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的亚洲家庭电器展,热闹得像个浓缩的地球村。各色人种穿梭在灯火通明的展馆里,空气里混杂着各种语言、香水和电子设备运行的低鸣。陆信带着团队站在“槐花生活”的展位上,看着周围那些国际大牌气派的装潢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手心微微出汗。利通的林经理倒是见惯了场面,忙着招呼潜在客户,分发着印有中英文对照的宣传册。
起初,“槐花”的展位有些冷清。偶尔有客商驻足,拿起那款针对东南亚优化过的“炊云”电饭煲看看,询问几句,目光多在价格牌上停留——比当地一些知名品牌略高。
“他们嫌贵,”一个年轻的市场部专员有些气馁地对陆信说,“觉得我们牌子没听过。”
陆信没说话,目光扫过对面展台那个樱花系巨头最新款的电饭煲,流线型设计,触摸屏炫目,价格更是高高在上。他心里憋着一股劲。
转机出现在开展第二天下午。一个穿着巴迪衫、皮肤黝黑的中年马来西亚客商,在“槐花”展位前停留了很久,反复看着那台电饭煲,还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这个,煮椰浆饭,可以吗?”
随行的技术支持人员小陈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赶紧解释:“先生,我们这款有专门的‘香米模式’,是针对东南亚米质优化的。椰浆饭的话,可能需要您自己控制椰浆和水的比例……”
客商脸上掠过一丝失望。
这一幕被陆信看在眼里。他立刻走上前,用简单的英语夹杂着手势对客商说:“请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可以尝试为您调整程序!”
客商将信将疑地留下了联系方式。
当晚,陆信紧急召集团队开会。“看到没有?光是‘香米模式’不够!我们要更贴近他们!椰浆饭是本地传统美食,如果我们的电饭煲能一键做出地道的椰浆饭,这就是杀手锏!”他立刻通过视频连线,与留守集团的苏宁和小家电研发团队沟通。
国内这边,苏宁接到消息,立刻让研发团队调取之前收集的东南亚饮食资料,同时通过刚刚解锁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合作通道】(初级),尝试联系国内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寻求椰浆饭烹饪工艺参数的理论支持。周明也被临时拉来,参与分析椰浆、香兰叶等配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理化变化,试图将其量化为电饭煲可执行的控温曲线。
时间紧迫,国内团队连夜模拟测试,将初步优化的程序参数远程发送到狮城。陆信带着技术人员,在酒店房间里用当地买的食材和样机,一遍遍试验、调整、品尝……房间里弥漫着浓郁的椰浆和香兰叶香气,几个人熬得眼睛通红,就为了找到那个最地道的味道。
与此同时,展位上的另一个亮点开始发挥作用——那几款带有槐花村藤编元素的电吹风和“藤月”茶具。热带地区对天然材料有着天生的好感,藤编带来的独特手感和视觉上的清凉感,吸引了不少女性客商和买手的目光。
“这个很特别,有自然的感觉。”一位狮城百货公司的采购经理拿着藤编电吹风,爱不释手。
林经理趁机推介:“这是我们将华国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果,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展会第三天,“槐花”展位迎来了人流小高峰。陆信亲自操作那台已经初步调试好“椰浆饭模式”的电饭煲,当锅盖揭开,混合着椰奶、香兰叶和姜香的浓郁蒸汽弥漫开来时,瞬间吸引了一圈人围观。煮出的米饭油润饱满,带着地道的南洋风味。那位马来客商尝过后,竖起了大拇指,当场就签下了一笔试订单!
趁热打铁,陆信让团队将“专为东南亚开发椰浆饭模式”作为核心卖点大力宣传。同时,利通公司也动用本地资源,联系了一家狮城本土电视台。恰巧,该电视台一个文化栏目正在策划一系列关于亚洲传统手工艺的纪录片,利通的人便推荐了槐花村藤编合作社。
几天后,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真的来到了槐花村。镜头下,老支书精神矍铄地介绍着合作社的发展,赵老憨和村民们演示着古老的编织技法,而赵小满的工作室则展现了藤编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火花。片子拍得朴实而动人,重点突出了这门老手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何通过与“槐花”这样的企业合作,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纪录片在狮城电视台播出后,意外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许多观众对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手工艺和背后的乡村故事产生了兴趣。这波文化输出,无形中为“槐花”品牌镀上了一层温情、质朴且有底蕴的光环。
展会结束时,“槐花”团队收获远超预期。不仅拿到了多个东南亚国家的渠道试订单,更与几家大型连锁百货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最关键的是,凭借“椰浆饭模式”的精准本土化和藤编设计的文化差异化,“槐花”成功地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让那些国际品牌第一次正视这个来自华国的、不那么按常理出牌的挑战者。
回国的飞机上,陆信看着舷窗外翻滚的云海,疲惫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他给苏宁发了条信息:“南洋风起,初战告捷。家里辛苦你了,我们快回来了。”
苏宁收到信息,抚摸着日益隆起的腹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走到研发中心的窗边,看着里面依旧亮着的灯火,那里,陈越团队正在基于【光电技术库】的指引,攻克microLEd巨量转移的第一个关键技术节点。
国内国外,两条战线,都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市场的成功,为技术的攻坚提供了更充足的底气;而技术的突破,才是支撑品牌走向更远未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