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时零七分。当勒克莱尔的注意力仍像探照灯般聚焦在天气预报预示的潜在袭击时,一起全然不同性质的案件,如同一声突兀的哨音,刺破了租界西区的宁静。报案电话打进总领事馆时,接线员起初以为是个拙劣的玩笑——法国知名葡萄酒进口商埃德加·拉罗谢尔的独生女,十八岁的苏珊娜·拉罗谢尔,在从霞飞路一家高级钢琴教师住所返家的途中,连同她的专职司机和黑色雪铁龙轿车,一并消失了。
这并非发生在阴暗小巷的劫持。目击者(一位遛狗的英国老太太)称,雪铁龙轿车是在距离拉罗谢尔府邸仅两个街口的、绿树成荫的哥伦比亚路上,被一辆看似抛锚的货运卡车挡住了去路。随后,三四名穿着类似市政维修工制服、但动作异常矫健的男子上前“协助”,过程短暂而安静,几乎没有引起搏斗或尖叫。待卡车挪开,雪铁龙连同车上的人已无影无踪,只在原地留下几道模糊的车辙和一串散落的、苏珊娜原本戴在颈上的珍珠项链。
哥伦比亚路所在的区域,是法租界着名的“上只角”,宽敞的马路两侧矗立着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梧桐树虽已落叶,但枝干依然勾勒出优雅的线条。这里代表着殖民地的奢华、秩序与某种虚幻的安全感。拉罗谢尔家族的府邸更是其中翘楚,新艺术风格的铁艺围栏后,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和灯火通明的客厅。这起光天化日下的绑架,如同在精致的天鹅绒帷幕上撕开了一道丑陋的口子,露出后面冰冷的现实。它不仅是对一个富商家庭的打击,更是对整个法租界上层社会安全感的公然挑衅。
埃德加·拉罗谢尔并非单纯的商人。他年约五十,身材保持得宜,灰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以其珍藏的波尔多酒和精明的生意手腕闻名于上海滩。但圈内人也隐约知道,他的财富积累与他和维希政府高层、甚至与某些日方商社的暧昧关系不无关联。当勒克莱尔赶到拉罗谢尔府邸时,这位平日里从容不迫的富商像一头被陷阱困住的野兽,在铺着昂贵波斯地毯的客厅里来回踱步,领结松开,眼神中交织着惊恐、愤怒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心虚。他的焦虑,显然超出了单纯的父爱范畴。
勒克莱尔仔细检查了那串被遗落的珍珠项链。珍珠颗颗圆润,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但串线却是一种异常坚韧的、近乎透明的特种渔线。这细微之处引起了他的警觉。这不像匆忙中扯断的,更像是一种故意的遗留,一个精心设计的“线索”。珍珠象征着拉罗谢尔的财富与地位,而坚韧的渔线则暗示着背后操纵者的冷酷与算计。这起绑架,似乎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表演意味。
·对拉罗谢尔家族而言:这是灭顶之灾,是安全神话的破灭。他们渴望警方全力破案,但又极度恐惧绑匪的真实目的可能触及他们不愿示人的秘密。
·对法租界警方(维希控制)而言:这是一起极其棘手的丑闻。他们必须摆出积极调查的姿态以安抚显贵,但又担心深入调查会牵出某些上层不愿触及的“敏感关系”,甚至可能引发日方的不满。
·对勒克莱尔\/杜邦而言:他们敏锐地嗅到阴谋的气息。绑架时机太过巧合,就在“日晖计划”金融攻击和电力破坏阴谋同步进行之时。这绝非孤立的刑事案件,很可能是整体战略的一环——或许是转移注意力,或许是胁迫拉罗谢尔就范(以其金融网络或人脉),或许兼而有之。
·对日本特务机关而言:(如果绑架系其所为)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既可以利用拉罗谢尔的软肋迫使其合作,为金融攻击打开缺口或传递虚假信息,又可以用一桩轰动性的社会新闻,掩盖其在金融和基础设施领域更隐蔽、更致命的行动。
·对租界公众舆论而言:富家女被绑的消息迅速取代了银行家坠楼的热度,成为街头巷尾新的谈资,各种离奇猜测(情杀、仇富、黑帮勒索)四处流传,进一步搅乱了人心,完美地起到了烟雾弹的作用。
“勒克莱尔先生,我求求你!苏珊娜……她什么都不知道!她只是个孩子!”拉罗谢尔抓住勒克莱尔的手臂,力气大得惊人,声音颤抖,“钱不是问题,多少赎金我都给!只要她安全回来!”
勒克莱尔冷静地抽出手臂,目光锐利:“拉罗谢尔先生,绑匪至今未提出任何赎金要求。这很不寻常。您最近……在生意上或……其他方面,是否与人结怨?或者,掌握了什么不该掌握的东西?”
拉罗谢尔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眼神躲闪:“没……没有!我只是个规规矩矩的商人!一定是那些无法无天的绑匪,看中了我的钱……”
勒克莱尔在返回领事馆的车上,迅速将绑架案置入更大的棋局中分析:
1.时机选择:在金融恐慌初现、电力破坏阴谋被察觉的敏感时刻,绑架案能有效分散勒克莱尔本就捉襟见肘的注意力与资源。
2.目标选择:拉罗谢尔并非随机目标。其财富、人脉及其可能存在的“污点”,使其成为理想的胁迫对象。控制了他,可能意味着控制了某条资金渠道或信息源。
3.心理震慑:对拉罗谢尔这类与各方都有联系的“中间派”富豪下手,能产生强大的寒蝉效应,迫使其他观望者在压力下倒向日方或选择沉默。
4.舆论操控:一起充满戏剧性的绑架案,极易成为媒体焦点,完美掩盖其他更实质性破坏行动的准备工作。
这起案件,就像一出精心排演的幕间剧,既服务于主线剧情,又有着独立的破坏性。
那串遗落的珍珠项链,成了整个事件的微型隐喻。珍珠,看似完美珍贵,象征着租界上层社会表面的光鲜与秩序。但串起它们的,却不是传统的丝线,而是坚韧、隐蔽、用于捕捉的渔线。这暗示着表面的秩序之下,早已被更强大、更冷酷的力量所渗透和操控。轻轻一拉,这虚假的繁华便会散落一地。
勒克莱尔联想到希腊神话中,宙斯化为白牛劫走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故事。神话中,劫掠背后是神王的欲望与新领土(欧洲以欧罗巴命名)的开启。而眼前这场现代版的劫掠,其背后则是 earthly的权力博弈和对上海滩这座“东方欧罗巴”控制权的残酷争夺。苏珊娜·拉罗谢尔,就像那位不幸的公主,成了更大阴谋中的祭品和符号。
傍晚六时整,拉罗谢尔家的电话终于响起。绑匪的声音经过处理,冰冷而机械,提出的要求并非巨额赎金,而是指令拉罗谢尔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利用其影响力,公开否认法资银行存在任何流动性问题,并谴责英美人散布恐慌谣言。同时,要求他将其名下控制的一批重要物资(涉及战略矿产)的提货单,置于指定地点。条件苛刻且充满政治意味,彻底证实了勒克莱尔的判断——这绝非普通绑匪所为。
接到勒索电话后,勒克莱尔的心情反而从最初的疑惑转为一种沉重的确定。最坏的猜想被证实了。苏珊娜的命运,已经与她父亲所卷入的肮脏交易以及租界高层的博弈紧紧捆绑在一起。一种无力感再次袭来:他或许能看穿阴谋,但要解救一个被卷入漩涡的无辜女孩,并在不破坏更大局面的前提下与绑匪周旋,难度超乎想象。
勒克莱尔看着窗外华灯初上的法租界,霓虹闪烁依旧,却仿佛每一盏灯后都藏着一双窥视的眼睛。拉罗谢尔在客厅里绝望的啜泣声隐约可闻。一边是一个少女的生死,一边是租界金融命脉和基础设施的安危;一边是绑匪赤裸裸的胁迫,一边是看不见的“日晖计划”的多线进攻。
他拿起电话,接通杜邦,声音沙哑而坚定:“确认了,是‘日晖’的延伸动作。目标拉罗谢尔,意图扰乱视听并攫取资源。人质……很危险。”
杜邦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尽力周旋,但记住,棋局不能乱。”
勒克莱尔放下话筒。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的,不仅是一个解救人员的行动,更是一场与影子对手进行的、以人质为筹码的心理战和战略欺骗。绑架案的谜底,或许将直接决定“日晖计划”的最终走向。夜幕降临,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