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憨带着几个村民,用板车拉来了满满几捆品相不算最好、但数量充足的藤条原料。时间已近中午,车间里热气蒸腾,但所有人都顾不上休息。
“原料到了!够不够?”赵老憨抹着汗,气喘吁吁地问。
“够了!老憨,辛苦!”陆信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即转向众人,神色肃然,“开始耐力测试!张师傅,由你主控,严格按照我们设定的负载参数进行。春苗,你负责记录运行时间、进料量和任何异常声响、振动。苏宁,你和我一起监控关键部件的温度和数据变化。”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各就各位。
机器再次轰鸣起来,这一次,它将持续不断地工作。一根根藤条被送入,变成均匀的青皮被送出。起初几个小时,一切平稳,那细微的“嘶嘶”声虽然仍在,但并未加剧。
张师傅守在操控位,眼睛几乎没离开过机器:“运行平稳,各部位温度正常。”
春苗在本子上认真记录着:“运行四小时,处理原料约一百五十斤,无明显异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测试进行到第八个小时,夕阳西沉时,一直凝神静听的苏宁突然开口:“等等!停一下!”
张师傅立刻切断进料,机器空转着。
“怎么了,苏同志?”陆信快步走过来。
苏宁没有回答,而是俯身靠近机器中后部,用手轻轻触摸着机壳的某个特定区域,她的指尖能感受到一种极其细微但频率异常的振动。
“这里的振动加剧了,比刚开始测试时明显。”她抬起头,脸色凝重,“而且,你们仔细听,那‘嘶嘶’声的频率也变了,变得更密集。”
张师傅和陆信都凑过去仔细倾听和感受,脸色也随之沉了下来。
“确实……变了。”张师傅眉头紧锁,“苏同志,你的感觉太敏锐了,这变化非常细微,一般人根本察觉不到。”
“是那个缓冲模块连接点?”陆信立刻联想到了苏宁之前的分析。
苏宁点头,集中精神,再次启动【未来蓝图】模拟器,对问题区域进行深度扫描。
【启动局部高精度模拟,分析异常振动及噪音频率变化根源……模拟进行中……检测到“复合弹簧片b-3”因长期交变应力,出现微观疲劳裂纹,导致刚度特性发生非线性变化,引发连接点共振频率偏移……】
“不是简单的摩擦,”苏宁睁开眼,语速加快,“是核心弹性元件出现疲劳了!复合弹簧片b-3,内部出现了微观裂纹,导致它的弹性系数在动态运行中变得不稳定,从而引发了局部共振!如果不及时更换,裂纹会继续扩展,最终可能导致断裂,甚至打坏其他部件!”
“微观裂纹?”张师傅倒吸一口凉气,“这才运行了不到一天!磷青铜的疲劳强度这么差吗?”
“不完全是材料的问题,”苏宁摇头,脑海中系统给出的信息飞速整合,“是我们的设计对动态负载的估计还是不足,这个点的应力集中比我们计算的要严重。而且,持续高速运行,加速了疲劳过程。”
现实比模拟更残酷。蓝图模拟器能指出方向和潜在问题,但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长时间的压力测试。
“那……那现在咋办?”赵老憨看着那堆才用了一小半的藤条原料,急了,“这测试还继续吗?零件坏了咱能修,可这新订单……”
“测试不能继续了!”陆信果断下令,“立刻停机,拆卸检查!必须确认损坏程度,并找到根本解决方案!”
机器彻底停了下来。车间里一片沉寂,只有拆卸工具的叮当声。当张师傅小心翼翼地将那个出问题的缓冲模块拆下来,对着强光仔细检查时,果然在磷青铜弹簧片的根部发现了一条几乎肉眼难以辨识的细微发丝纹路。
“真的……裂了。”张师傅的声音带着挫败感,“苏同志判断得一点没错。”
春苗看着那小小的裂痕,忧心忡忡:“宁姐,陆哥,如果这个关键零件这么容易坏,我们根本没法完成大批量生产啊。难道要像现在这样,做一批就停下来检查更换吗?那效率太低了,成本也受不了。”
这正是最核心的困境。性能达标了,但可靠性不过关。
苏宁凝视着那个带有裂纹的零件,大脑飞速运转。系统积分有900点,【时空资源检索】也在冷却后可以再次使用。
“材料或许可以优化,但更关键的是结构设计。”苏宁喃喃自语,她看向陆信,“我们需要一个更抗疲劳的设计方案。现有的这个,是借鉴了旧式机械的原理,虽然解决了弹性问题,但对付这种高频次的往复冲击,还是力有未逮。”
“有思路吗?”陆信看着她,眼神里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给我一点时间。”苏宁走到工作台前,铺开新的图纸,“我需要重新计算和模拟。系统……不,是我需要检索一些关于高循环疲劳结构设计的资料。”
她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启动【时空资源检索】,关键词:‘高周疲劳设计’、‘弹性机构优化’、‘小型往复运动结构长寿命运转方案’。”
信息流涌入脑海,这一次,除了理论知识,还夹杂着一些来自更先进时代的、巧妙的机械结构原理图片段,虽然受限于当前时代的生产条件无法完全复制,但其设计思路极具启发性。
“有了……”苏宁猛地睁开眼,抓起铅笔,在图纸上飞快地画了起来,“我们可以放弃单一的片状弹簧结构,采用一种……组合式的弹性阻尼系统。看,这里用一组小型碟形弹簧代替单片,分散应力;这里增加一个液压阻尼器的小型化替代结构——可以用高粘度硅油和精密配合的活塞缸来实现,吸收高频振动能量……”
她一边画,一边激动地解释着新方案的原理。这个设计明显比之前的复杂,但理论上抗疲劳性能和稳定性会大幅提升。
张师傅看着那新颖的构图,先是疑惑,随即眼中渐渐放出光来:“妙啊!这样应力确实能分散开,而且这个阻尼想法……虽然没听说过,但听起来在理!能把这高频振动‘吃掉’,剩下的就是平稳的弹性动作了!”
“但是,加工难度更大了。”陆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尤其是这个小活塞缸和碟形弹簧组,对精度要求非常高。你师弟那边,还能做吗?”他看向张师傅。
张师傅面露难色,仔细看着图纸:“这个……我得再去问问他。碟形弹簧或许有标准件能改,但这个小油缸和活塞,要求密封性好,间隙小,怕是……”
希望似乎再次被现实的加工壁垒所阻挡。
就在这时,苏宁脑海中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面临高阶技术瓶颈及加工工艺限制,可消耗积分兑换【针对性技术方案优化】及【适配当前时代工艺的简化设计指南】。是否兑换?所需积分:300点。】
苏宁精神一振,毫不犹豫:“兑换!”
【积分扣除300点,当前总积分600点。方案传输中……】
一股更具体、更贴合当下工厂加工能力的信息融入苏宁的思维。她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再次拿起笔,在原有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等等,有办法简化!”她快速勾勒着,“你们看,这里我们可以不用追求完美的液压阻尼,可以改用一种‘非牛顿流体’填充的阻尼盒……”
“非……什么流体?”赵老憨一脸茫然。
“就是一种遇到快速冲击会变硬,慢速挤压又会变软的特殊材料。”苏宁简单解释,“我记得……对了,用浓淀粉溶液混合细石英粉,就能模拟出类似效果!虽然寿命不如专业液压油,但成本低,容易更换,足够撑过测试和初期生产了!”
“至于碟形弹簧组,”她又指向另一处,“我们可以用经过特殊热处理的65锰钢片来叠制,这种材料弹性和疲劳强度都比磷青铜更好,而且国内有厂家能生产。加工精度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通过结构设计来补偿……”
一个新的、更具可行性、虽然牺牲了些许“理想性能”但完全适配当前工业水平的优化方案,在苏宁的笔尖下逐渐清晰起来。
陆信看着专注修改图纸的苏宁,看着她因为找到解决方案而微微发亮的脸庞,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她总是能在绝境中,找到那条看似不存在的小路。
“好!”陆信一拳轻轻砸在工作台上,斩钉截铁,“就按这个新方案来!张师傅,还得再辛苦您跑一趟,带着新图纸去找您师弟!赵大哥,想办法打听一下哪里能买到处理好的65锰钢片!春苗,准备试制非牛顿流体阻尼盒的材料!”
“明白!”
“没问题!”
“交给我!”
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方向,车间里的气氛再次从低谷被拉了起来。真正的技术创新,正是在这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艰难地向前推进。夜色再次降临,但车间里的灯火,比昨夜更加明亮,因为它照亮的不再是迷茫,而是一条虽然曲折、却清晰可见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