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碳资产”的异常囤积行为,如同一片不祥的阴云,笼罩在初具规模的中国碳市场之上。林墨的预警虽然及时,但市场的惯性、部分企业眼前的现金流压力,以及国际舆论对“漂绿”指控的持续发酵,使得碳配额的外流仍在以不易察觉的速度进行。
真正的危机,往往源于内部防线的细微裂痕。
“新滨城银行”对公业务部一位资深客户经理,在处理一家地方林业公司“青山林业”的融资申请时,发现其近期获得了一笔来自“环太平洋碳资产”的巨额预付款,用于购买其未来二十年的林业碳汇收益权。这笔预付款数额巨大,几乎相当于“青山林业”过去五年的总收入,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
客户经理按照规程将这笔异常交易标记上报。然而,“青山林业”是当地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其董事长更是各级政府的“座上宾”。消息传出,当地政府层面给予了“青山林业”和银行巨大的压力,要求“特事特办”,尽快完成基于这笔“优质应收账款”的融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林行长,地方上的同志很着急,说这是引进外资支持绿色发展的典范,我们不能因为过度谨慎就卡着好项目啊。”分管对公业务的副行长面带难色地向林墨汇报。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林墨仿佛看到了“科林精密”事件的重演——利用地方发展的急切心理,捆绑利益,将风险包装成机遇。
“告诉他们,‘新滨城银行’支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但每一笔信贷投放,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风险管控基础上。”林墨语气没有丝毫松动,“对‘青山林业’的融资申请,启动最高级别的穿透式尽调。重点是,核查其与‘环太平洋碳资产’签订的收益权购买协议,是否存在隐藏的对赌条款、强制回购条件或者与我们未知的境外碳信用标准挂钩的陷阱!”
赵工的风控团队立刻介入。他们调取了协议原文,条款看似公允,但在不起眼的附件和补充协议中,发现了猫腻:协议约定,若在未来十年内,相关国际碳信用标准(特指VcS等主流标准)因“政策或市场普遍认知变化”导致其签发的碳信用价值下跌超过一定幅度,“环太平洋碳资产”有权要求“青山林业”以原价加不菲利息回购部分收益权!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看跌期权”! “环太平洋碳资产”赌的就是他们鼓吹的新标准会成功打压旧标准资产价值。一旦成功,他们不仅能用贬值的旧标准碳信用完成交割,还能通过回购条款从“青山林业”身上再榨取一笔利润!而“青山林业”和为其融资的银行,将承担几乎所有的市场下行风险。
“其心可诛!”林墨看着尽调报告,怒火中烧。这已不仅仅是金融投机,更是利用规则和信息不对称,对国内实体企业进行赤裸裸的掠夺。
他顶住压力,坚决否决了基于此笔应收账款的融资,并向当地政府详细解释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同时,他将这一典型案例及完整分析,通过“金盾”系统,紧急报送至国家碳市场主管部门和最高金融监管机构。
然而,对手的布局,远比想象的更深、更广。
苏晴从境外资本市场捕捉到更令人不安的信号。她发现,除了“环太平洋碳资产”,还有数家背景各异的基金,也在以类似模式,悄悄吸纳与中国新能源项目(尤其是风电、光伏)绑定的、基于旧标准的碳信用。更关键的是,她通过特殊渠道获知,“智库A”关联的分析师,正在准备一份重磅报告,核心论调就是 “中国绿色资产存在系统性估值泡沫,其依托的碳信用标准即将被更严格的全球新标准淘汰”。
报告发布的日期,被刻意选在了中国全国性碳市场一个重要政策节点——碳排放配额首次清缴履约期 的前夕。
“他们想制造‘完美风暴’。”苏晴的声音带着紧迫感,“在市场最敏感、流动性需求最大的时刻,通过发布看空报告,同时可能在二级市场配合抛售他们前期囤积的碳资产,引发恐慌性抛售,打垮碳价,进而质疑甚至阻断中国通过碳市场推动减排的整体战略!”
这已不再是针对一家企业、一家银行的战斗,而是升级为一场针对国家绿色金融战略和气候治理信用的金融突袭!
林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时间紧迫,对手隐藏在市场交易的迷雾之后,拥有信息、规则和资本的多重优势。
他必须双线作战,且必须快!
对内,强化防御。 他联合央行、生态环境部,推动紧急出台临时性指导政策,要求各金融机构对涉及跨境碳资产交易的融资业务进行严格审查,重点关注远期交割和隐含衍生品条款的交易。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紧急提醒所有重点控排企业和新能源项目业主,警惕碳资产远期交易中的金融陷阱,建议他们持有核心碳资产以应对履约需求,避免在敏感期进行大规模非必要交易。
对外,主动出击。 他指示“新滨城银行”的研究院,联合国内最权威的能源和环境智库,抢在对手报告发布之前,率先发布《中国碳市场稳健性及绿色资产真实价值分析》报告。报告不仅用数据论证了中国碳市场的健康基础和绿色资产的真实减排效益,更首次系统性地揭露了国际资本利用标准之争进行“碳资产狙击”的商业模式,将“环太平洋碳资产”等机构的操作手法公之于众。
更重要的是,他祭出了金融领域最直接的武器。
在总行和陈永清的协调下,“新滨城银行”联合几家国有大行,宣布共同发起设立 “中国绿色转型稳定基金”。该基金初始规模千亿,明确宣布其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在碳市场出现非理性剧烈波动时,入场进行逆向操作,稳定市场预期!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向所有试图狙击中国碳市场的资本宣告:这里,有国家资本的“铁腕”托底!
报告的公开发布与稳定基金的横空出世,如同在阴霾的天空中投下两道刺目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战场,也震慑了潜伏的猎手。
“环太平洋碳资产”及其关联基金的囤积行为明显放缓,境外那份酝酿中的看空报告,发布计划被无限期推迟。
一场潜在的碳市场崩盘危机,在林墨和他所代表的金融守护力量的多维阻击下,被强行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风控中心内,林墨看着碳价走势图回归平稳,缓缓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只是漫长战争中的一个回合。对手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野心绝不会就此熄灭,他们一定会寻找新的漏洞,新的伪装。
他拿起笔,在备忘录上写下新的待办事项:
“1. 推动建立碳资产交易的风险监测与压力测试常态化机制。
2. 加速‘金盾’系统对国际碳信用标准演变及关联金融产品的追踪与预警能力建设。”
潮涌无声,但守护者,必须时刻聆听那最深处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