晴很清楚,这不仅仅是针对林墨个人的攻击,更是对滨城重组方向的质疑,甚至可能是总行内部不同派系借题发挥。资本金的暂缓批复,就是这一波攻击初步得手的信号。
她不能直接拍案而起为林墨辩护,那只会落入对方的陷阱,将事情演变成毫无意义的情感对峙。她需要更高级、更有效的武器。
沉思片刻,她拿起内部加密电话,接通了自己的副手:“帮我整理三件事:第一,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近半年内所有关于中国城商行改革、风险隔离和公司治理的评论报告摘要;第二,收集市场上关于‘新滨城银行’筹备进展的所有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分析;第三,准备我们部门近期与主要国际交易对手方沟通中,对方对滨城项目风控体系建设的反馈意见,要正面和负面的都包含。”
“苏总,您这是要……”副手有些疑惑。
“我们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说话。”苏晴目光锐利,“董事会关心的,是风险,更是价值和声誉。”
几天后,一次由董事长主持的、关于下半年战略风险评估的高级会议上,当话题再次不可避免地绕到滨城项目时,苏晴发言了。
她没有拿出任何为林墨个人辩白的言辞,而是将一份精心准备的报告投影到大屏幕上。
“董事长,各位董事,这是我部门基于国际视角对滨城项目潜在影响的一项评估。”她的声音冷静而专业,“首先,这是评级机构穆迪最新一期报告中的观点:‘能否在重组银行中建立起独立、有效的现代风控文化,是衡量其能否摆脱历史包袱、获得市场信心的关键指标。’”
她切换幻灯片,展示了收集到的部分市场分析:“其次,尽管存在负面舆论,但多数严肃的市场分析员关注点在于‘新滨城银行’能否坚持其宣称的‘下沉服务、滴灌实体’战略,并对林墨团队试图建立的全新风控模型表示出兴趣,认为这可能是其区别于旧滨城商行的核心价值。”
最后,她展示了来自几家国际银行的非正式沟通纪要:“我们的几个主要交易对手私下表示,他们正在密切关注滨城重组。他们担心的并非领导人个人的负面新闻,而是改革是否会因内部阻力或外部压力而倒退。他们明确表示,一个透明、基于规则的新银行,才是他们未来愿意开展合作的基础。”
她环视全场,最终目光落在董事长身上,语气沉稳而有力:“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对滨城项目的犹豫,其本身正在成为最大的风险源。资本金的注入,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是向市场、向所有参与者传递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总行推进市场化、法治化金融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动摇,都可能被解读为对旧有模式的妥协,这将严重损害我们整体的信用形象和国际声誉。”
会场一片寂静。苏晴用国际规则、市场声音和信用价值这些董事会无法忽视的硬核指标,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她成功地将林墨的个人危机,提升到了关乎全行战略和核心利益的层面。
会后,董事长单独留下陈永清和苏晴,进行了简短沟通。虽然资本金批复的正式流程仍未重启,但冻结的坚冰已经出现裂痕。
苏晴回到办公室,立刻给林墨发去了加密信息:
“总行压力暂缓,但远未消除。质疑者并未心服,只是在更高层面的考量下暂时沉默。董事会需要看到滨城方面有决定性的、能彻底扭转舆论和内部态势的破局动作。留给你的时间窗口,可能只有一周。”
她知道,自己为林墨争取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但最终能否破局,真正的战场,依然在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