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午后,原本略显杂乱的车间被特意整理过,虽然依旧难掩其简陋,但至少通道整洁,工具摆放有序。那台历经磨难的改进样机被擦拭得锃亮,如同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车间中央摆了几张从学校借来的课桌,铺上了干净的蓝布,权当主席台。
市二轻局的郑科长坐在中间,旁边是几位头发花白、神色严肃的老专家,有利通公司的林经理,还有两位来自其他相关单位的工程师。气氛庄重而略带压抑。
陆信、苏宁、张师傅等人站在样机旁,春苗和赵老憨则负责端茶倒水和维持秩序,两人都紧张得手心冒汗。
郑科长首先发言,语气官方而克制:“今天召集各位专家,是对‘槐花藤编工艺社’自主研发的‘藤材预处理弹性微调系统’进行现场技术鉴定。希望各位专家本着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认真审查。下面,先请研发团队主要技术负责人,苏宁同志,进行技术陈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宁身上。她今天穿了一件干净的浅色衬衫,神色平静,走到临时准备的小黑板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陈述。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黑板上的简图,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改进方案的来龙去脉、核心原理、技术难点突破以及测试数据,条分缕析地阐述出来。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那些复杂的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在她口中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因此,我们采用组合式弹性阻尼系统,而非简单的仿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频振动和应力集中导致的疲劳问题。这是本次改进的核心创新点。”苏宁做完最后总结,微微鞠躬。
现场一片安静。几位老专家互相交换着眼色,有人微微颔首,有人依旧眉头紧锁。
一位戴着厚重眼镜、姓王的机械专家率先发问,问题十分尖锐:“苏同志,你提到的这个‘非牛顿流体阻尼盒’,用淀粉混合石英粉,听起来像是土办法。其阻尼特性的稳定性、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你有数据支撑吗?这会不会是整个系统最薄弱的一环?”
这个问题直指要害,也是之前郑科长质疑过的。张师傅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苏宁却不慌不忙,从容应答:“王工问得好。我们进行了不同配比、不同温度下的模拟测试。数据显示,在10-35摄氏度的常见工作环境下,其阻尼系数变化范围在±5%以内,对系统整体性能影响微乎其微。关于长期可靠性,我们正在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初步数据显示,连续运行300小时后,其性能衰减低于8%。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本身具有可维护性,阻尼介质成本极低,可定期更换,确保了长期使用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她引用的数据精确,逻辑严密,让人难以反驳。
王专家沉吟了一下,没有再追问。
另一位姓李的材料专家接着发问:“你们用65锰钢替代磷青铜,依据是什么?锰钢的加工硬化倾向和耐腐蚀性是否考虑过?”
“李工,我们选择65锰钢,是基于其优异的弹性和抗疲劳极限。关于加工硬化,我们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回火温度控制在420-450摄氏度)来平衡硬度和韧性。耐腐蚀性方面,藤材预处理环境并非强腐蚀环境,且关键部件我们做了表面防锈处理。这是不同批次材料的性能对比数据。”苏宁再次拿出准备好的数据图表,应对自如。
提问一个接一个,越来越深入,甚至涉及到一些非常细节的加工公差和传动效率问题。苏宁始终对答如流,数据、原理、依据信手拈来,仿佛她脑中有一个庞大的技术数据库。她不仅回答了问题,有时还能引申出去,点出该设计与其他领域技术的潜在关联,展现出了超越这个简陋环境的惊人技术视野。
几位专家脸上的怀疑渐渐被惊讶和欣赏所取代。连最初提问最尖锐的王专家,也忍不住微微点头。
郑科长看着这一幕,心中暗惊。他原本以为苏宁只是比较聪明肯干,没想到她的技术底蕴如此深厚。这份报告,看来确实是她真实水平的体现。
林经理更是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鉴定即将顺利通过时,一个一直沉默的、来自某研究所的孙高工突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质疑:
“苏同志,你的陈述很精彩,数据也很漂亮。但是,我有个根本性的疑问。据我所知,这类精密机械的改进,尤其是涉及动力学和材料疲劳的复杂系统,通常需要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团队,经过反复计算、模拟和试验才能完成。你们这个……嗯,‘工艺社’,成立时间不长,人员构成……似乎也不足以支撑如此‘成熟’的技术成果。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些核心的、尤其是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部分,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有没有借助……某些外部‘特殊’资源?”
他的话虽然委婉,但意思很明显——他怀疑这技术不是苏宁他们自己搞出来的,要么是抄袭,要么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甚至可能涉及不正当的技术来源。
这话一出,现场气氛瞬间降到冰点。这已经不是在质疑技术本身,而是在质疑团队的诚信和能力基础!
陆信脸色一沉,刚要开口,苏宁却轻轻抬手阻止了他。
她看向那位孙高工,目光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自信的弧度。
“孙高工,感谢您如此深入的关注。”苏宁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力量,“您说得对,一个成熟的技术成果离不开团队和积累。但我们这个改进,恰恰不是从零开始的‘发明’,而是基于对现有设备痛点的深刻理解,和对基础机械原理的灵活运用。”
她走到样机旁,用手轻轻拍着冰冷的机壳,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这里的每一个改动,都对应着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弹性微调,是因为我们看到手工刮青和旧设备对不规则藤条的无力;组合阻尼,是因为我们亲耳听到了单一结构失效前的‘嘶嘶’异响。”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实践者的笃定:“您所说的理论计算和仿真,我们确实做了。但我们的‘仿真’,是在这台机器上,用成千上万斤的藤条,用不间断的负载测试,用耳朵听,用手摸,用数据记录,一遍遍‘跑’出来的!我们的‘计算’,是张师傅三十年的机修经验,是陆信对市场和成本的精准把握,是我们所有人一次次失败又重来的总结!”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孙高工,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资源’,那么,对技术突破的渴望、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以及我们这个小小团队每一个人不计付出的努力和信任,就是我们最强大、也是最特殊的资源!”
“至于您怀疑的技术来源,”苏宁微微一笑,带着几分坦荡的锋芒,“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套系统的核心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在目前国内外公开的资料中,找不到雷同。如果哪位专家发现有相似的前置技术,欢迎随时指正,我们虚心学习。但在此之前,我们愿意为这项创新的所有技术细节,承担全部责任!”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没有回避,没有狡辩,而是用无比自信和坦荡的态度,直面最尖锐的质疑,并将质疑巧妙地转化为了对自身创新性和实践精神的彰显!
“说得好!”张师傅忍不住低吼了一声,激动得脸色通红。
陆信看着苏宁,眼中充满了骄傲和震撼。他知道,这一刻,苏宁不仅是在扞卫他们的技术,更是在扞卫整个团队的尊严和未来!
那位孙高工被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其他专家则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能在这种场合下,如此冷静、自信、又有力地回应这种涉及根本的质疑,这个年轻女技术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底气,远超他们想象。
郑科长见状,知道时机已到,清了清嗓子,总结道:“好了,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刚才苏同志的回答,大家都听到了。技术来源清晰,创新点明确,实践验证充分。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现场运行演示!”
“启动机器!”陆信沉声下令。
张师傅深吸一口气,合上电闸。熟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改进样机如同被注入生命的钢铁巨兽,开始稳定、流畅地工作。一根根藤条被送入,变成均匀漂亮的青皮送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迟滞或异响。
专家们纷纷起身,近距离观察运行状态,检查出料品质,不时低声交流,频频点头。
半小时后,演示结束。郑科长与几位专家低声商议片刻,然后面向众人,朗声宣布:
“经过现场审查、技术答辩和运行演示,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槐花藤编工艺社’研发的‘藤材预处理弹性微调系统’,设计思路新颖,结构合理,解决了传统藤材预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显着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技术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具备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意通过技术鉴定!”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春苗第一个欢呼起来,眼泪都涌了出来。
赵老憨和几个学徒激动地抱在一起。
张师傅重重地拍了拍陆信的后背,老怀宽慰。
陆信紧紧握住苏宁的手,所有的紧张、压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巨大的喜悦和激动。
【叮!成功通过官方技术鉴定,技术成果获得权威认可,行业影响力显着提升。奖励积分:300点!当前总积分:480点!系统功能【未来蓝图】模拟器解锁“小型生产流程优化”模块。】
积分回升!新的模块解锁!
鉴定会的成功,如同一声惊雷,彻底扫清了“槐花牌”前进道路上的官方障碍。他们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无可辩驳的表现,赢得了尊重和认可。接下来,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与梁科长的合作,乃至更广阔的市场,都在向他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