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装订机搬进印刷坊那天,老秀才特意请了镇上的木匠做了个红绸包裹的木架,把机器架在上面,像供奉着什么宝贝。
这机器看着不算复杂,带着几个穿线的铁针和打结的齿轮,把印好的书页对齐,夹进机器,踩下踏板,铁针“嗖嗖”穿过纸页,齿轮一转,线就打好了结,一本整整齐齐的线装书就成了,比手工装订快得没影。
“这线脚竟比老手艺人缝的还匀!”老秀才捧着刚装订好的《清河镇志》,翻着书页,听着纸页间“沙沙”的摩擦声,眼眶都红了,“以前装订一本书,得用锥子钻孔,用针线缝,一天顶多装订两本,还总歪歪扭扭。
现在倒好,机器一踩,线脚又直又密,翻起来平展得像铺在桌上,真是祖宗都没见过的好东西!”
夏天让人把装订机和印刷机、造纸坊连起来,形成了“造纸-印刷-装订”一条龙。
《清河镇农桑要术》装订成书后,配上硬壳封面,烫上金字,看着就像府城书院里的珍藏本。
农户们拿到书,不再是随便卷着塞在怀里,而是用布包起来,放在炕头的柜子上,说“这书得供着,比老辈传下来的偏方还管用”。
最开心的是学堂的先生们。
以前学生的课本都是散页,用线绳捆着,翻几次就散了。
现在装订成线装书,封面用厚纸板做的,还裱了层蓝布,结实得很,学生们用了半学期,书页都没掉。
先生们摸着书脊上整齐的线迹,笑着说:“这书能传到下届学生手里,真是省钱又省心!”
线装书不光结实,还能做各种样式。
夏天让人做了“折子本”,用来记账本,翻开能平铺,算账方便;做了“口袋书”,巴掌大小,印着《千字文》,孩子们能揣在怀里随时背;甚至赵老三的马车队都订了批“路引册”,印着各地的路线、驿站,装订成线装本,翻起来比地图还方便。
可这规整,却让镇上的“装订匠”孙婆婆心里不是滋味。
孙婆婆做了一辈子线装书,一手“蝴蝶装”做得精巧,书页像蝴蝶翅膀似的展开,平整又好看,以前府城的藏书家都来求她装订善本,说“孙婆婆的线能锁住书魂”。
现在大家都用机器装订,她的针线筐放在墙角,线轴都落了灰,连最挑剔的老秀才都改拿机器装订的书了。
“机器缝的线哪有灵?”孙婆婆坐在针线筐旁,手里捏着根绣花针,对着刚缝好的“蝴蝶装”书页叹气,“我这线,一针一线牵着心意,转弯处都带着活气,机器缝的,直来直去像铁丝捆的,哪能读出书里的韵味?”
有天她捧着本自己装订的《唐诗三百首》,来到印刷坊,非要跟机器装订的比一比。
夏天笑着应了,让伙计取来两本同样的书,一本机器装的,一本孙婆婆缝的——机器装的线脚整齐,翻页顺畅;孙婆婆缝的“蝴蝶装”展开后是整版,看着更雅致,还在书角绣了朵小梅花。
“你看!我这装订才有书卷气!”孙婆婆举起书,脸上露出得意的笑。
“您这手艺是真绝活,”夏天递过本机器装订的“线装画册”,里面贴着王默拍的照片,“但机器能装订厚书,还能配照片、表格。要不咱们合作?您教大家做‘蝴蝶装’的花样,我们用机器批量装订,书脊用您的法子缝,封面加您绣的小花,肯定比单纯的机器装或手工装都好。”
孙婆婆看着画册里的照片,突然笑了:“行!我倒要看看,机器和手工凑在一起,能不能装订出比善本还金贵的书!”
没过多久,印刷坊就推出了“锦绣线装书”。
机器装订的书脊结实,孙婆婆在封面绣上梅兰竹菊,书角包上锦缎,看着就像件艺术品。
府城的书局听说了,专门派人来订,说“这书比苏杭的线装本还精致,能当礼品送”。
孙婆婆现在每天在印刷坊绣书皮,看着机器吐出一本本整齐的书,嘴上不说,眼里却满是笑意。
“还是夏姑娘会想辙,”孙婆婆绣着花,笑着说,“机器替我做了累活,我能专心绣花样,这书啊,就像穿了新衣裳,看着就喜庆。”
装订机的好处不止装书。
夏天让人用剩余的线和纸板,做了“线装笔记本”,纸页是再生纸,封面用彩纸糊的,镇上的账房先生、学堂的孩子们都爱用,说“写字顺手,还环保”;甚至张师傅的皮影戏,都用线装本做了“剧本”,把唱词、皮影图样订在一起,比以前的手抄本规整多了。
有次村里的老人过寿,夏天让人印了本《寿宴菜谱》,里面记着清河镇的特色菜做法,用线装本装订,封面绣着“福如东海”,老人捧着书,笑得合不拢嘴:“这比送寿桃还实在,能传给孙子当念想!”
系统在她脑子里冒出来:【宿主,完善书籍制作产业链,提升书籍品质,融合传统装订工艺,丰富文化载体,获得积分,总积分。】
“分……”夏天看着刚装订好的一批“清河镇故事绘本”(给孩子们看的,图文并茂),“能换个小型油墨机不?咱们现在印书的油墨都是从府城买的,自己做油墨,成本能更低,还能做彩色的,印出来的书更好看。”
【……可以兑换“植物油墨机”,用松烟、桐油、植物染料做油墨,能做黑、红、蓝、黄四种颜色,比买的油墨环保,颜色还鲜亮。】
“植物油墨机?”夏天眼睛一亮,“那赶紧换!我要让清河镇印的书,不光装订结实,油墨还带着草木香,孩子们闻着墨香读书,连字都能记得更牢!”
王默扛着相机进来,镜头对着装订机拍个不停:“刚拍了孙婆婆给书皮绣花的样子,银针在蓝布上飞,比机器的针还快。”他晃了晃手里的胶片,“张师傅新做的皮影里,文昌帝君都来印刷坊了,说这线装书比竹简还好用,能装下更多学问呢。”
夏天笑着接过相机,镜头里,装订机的铁针还在上下翻飞,线轴转得飞快,孙婆婆坐在旁边绣书皮,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金线银线闪着光,和机器的金属光泽混在一起,像串起了古今的珠子。
这装订机缝的不只是书页,还有清河镇的文脉——线脚里缠的是日子的实,书脊上连的是人心的暖,机器的快和手工的巧缝在一起,就成了能锁住岁月的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