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觅道者”这一伪装身份的核心理念虽已确定,但将其转化为一张能够骗过“幽时之茧”那近乎规则本能级别审查的、天衣无缝的“请柬”,其难度远超最初的想象。这并非简单的信息伪造,而是需要在能量频谱、信息结构乃至存在性证明等多个维度,完成一次以假乱真的终极造假。难题,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礁石,接连浮现。
第一个拦路虎,是能量签名的唯一性与合理性。“幽时之茧”所吸收的“时渊回响”,每一个都携带着其原生者在时间乱流中湮灭时、因强烈执念而与特定时空碎片融合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能量指纹。这种指纹是混沌与偶然的产物,几乎无法通过算法完全模拟。
“冰河”的团队尝试了上万种随机生成算法,试图复制这种“天然”的混沌特征,但生成的签名在“归零课题组”新建的、模拟“幽时之茧”感知规则的高阶滤网下,总会被识别出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人造物”的刻板规律性,如同机器绘制的“随机”线条总不如人手涂抹的自然。
“我们无法创造真正的混沌,”“冰河”盯着屏幕上又一次被标红的模拟检测结果,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技术性挫败,“我们的算法底层,终究是基于逻辑和秩序。而真正的‘时渊回响’,其混乱是源于规则崩坏时的绝对无序,是逻辑的‘负片’。”
另一边,青鸾尝试从灵性层面直接“孕育”一个类似的能量签名。她引导“默客”进入深度冥想,试图让他那经过伪装的“执念”与一小片被隔离的、温和的时间乱流共鸣,希望能“自然”生成一个全新的、带有“默客-执念”印记的灵性实体。
然而,结果更令人担忧。生成的灵性碎片虽然足够“自然”,却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过于清晰的、“默客”自身精神架构的秩序基底,以及那份无法彻底磨灭的、属于军统战士的坚韧纪律性的残影。在灵性感知中,这就像在一堆天然鹅卵石中混入了一颗虽然形状不规则、却材质迥异的人造钻石,在高阶存在眼中,其“不自然”反而更加刺眼。
《周易·系辞上》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超越形体的称为道,具有形体的称为器。)他们此刻,正是在试图用一个“形而下”的“器”(技术或有限度的灵性模拟),去伪造一个本应源于“形而上”的“道”(规则崩坏下的绝对混沌)的产物。
林处看着陷入僵局的双方,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思路:“既然无法完美伪造,能否……‘借用’一个?”她的意思是,捕获一个真实的、相对“新鲜”的“时渊回响”,然后尝试将其中的核心意识残留彻底抹除,再注入为“默客”量身定制的伪装执念和“信息疫苗”。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且不说捕获一个活跃的“时渊回响”本身就有巨大风险,单是“意识抹除”与“信息注入”这两个步骤,就涉及到了对意识本质的粗暴干涉,其伦理风险和不可预测性极高,甚至可能触碰到某些未知的禁忌。
“这无异于亵渎逝者,并可能引来我们无法理解的报复,”“冰河”首先反对,“而且,一个被彻底‘清洗’过的回响,其能量结构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活性’与‘吸引力’,也是个未知数。”
“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能绕过‘天然混沌’难题的方法,”林处坚持道,“总比我们在这里制造一个个一眼假的仿制品,然后让‘默客’去送死要强!”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一直作为“被试”和“协同设计者”的“默客”,再次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视角。
“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完美复制’了?”“默客”的声音透过训练舱的内置通讯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清晰,“‘幽时之茧’吸收这些回响,是为了‘进食’和‘成长’。一个过于‘标准’、过于‘常见’的回响,或许反而不如一个……有些‘特殊’,但看起来更加‘美味’ 的回响,更有吸引力,也更不容易引起怀疑?”
“特殊?如何特殊?”“冰河”立刻追问。
“一个……承载着不止一份执念,或者说,其执念本身就带有某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回响,”“默客”缓缓阐述着他的构想,“比如,一个既渴望‘终结’又恐惧‘虚无’,既寻求‘力量’又抵触‘迷失’的混合体。这种内在的冲突和张力,本身就可以解释其能量签名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那么‘自然’的波动。因为它的‘混沌’,源于内在的冲突,而非外部的崩坏。”
这个思路,如同在漆黑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它巧妙地将“伪造”的难点,转化为“角色”的深度塑造!他们不需要创造一个完美的、纯粹的混沌签名,而是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内在逻辑自洽的、复杂的“人格化”能量签名!这个签名的“不自然”之处,可以用其“角色设定”的复杂性来合理解释!
“冰河”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可行!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层嵌套、自我引用的信息结构!外层是伪装出的、对力量和答案的渴望;中层是隐含的、对迷失的恐惧和抵触;最内层,才是隐藏的‘信息疫苗’和灵性密钥。这种结构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内在干扰和非线性波动,足以模拟出一种独特的、充满张力的‘混沌’!”
青鸾也立刻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在灵性层面,我可以帮助‘默客’不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执念,而是真正地在内心构建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临时人格’。让他的灵性波动自然地反映出这种内在的撕扯,这样产生的能量签名,将拥有一种‘人造’难以企及的真实深度!”
方向再次明确。他们不再追求成为一颗完美的“天然鹅卵石”,而是要精心雕琢一颗内部充满复杂内含物、从而显得独一无二甚至更具吸引力的“特质宝石”。
“请柬”的难题,终于在跳出思维定式后,找到了一个理论上可行的、尽管执行起来依旧无比艰难的破解方向。接下来,他们将开始着手,将这颗危险的“特质宝石”,一点点打磨成型。
(结尾)
当完美的模仿走入死胡同,破局的灵感源于对“角色深度”的重新定义。放弃复制纯粹的混沌,转而构筑一个内在矛盾、自我冲突的复杂灵体,以其独特的张力作为伪装的最佳掩护。“请柬”的难题,从技术仿真的泥沼,跃升为了角色塑造的艺术。一颗精心设计的“特质宝石”,能否在黑暗盛宴的入口,成功蒙蔽那贪婪的审视?答案,藏在“默客”即将沉浸的、那个充满撕扯的临时人格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