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儿,皇帝突然提高了声音,怒喝一声:“来人啊!”
随着皇帝的呼喊,殿外立刻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两名身材高大魁梧的侍卫如疾风般冲进殿内,躬身行礼道:“皇上有何吩咐?”
皇帝面色阴沉,指着内侍,厉声道:“把他给朕拉下去,重打三十大板!”
两名侍卫领命应是后,毫不犹豫地走向面色煞白的内侍,就准备将他拖走。
周勇深知,如果就这样让内侍被打三十板子,册封太子的事情恐怕就会不了了之。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豁出去了,他连忙高声喊道:“皇上,小殿下可是皇后娘娘留在这人世间的最后一丝血脉啊!皇上和皇后娘娘夫妻鹣鲽情深,皇后娘娘仙逝,皇上定然悲痛万分,更何况是小殿下呢。如今小殿下尚且年幼,又体弱多病,若能被封为太子,有皇上的真龙之气护体,说不定小殿下的身体会有所好转呢。”
周勇顿了顿,接着说道:“皇后娘娘在天有灵,想必除了皇上之外,最为挂念的就是小殿下了。皇上若能看在皇后娘娘的份上,对小殿下多加照拂,也算是了却皇后娘娘的遗愿啊。”
皇帝被周勇的这一番话气得脸色铁青,但又不好发作。他总不可能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反驳周勇,说皇后死了他高兴还来不及,一点也不会伤心难过。先不说,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她的去世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就单说皇帝之前塑造出来的深情形象,如果皇帝胆敢将这些话宣之于口,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而且,皇帝也不能在众位臣子面前公布他和皇后早就已经形同陌路,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这个事情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一直以来都心照不宣,从来没有人敢在他的面前指责他的不是。
然而,周勇这个毫无眼力见的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将这层窗户纸捅破,让皇帝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时间,皇帝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周勇才好。
众位大臣们跪在地上已经许久了,膝盖早就开始隐隐作痛。那些跪在后面的大臣们还稍微好一些,可以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活动一下自己的双腿,缓解一下疼痛。
可是,那些跪在前面的重臣们可就惨了。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必须要保持腰杆挺直,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跪地,他们的身体已经开始吃不消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重臣,甚至已经摇摇欲坠,眼看着就要晕厥过去了。
群臣之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受过镇国大将军父女的恩惠。之前镇国大将军通敌卖国一事发生得十分蹊跷,他们其实并不是没有怀疑过其中有什么猫腻。但是,由于人证物证俱在,他们就算想要为镇国大将军府求情,也实在是难以启齿啊。
如果在此之前,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镇国大将军通敌卖国一案为何宣判得如此之快,甚至连秋后问斩都等不及。那么经此一事,还有谁不明白这幕后黑手正是那高高在上的帝王呢?帝王之心,真是深不可测啊!爱的时候,捧在手心里,视若珍宝;不爱的时候,就弃如敝履,毫不留情。
皇帝与皇后之间那恩爱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然而,如今皇后一族已然覆灭,只剩下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孤立无援。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婴儿不仅年幼体弱,而且这体弱的原因恐怕也并非寻常。
能面圣的官员,无一不是人精,他们只需稍稍揣摩一下皇帝的心思,便立刻洞悉了其中的奥妙。然而,相较于文官的精明,武将们则显得更为耿直。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眼见镇国大将军的外孙遭受如此待遇,不禁心生兔死狐悲之感。
这些武将们,或多或少都曾受过镇国大将军的指点,当时对他的通敌卖国之举,可谓是怒不可遏。然而,如今看到他唯一的外孙竟被亲生父亲如此对待,心中的悲凉之情愈发浓烈。
此时,沈丞相突然跪地磕头,高声说道:“皇上,周太医所言甚是啊!皇上与皇后娘娘的嫡长子,本就是当之无愧的太子,既然如此,早一点册封太子和晚一点册封又有何区别呢?”
他的话音刚落,章太师紧接着附和道:“臣复议!”
紧接着,其余群臣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复议!”
然而,就在这一片附和声中,却有那么一些人保持着沉默。他们在心里暗自嘀咕,皇上可是出了名的专情,整个后宫就只有皇后一人。尽管朝中百官纷纷上折子,恳请皇上选秀以充盈后宫,但皇上不仅对这些建议充耳不闻,甚至还借机将提议的大臣们狠狠斥责了一番,并当众表明他此生绝不再纳妾选妃,他的心中只有皇后一人。
如今皇后已逝,这些心思活络的人心中不禁燃起了一丝希望。他们心想,自己那貌美如花的女儿或许终于有机会入宫了吧?凭借自家女儿的好相貌,只要入了宫,一定能得到皇上的宠幸,为皇上诞下龙种。如此一来,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是没有机会去争一争。
于是,这些心怀鬼胎的人并不赞成皇帝将皇后的儿子册封为太子,但他们又不能直接反对,所以干脆沉默不语。只是,他们一边在心里暗暗祈祷皇上将这些大臣全部斥责一遍,一边暗中谋划着如何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
而皇帝呢,他被群臣齐声高呼的“臣附议”气得几乎要吐血。他真想不顾一切地将这些大臣们拖出去砍头,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自己刚刚登基不过短短两年,若不是这些老家伙们的支持和辅佐,他恐怕根本无法在这皇位上坐稳。所以,尽管心中恼怒异常,他也只能强压怒火,暂时忍耐下来。但他还是将这些大臣记在他的小本本上,只等着秋后算账。
无奈之下,皇帝不得不同意将皇后之子册封为太子。他在心里说服自己,没关系的,现在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反正他活不了多久,说不一定还没等玉清生下他们的孩子,太子之位就空出来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既满足了皇后的遗愿,又给这些大臣脸面,还不会阻挡以后他和玉清的孩子的路。
内侍听到皇上对自己的惩罚仅仅只是三十大板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深知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但是,他还没来得及磕头谢恩,就被周勇的一番话截胡了。
由于周勇的打岔,两名侍卫一直保持着搀扶着内侍的姿势,并没有直接将内侍拖下去。于是,三人全程将百官逼迫皇上立太子的事看在眼里。作为皇帝的第一贴心内侍,内侍自然将皇帝的为难不忿但不得不低头看在眼里。
立太子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内侍知道接下来轮到他挨板子了。但他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认输呢?他虽然一直没有开口说话,但他的脑子一直没有闲着,一直在飞速思考,该怎么回击周勇。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果真让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磕头谢恩,声音颤抖着说道:“奴才谢主隆恩,谢主隆恩啊!不过,奴才有一事不明,还望皇上准许奴才弄清楚明白之后再去领罚。”
皇上微微颔首,表示可以。一直搀扶着内侍的侍卫见状,松开了禁锢住内侍的双手,内侍跌回地上。
内侍盯着周勇,一字一句地道:“敢问周大人,皇后娘娘明明已经气若游丝,命悬一线,可不知周大人是用了何种神奇之法,竟能让皇后娘娘平安诞下小皇子呢?”
周勇深吸一口气,在心里不断衡量是否应该实话实说。沉默片刻后,他最终还是选择如实回答道:“罪臣该死,罪臣到的时候,皇后娘娘确实已经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然而,娘娘在临终前留下口谕,要求罪臣无论如何一定要保住小殿下的性命。事急从权,罪臣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只得狠下心来,将皇后娘娘的肚子剖开,才得以将小殿下取出来。可惜的是,小殿下刚刚出生,皇后娘娘便撒手人寰了。”
周勇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在场的众位大臣们都惊愕得瞪大了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一般,众人纷纷倒抽一口凉气,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无人敢言语。
内侍更是震惊得合不拢嘴,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周勇,失声喊道:“周大人,你……你竟然敢如此胆大妄为,伤害皇后娘娘的凤体!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
皇帝总算找到一个可以将周勇治罪的机会,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一定要让周勇付出惨痛的代价,以解他心头之恨。
皇帝洪钟一般的声音在大殿上炸响:“来人啊,给朕把他拖下去,杖毙!”皇帝努力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让自己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不过,仔细听的话,还是能从他的话语中听出一丝窃喜。
两名侍卫立刻应声而出,他们面无表情地走向周勇,仿佛他已经是一个死人。然而,就在侍卫们即将抓住周勇的时候,沈丞相突然高声喊道:“皇上三思!万万不可啊!”沈丞相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焦急和恳切,“皇上,虽然周勇对娘娘凤体不敬,但有皇后娘娘的口谕在先,况且周太医所作所为也是为了太子殿下啊!功过相抵,还请皇上看在太子殿下的份上,饶周太医一命吧!”
沈丞相的话音刚落,以他为首的一群文官也纷纷附和起来,他们齐声高呼:“还请皇上饶周太医一命吧!”这些文官们都是朝廷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声音在大殿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让皇帝不得不重视起来。
与此同时,那些曾受过镇国大将军提拔的武官们也站了出来,他们同样不住地磕头,请求皇帝饶恕周勇。一时间,大殿上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皇帝的脸色也越发阴沉。
皇帝简直被气了个倒仰,他怒不可遏地瞪着沈丞相,他的手指颤抖着,几乎要戳到沈丞相的脸上。他怒斥道:“沈相,你今天非要和朕作对不可吗?”